鄧啟耀

鄧啟耀

鄧啟耀,第16屆人類學民族學世界大會影視人類學論壇終評國際評審、中國教育部學位論文通訊評議專家、中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通訊評審專家、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評優單元”國際評審團評審、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獎”複評評審、廣州歷史鄉村保護與發展協會會長、《民族藝術》雜誌編委及“視覺人類學”欄目特邀主持、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中藝術交流中心特邀專家及中美合作“民族文化田野考察群”中方負責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人事司、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長江學者獎勵計畫” 通訊評審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節日影像志”評審專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鄧啟耀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國雲南省昆明市
  • 出生日期:1952年2月
  • 職業:大學教授
  • 畢業院校:雲南大學
  • 祖籍:中國廣東順德
  • 研究課程:民俗學,視覺人類學
人物經歷,主講課程,研究方向,主要貢獻,科研項目,主要作品,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鄧啟耀,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媒介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鄧啟耀
籍貫廣東順德。1952年生於雲南昆明。
1969年2月到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傣族村寨當知青。
1972年8月招工到昆明汽車運輸總站當車工、美工。
1978年考入雲南大學漢語言文學系,1982年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
1982年畢業分配到政府機關工作。
1986年到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工作。
1992年破格晉升副研究員。
1993年破格晉升研究員。後兼任雲南大學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及《山茶.人文地理》雜誌社長和主編(1995—1999)。
2000年至今在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任教,兼任過系副主任(2001—2005)、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2003—2010)、中山大學媒介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2010—)。
學術活動
1、The 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系)與Centro de Estudios de Asia Oriental (CEAO) ,Universidad Autónoma de Madrid(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大學東亞研究中心)邀請參加“當喜馬拉雅山與阿爾卑斯山相遇:佛教藝術暨佛教在歐洲的傳播國際高峰論壇”,做主旨發言“天衣無界:佛教造像服飾研究”(2016,8,26-28,西班牙馬德里)。
2、美國崴淶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和華中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中美民俗影像記錄田野工作坊(Vedio-Recording Folklore Workshop)”指導老師(2015,,12,16-17,武漢)。
3、應邀參加中國美術學院和哈佛大學聯合召開的“戰爭時期的中國攝影國際研討會”(2015,12,26-28,杭州),做“歷史現場的見者與說者——戰爭時期中日影像的觀看控制和記憶形塑”的發言。
4、半世紀以來南中國的移民與區域整合國際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 珠三角社會研究中心主辦,深圳,2014,5,18-19),大會發言《海外的另一個中國——海外華人影像志觀想》。
5、承辦“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刺繡)遺產國際論壇暨中國傳統刺繡藝術精品展”(2013,12,7-8),論壇學術主持。
6、民族志影像作品參加澳大利亞昆士蘭第四屆攝影節(QLD AU QFP4,2012)
7、應邀參加“2011·中國昆明泛亞鄭和國際文化旅遊節”,擔任“鄭和精神與橋頭堡建設”論壇主講嘉賓(昆明,2011,7,11-14)。
8、應邀參加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1北京.中國民俗藝術國際論壇”,做大會專題報告《“另類”文化史——從人類學視角看民俗藝術》(北京,2011,10,14-17)
9、應邀參加“首屆中美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政策與比較”,與美方學者做論文點評(南海,2011,11,6-7)
10、應美國南加州大學邀請參加“影視民族志中的文化緯度:中美學者對話”,(洛杉磯,2010,4,7-13),大會發言:《超越影視民族志的多維度多媒體對話》,和吳文光一起主持“村民影像”討論會。
11、參加"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16屆大會"(昆明,2009,7,27-31),主持影視人類學論壇的"視覺表達和跨文化觀察暨莊學本百年誕辰紀念研討會"專題組。大會報告論文《中國影視人類學先驅莊學本》。
12、應美國夏威夷大學邀請參加 “針筆線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服飾”展覽和研討會,在大會做《無文字民族的另類書寫》的學術報告(2008,9,20-25,夏威夷)。
13、參加韓國岩刻畫學會舉辦的“岩刻畫中的信仰禮儀和世界觀”學術研討會,在大會做《瀾滄江雨林中的紅色精靈》的學術報告(2008,11,22-24,韓國慶州)。
14、應邀參加韓國首爾成均館大學主辦的中韓日媒介:文化傳播學術研討會(韓國首爾成均館大學,2007,4,28-5,3),提交並大會宣講論文《媒介轉型中的視覺文化傳播及其群體》。
15、參加美國UCLA教育管理培訓計畫(洛杉磯,2007,5,5-20);
16、和澳大利亞國立伊帝斯考文大學傳播與當代藝術學院(Edith Cowan University of Australia)共同主持“面對全球——中國藝術教育和中國傳統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12,10-12);提交論文《視覺方言與國際對話》等。
17、因與法國八所藝術院校的有效合作(完成“跨文化觀察”藝術人類學考察,法方的計畫總協調是艾克斯普羅旺斯藝術學院Jacques Defert教授,艾克斯普羅旺斯藝術學院院長Jean-Paul Ponthot教授,參與單位還有亞維農藝術學院、亞爾國立攝影學院、蒙柏里耶藝術學院、摩納哥藝術學院。考察的部分成果在“文化多樣性與當代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影視人類學分會場暨第五屆影視人類學國際研討會”,2006,11,24-26,平遙國際攝影節展示,在法國也舉辦了攝影展,主持在中山大學舉辦的“法語國家紀錄片周”,邀請法國教授講學等),獲法國駐華大使館邀請,出訪巴黎、阿爾勒、普羅旺斯、馬賽和羅馬。2007,12,16-2008,1,2,在普羅旺斯大學(Université de Provence) 的亞洲系做《中國現代化背景下的少數民族問題》講座,並在埃克斯-普羅旺斯藝術學院(Ecole d'Art d'Aix-en-Provence)召開“雲南項目成果展”工作會議。
18、陪同中山大學校長黃達人教授訪問韓國(2006)
19、香港大學學術訪問(美國紀錄片研究),2005,1-3月,香港;
20、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IUAES)第15屆世界大會,2003,7,12-20,義大利,弗羅倫薩;小組發言《高原湖族群文化、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
21、香港城市大學社科部邀請講學, 廖迪生主持:《雲南紙馬及其使用儀式》,2003
22、參加台灣花連原住民學院舉辦的“依山.依水.族群:兩岸民族文化與發展研討會”,12,13-17,台灣花蓮.大會發言《高原湖族群文化、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喬健推薦參加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IUAES)第15屆世界大會.
23、經雲南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申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中藝術交流中心協調,福特基金會資助,“雲南建設民族文化大省專家訪美考察團”於2000年11月25日至12月13日出訪美國。任副團長。
24、與馬來西亞藝術學院院長鐘正山合作,在馬來西亞舉辦“紀念鄭和下西洋”展覽,任項目副組長,1998。
25、以民族服飾文化的保護方面論文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無形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專家會議”,1996年10月,寮國萬象。
26、印度英.甘地藝術基金會“和平與發展國際藝術家會議”,印度新德里,1996,10,。
27、泰國Mahidol大學“健康與社會科學”訪問計畫(曼谷,1996,9,16-27)
28、訪問德國弗萊堡Friedrich-weinbrenner-Gewerbeschule學院,(講授“雲南民間藝術與現代版畫”,並主持“雲南版畫”展覽,1994年4-5月)。
29、法國巴黎第十大學人類學系學術訪問,1994年5月。
30、攜合作民族志電影《PUJI And His Lovers》參加德國哥廷根國際民族學電影節,列為電影節四個開幕式作品之一,德國哥廷根,1994年5月。
社會及學術兼職
1、中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通訊評審專家(2014—)
2、中國教育部學位論文通訊評議專家(201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節日影像志”評審專家(2016)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人事司、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長江學者獎勵計畫” 通訊評審專家(2015—)。
5、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獎”複評評審(2014)
6、第16屆人類學民族學世界大會影視人類學論壇終評國際評審(2009)
7、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評優單元”國際評審團評審(2009)
8、中國民政部和歐盟舉辦的“村民自治影像計畫”評審(2006)
9、第四屆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國際評審團評審(中國民俗攝影協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2004)
10、中國民族學會影視人類學分會副會長(2006—)
11、中國探險協會副主席(2008—)
12、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常務理事(2012—)
13、中國民俗學會理事(2006—)
14、廣東省民俗學會副會長(2006—)
15、廣州歷史鄉村保護與發展協會會長(2014—)
16、《民族藝術》雜誌編委及“視覺人類學”欄目特邀主持(2015—)

主講課程

本科生:影視人類學(人類學系及中山大學核心通識課),探險、通識與生命質量(中山大學博雅精品課程),紀錄片實務(傳播與設計學院),田野實習帶隊老師;
研究生:民俗學理論與方法(民俗學必修課)視覺人類學。

研究方向

1、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研究
2、視覺人類學研究
3、宗教藝術研究

主要貢獻

科研項目

(一)縱向項目:
1、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第三批)“中國宗教藝術遺產調查與數位化保存整理研究”,批准號11&ZD185,首席專家,2011。
2、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研究”(項目編號15ZDB118,首席專家:中山大學旅遊學院孫九霞),任第一子課題負責人。
3、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視覺人類學導論》,主持,2006。
4、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03年度博士點基金研究項目《視覺人類學史》,主持,2003.
5、中山大學完善課程資料建設項目:《視覺人類學》,負責人,2004.
(二)橫向項目:
1、中國探險協會委託“中緬跨境民族德昂族的人類學調查研究”,主持,2015.
2、獲“芙蘭跨界學術研究基金”10年資助(2014起),主持
3、沙灣古鎮歷史文化資源調查,沙灣旅遊公司委託,主持,2012-2013。
4、校企合作保護、傳承和開發中國傳統精品繡染文化遺產,廣州市獨秀莊刺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委託,主持,2013。
5、祖廟東華里片區實物展示文化提升研討會,佛山市城鄉規劃局委託,主持,2011。
6、佛山項目“歷史建築人文環境與城市發展”競標成功,佛山市城鄉規劃局委託,主持,2011.
7、東莞歷史文化資源調查,東莞市博物館委託,主持,2011.
8、中國西部民族文化通志.節日卷,雲南大學委託,參與,2011.
9、沙飛暨影像研究(沙飛家屬委託),第三負責人,2006.
10、苗族吊腳樓保護及影像記錄, 上海長河藝術館委託,負責人.
11、第八屆中國瑤族盤王節瑤族文化研討會, 連州市人民政府委託,總策劃,2006.
12、人文視覺研究,廣州瀚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委託,主持,2006.
13、二戰墜機打撈暨紀念航空器誕生百年電視系列片策劃,雲南電視台委託,主持,2004.
14、多學科視野中的健康科學,雲南生育健康研究會委託,2003.

主要作品

在國內外發表和出版研究成果,包括個人專著10餘部、合著多部、論文百餘篇、合作譯著2部,影視人類學紀錄片8部42集,其他藝術人類學和藝術創作圖像作品數百件,主編叢書6種,雜誌1種,個人參與組織和主持的國家級、省級和國際課題10餘項。其中《老人與海鷗》被編入人教版《語文》國小六年級上冊第21課。
在與滇池一箭之遙的翠湖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每年冬天的早晨,車水馬龍的翠湖邊,徘徊著一個孤獨的老人。10餘年裡,他節衣縮食,用微薄的退休金餵養著向他兒女一樣的海鷗們,守護著這群小精靈不受路人的傷害。
1995年,當這群西伯利亞的白色精靈飛臨昆明的第十一個冬天來臨的時候,海鷗老人病逝了。在他身後,老人家裡唯一值錢的東西就是幾個雞蛋,老人捨不得吃,準備蒸雞蛋饃餵海鷗的。《山茶》雜誌和雲南“人與自然基金會”在老人常去的翠湖邊發了個訃告,告知人,也告知鳥:“海鷗老人於1995年12月20日病逝,終年71歲,為昆明化工廠退休工人……老人雖逝,卻望海鷗常飛,願老人之願與海鷗同在。”
訃告和老人最後一次餵海鷗的照片就放在他常去餵海鷗的地方,許多人在老人的照片上籤了名。人們把簽了名的老人遺照放在草坪上,準備撒食,代表老人再餵一次海鷗。剛放好老人遺照,未及撒食,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一群海鷗突然沸騰,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飛翔姿態都異於平常,好像知道發生了什麼大事。
鷗群急速扇動翅膀,輪流定在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遺像上的老人,凝固著一個它們最熟悉的動作。不一會兒,一群白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面和後面整整齊齊站成兩排,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這樣的情景持續了好一會兒,看到的人都無法想像這只是一種巧合。當人們最後不等不去收起遺像的時候,海鷗向炸了鍋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張著嘴鳴叫,翅膀撲的那樣近,以至於收照片的人下意識的縮緊了身體,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漩渦中脫出身來。之後,鷗群長時間盤旋在遺像上空,像是為老人守靈,又像是為老人送行……
人教版
那是一個普通的冬日。我和朋友相約來到翠湖時,海鷗正飛得熱鬧。
在餵海鷗的人群中,很容易認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膠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訴我,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餘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
人少的地方,是他餵海鷗的領地。老人把餅乾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cuō)起嘴向鷗群呼喚。立刻便有一群海鷗應聲而來,幾下就掃得乾乾淨淨。老人順著欄桿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
在海鷗的鳴叫聲里,老人抑揚頓挫地唱著什麼。側耳細聽,原來是親昵(nì)得變了調的地方話——“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
“您給海鷗取了名?”我忍不住問。老人回頭看了我一眼,依然俯身向著海鷗:“當然,哪個都有個名兒。”“您認得出它們?”相同的白色翅膀在陽光下飛快閃過,我懷疑老人能否看得清。
“你看你看!那個腳上有環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指給我看,他忽然對著水面大喊了一聲:“獨腳!老沙!起來一下!”
水面上應聲躍起兩隻海鷗,向老人飛來。一隻海鷗腳上果然閃著金屬的光,另一隻飛過來在老人手上啄食。它只有一隻腳,停落時不得不扇動翅膀保持平衡。看來它就是獨腳,老人邊給它餵食邊對它親昵地說著話。
談起海鷗,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動起來。
“ 海鷗最重情義,心細著呢。前年有一隻海鷗,飛離昆明前一天,連連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為它是跟我鬧著玩,後來才曉得它是跟我告別。它去年沒有來,今年也沒有來……海鷗是吉祥鳥、幸福鳥!古人說‘白鷗飛處帶詩來’,十多年前,海鷗一來,我就知道咱們的福氣來了。你看它們那小模樣!嘖(zé)嘖……”海鷗聽見老人喚,馬上飛了過來,把他團團圍住,引得路人都駐足觀看。
太陽偏西,老人的塑膠袋空了。“時候不早了,再過一會兒它們就要回去啦。聽說它們歇在滇(diān)池裡,可惜我去不了。”老人望著高空盤旋的鷗群,眼睛裡帶著企盼。
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沒想到十多天后,忽然有人告訴我們:老人去世了。
聽到這個訊息,我們仿佛又看見老人和海鷗在翠湖邊相依相隨……我們把老人最後一次餵海鷗的照片放大,帶到了翠湖邊。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群海鷗突然飛來,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麼大事。我們非常驚異,急忙從老人的照片旁退開,為海鷗們讓出了一片空地。
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視著周圍盤旋翻飛的海鷗們,注視著與他相伴了多少個冬天的“兒女”們……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後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
當我們不得不去收起遺像的時候,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xuán)渦(wō)中脫出身來。
……
在為老人舉行的葬禮上,我們抬著那幅遺像緩緩向靈堂走去。老人背著那個藍布包,撮著嘴,好像還在呼喚著海鷗們。他的心裡,一定是飛翔的鷗群。
民俗學
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1992,1996)、《中國巫蠱考察》(1998,1999)、《滇藏文化帶考察》(合作,2000)、《靈性高原——茶馬古道尋訪》(1998)、《變遷中的高原蒙女》(1995,中、英文版)、《訪靈札記》(2000)、《鼓靈》(1999)、《古道遺城――茶馬古道滇藏線巍山古城考察》(2004);合著《邊地中國》(2004)、《口述中國》(2004)、《秘境節祭》(1991,中、英文版)、《雲南少數民族》(日文版,1990)、《雲南國土資源》(1990)、《西南民族道德研究》(1990)、《雲南省哀牢山森林土地持續管理研究》(1993)、《雲南百科全書》(1999)等。
視覺人類學研究
《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1991),另有系列配套著作如:《中國雲南少數民族服飾藝術》(上下冊,1992,1995)、《中國西部少數民族服飾》(1993)、《衣裝上的秘境》(1993,1993)、《中國民族服飾博覽》(合作, 2001);《服飾文化象徵》(2005);
《雲南民族民間藝術》(上下冊,合作, 1994))、《中國象徵文化》(合作,2001)、“雲南民族美術全集”之《南詔大理國雕刻繪畫藝術》(合作,1999)、《雲南岩畫藝術》(合作,即出);
雲南現代重彩畫》(合作,1993)、《雲南現代重彩畫技法》(合作,1993)。
老人與海鷗》被選為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21課S版五年級下冊第九課和魯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一課。
學術合作項目
·與北京農業大學合作完成中德項目“少數民族傳統知識系統對農業的影響”(1990-1992)
·與雲南大學合作完成“民族文化學”研究(1993)
·與法國巴黎第十大學民族學系合作完成“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研究”(1995-1998)
·與澳大利亞拉特羅布大學合作完成“少數民族(彝語支)語言調查”(1996-1997)組織工作
·與泰國清邁大學合作,個人完成“哀牢山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森林土地保護中的作用”(1995);
·完成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中藝術交流中心的資助項目“雲南民族文化田野考察”(1995);
·主持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中藝術交流中心的合作項目“民族文化的自我傳習與保護”(1996-1998美方負責周文中,中方負責人鄧啟耀);
·參與美國大自然基金會與雲南省人民政府合作的“滇西北大河流域國家公園體系規劃”項目,“人文遺產地圖”課題設計人,1999;
·主持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中藝術交流中心的合作項目“民族文化的自我傳習與保護”第二階段工作(1999-2001,美方負責人周文中,中方負責人鄧啟耀);
·主持教育部博士點項目“視覺人類學史”,2004-2006;
·主持雲南電視台委託項目“二戰墜機打撈暨紀念航空器誕生百年電視系列片策劃”,2004;
學術著作類
1、《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重慶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6年重印;
* 獲錢偉長費孝通等評審的“用於資助出版具有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學術著作”的出版基金資助(1992,重慶出版社科學學術著作出版基金指導委員會);
* 獲雲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1994,雲南省人民政府);
* 《中國百科年鑑》、《中國出版》、《國內哲學動態》、《民間文學論壇》、《高校文摘》、《人大複印資料》等雜誌及《當代中國認識論》、《中國神話學史》、《思維發生學》、《中國社會的神話思維》等著作評價和引述,代表作收入近百年名家《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1903-1992)。
2、《雲南省哀牢山森林土地持續管理研究》(合作),雲南科技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執筆《民族文化在哀牢山森林土地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參與省社科院農經所與泰國清邁大學合作課題,通過驗收並出版。
3、《巫蠱考察――中國巫蠱的文化心態》(繁體字版),中華發展基金委員會和台灣漢生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中國巫蠱考察》(同上書,簡體字版),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 獲“中華發展基金”資助出版(1998,中華發展基金委員會);
* 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一等獎(2001,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
田野考察類
1、《變遷中的高原蒙女》,雲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中、英文版).
* 獲“第十屆中國圖書獎”(叢書類,高發元主編,本人撰寫其中一本)1996,中國圖書評論學會。
2、《靈性高原――茶馬古道尋訪》,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3、《鼓靈》,江西教育出版社海天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4、《滇藏文化帶考察》(主編,合作,總撰稿),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 項目成果獲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科研成果特別獎,雲南省社會科學院,1996,12。
5、《訪靈札記》,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詞典或一般讀物類
1、《雲南少數民族》(合作,執筆“彝族”、“蒙古族”部分),日文版,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90年4月第一版。
2、《雲南國土資源》(合作,執筆“民族”部分),雲南科技出版社,1990年7月第一版。
3、《中國雲南》(合作,任撰稿和攝影),雲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
獲“第二屆金橋獎(出版)優秀圖書及電子出版物獎簡介類二等獎”,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聯合頒發,2002年1月。
4、《雲南百科全書》(合作,執筆“民俗”部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二、視覺人類學研究(含多媒體作品)
學術著作類
1、《宗教美術意象》,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一版,1994年重印,2000年再版;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1994年第4期、《大公報》等有專文評述;
* 獲第二屆雲南省文學藝術創作基金獎二等獎(1995,雲南省文藝創作獎勵基金會)。
2、《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研究》,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一版。
* 著名民族學家楊 等及《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等
有評價;
* 國家文物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中藝術交流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好評或邀講學;
* 獲滇版優秀圖書二等獎(1993,雲南省新聞出版局);
* 獲雲南省社會科學院90-92年度科研成果二等獎(1993,雲南省社會科學院)。
3、《衣裝上的秘境》,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1993年4月第一版。
台灣珠海出版有限公司再版,1993年7月第二版。
4、《中國象徵文化》(合作,參撰第五、八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畫冊類
1、《秘境節祭》(合作,第一作者),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中、英文版)。
* 《人民日報》(海外版)等評介。
2、《中國雲南少數民族服飾藝術》(上下冊),台灣淑馨出版社等,1992年第一版,1995
年第五版;
*《人民日報》(海外版)1992年1月29日第7版有文評介。
3、《中國西部少數民族服飾》,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4、《雲南民族民間藝術》(上下冊,合作,任執行主編和第一撰文作者),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第一版。
* 獲雲南省社科院94-95年度科研成果一等獎(1996,雲南省社會科學院);
* 雲南推薦“五個一工程”評獎送選項目(1996,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
5、雲南民族美術全集第三卷《南詔大理國雕刻繪畫藝術》(合作,第二撰稿人),雲南人民出版社雲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6、《中國民族服飾博覽》(合作,總撰稿),雲南人民出版社、雲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7、雲南民族美術全集第一卷《雲南岩畫藝術》(主編,合作,第一撰稿人),雲南人民出版社、雲南美術出版社,即出。
影視類
1、《生的狂歡――哈尼族奕車人節日一瞥》(合作,撰稿執筆,片長30分鐘),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攝製,1986年。
2、《拉祜族的宗教信仰》(合作,任人類學家,片長60分鐘),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東亞影視公司委託拍攝,1992年。
3、《PUJI And His Lovers》(合作,任人類學家,片長120分鐘),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東亞影視公司委託拍攝, 1992-1994。
* 獲中宣部1994年對外音像製品三等獎;
* 參加德國哥廷根國際民族學電影節(Gottinge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1994年5月。
* 瑞典第十五屆北歐影視人類學年會暨國際民族學影展,1994年;
* 英國皇家人類學協會展,1994年。
4、《拉木鼓的故事》(合作,任人類學家,片長120分鐘),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東亞影視公司委託拍攝,1992-1995。
* 中國影視人類學研討會,1995年,北京。
5、《高原女人》(14集,任策劃、撰稿),雲南省婦女聯合會雲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玉溪電視台聯合攝製,1992-1994。
* 中央電視台(1、2、4、7套),1995年播出。
6、《穿越哈巴雪山》(編導、撰稿),中國探險協會山嶽叢林專業委員會和人文及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攝製,1995。
* 雲南電視台1996年2月播出。
7、《滇藏文化帶考察》(7集,總編導),民族文化田野考察群和昆明電視台聯合攝製,1996。
* 昆明電視台1996年播出;
* 中央電視台2001年10月播出。
8、《重返駝峰》(60分鐘紀錄片光碟,策劃),中國探險協會攝製,中國職工音像出版社出版,1998年。
9、《高原上的民族》(26集,文字統籌),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雲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雲南民族文化發展基金會聯合攝製,山茶影視製作中心、雲南民族電影製作中心承制,2001年。
譯著
1、《人生歷程――人類學初步》(合作),雲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 《中國人類學學會通訊》153期介紹。
* 獲滇版圖書“外國優秀作品翻譯編輯獎”,雲南省新聞出版局、雲南省出版工作者協會,1990,9。
2、《文化心理學》(合作),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學術編輯
1、《西南研究書系》(20本),副主編,雲南教育出版社,1993—1998年。
2、《20世紀中國民族家庭實錄》(第一批《夏那藏家》等28種),副主編,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3、《山茶·人文地理雜誌》社長、主編,1995—2000,2。
4、《民族文化文庫》(含“田野考察叢書”、“民族文化史論叢書”、“中國西部圖志”三套叢書),主編,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2001年。
5、完成國家“八五”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叢書·雲南卷”(16本)的編寫組織工作。雲南民族出版社,1995—1999年。
6、《野牛角叢書》(4種),主編,海天出版社,2000年。
7、《生育健康與社會科學叢書》(4種),主編1種,編委3種,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2000。
8、《中國民俗文化叢書》(第一輯5種),主編,海南出版社,2001年。
三、社會實踐及野外作業
1.有文學及美術作品數件獲省獎;著有《雲南現代重彩畫》、《雲南現代重彩畫技法》(主編,合作撰文)及數十篇美術評論文章(主要刊於《美術》及海外報刊)。曾主持或參與組織系列藝術活動,如載入《中國當代美術史》的“西南藝術群體”的藝術活動及宣言,受文化部和中國美協之聘任八屆全國美展評審,應德某工藝美術學院邀請赴德主持“雲南版畫展”、演示技法及講學等。
2. 為中國探險協會成功組織或配合組織多次綜合考察活動。
3. 為雲南省政府18項生物資源開發工程辦公室做雲南生物資源開發總體形象策劃(任項目負責人及總策劃之一),完成《綠色雲南》省級形象策劃,實施後該項目在中央十大新聞媒體上報導,獲國務院優惠政策及資金。
4. 為雲南省委、省政府做《多彩雲南·雲南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總體規劃》,任課題組副組長。並參與實施“雲南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研討會”(1999年1月)的組織工作。
5. 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人與自然館”布展總策劃之一併任總撰稿;該館獲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組委會頒發的“特別獎”;
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雲南館”布展總策劃之一;該館獲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組委會頒發的永久保存“金獎”和設計製作“銀獎”;
6. 受雲南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委託,策劃雲南省對外形象名牌工程及文化產業項目“民族服飾文化交流與文化產業系列活動”,該策劃已被省委和世博會宣傳及大型活動組委會批准立項,其中系列活動第一項“創意民族服飾藝術展演”(任總創意、總撰稿),在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閉幕式及專場演出。

獲獎記錄

1、教育部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視覺人類學導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獲中國大學出版社協會頒發的“第四屆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優秀教材二等獎”,2015.
2、連州國際攝影年展突出貢獻獎,2010。
3、人類學專著《中國巫蠱考察》獲 “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一等獎”,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頒發,2001。
4、獲“雲南省政府特殊津貼”,雲南省人民政府頒發,2000年4月。
5、任總策劃、總撰稿的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主題展館“人與自然館”獲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組委會頒發的“特別獎”(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簽發,1999);
6、任總策劃的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雲南館”獲“永久保存金獎”(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簽發,1999)。
7、《變遷中的高原蒙女》,雲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中、英文版).獲“第十屆中國圖書獎”(叢書類,高發元主編,本人撰寫其中一本《變遷中的高原蒙女》);1996,中國圖書評論學會。
8、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中藝術交流中心“田野工作獎”,中心主任周文中院士頒發,1994.
9、獲“雲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稱號,(雲南省人民政府頒發,1992)。
10、《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獲1991-1992年度滇版優秀圖書二等獎(雲南省新聞出版局和雲南省出版工作者協會頒發,1994,9)。
11、《宗教美術意象》(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獲第二屆雲南省文學藝術創作基金獎二等獎(1995,雲南省文藝創作獎勵基金會頒發)。
12、合作譯著《人生歷程——人類學初步》(雲南教育出版社,1989)獲“外國優秀作品翻譯編輯獎”,(雲南省新聞出版局和雲南省出版工作者協會頒發,1990,9)。
13、《中國神話的邏輯結構》(《民間文學論壇》,1989年3期)獲“首屆雲南省文藝創作基金獎”一等獎(1993,雲南省文藝創作獎勵基金會頒發)。
14、《從雲南少數民族的原始藝術看原始思維的特徵》(《思想戰線》,1982年5期)獲“雲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雲南省人民政府頒發,1991,2)。
15、《從羿的悲劇看中國原始社會解體期》(《思想戰線》,1981年1期)獲1980年“雲南省高等院校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雲南省教育廳頒發,1981,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