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山書院

鄖山書院

鄖山書院,湖北省鄖陽中學的前身。創建於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由鄖陽巡撫於湛府署東北所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鄖山書院
  • 創建世時間: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 創建人鄖陽巡撫於湛
  • 屬性:湖北省鄖陽中學的前身
書院概況,歷史沿革,民國時期,解放之後,創始人,創始人簡介,個人生平,

書院概況

與那些名揚天下的書院相比,僻處鄂西北鄖縣的鄖山書院就沒有那樣顯赫的名聲了。然而有一點,或許是“名院”無法比肩的:若問那些書院而今安在,則大多只是作為一旅遊景點,點綴一下名勝;或者僅存一芳名於青史,供後輩學人考證了。而鄖山書院則薪火相續,歷百代而不衰,足令人嘆為觀止。
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撫治於湛創建鄖山書院;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知府沈鈇增修;在明清交替的大動亂年代,書院荒廢;滿清入主中原,經順治、康熙幾十年休養生息,至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守道魯之裕再續香火,重建書院;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學俠楊懌將書院由“府治東北”遷移至“舊通判府”,同治8年(公元1869年),知府金達又將書院遷移至鄖陽城北三元宮;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兩湖總督張之洞通令各州府,書院一律改為中學堂或師範學堂,鄖山書院遂更名為“鄖陽府師範學堂”;辛亥革命後,學校改為“鄖山中學”;抗戰烽煙驟起,1937年,山東淪陷,一批齊魯女子為求學救國,輾轉千里,來到有鄖山漢水護衛的鄖陽,鄖山書院遂為國立湖北中學(山東流亡中學);1938年,武漢失守,莘莘學子亦跋山涉水來鄖,一時人員大增,僅流亡來此的教職員工即達千餘,遂一分為四,設立初、高、師範、女子高中分校,後高中部又單獨立校,成立湖北省立第八高級中學簡稱“八高”,一時聞名遐邇;新中國成立之後,鄖陽中學、鄖山中學鄖縣第一中學,沿革至今。

歷史沿革

清朝時期
道光二年(1822年),皇帝下聖旨撥付鄖山書院辦學經費。
鄖陽中學鄖陽中學
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鄖山書院遷至鄖陽城北三元宮,知府金達親書《移建鄖山書院記》。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鄖山書院更名為“鄖陽府中學堂”。

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學校易名“鄖山中學”。
民國十一年(1922年),學校易名為“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學”,期間楊獻珍曾任該校校長。
民國27年(1938年)學校更名為“湖北省立聯合中學鄖縣分校”,這時學校接納來自山東、武漢襄陽等淪陷區流亡師生數千人,辦學規模一度達到2400人,居全省之冠。
民國31年(1942年),改名為“省立第八高級中學”。

解放之後

解放後,學校曾相繼更名為“鄖陽聯合中學”、“湖北省鄖陽中學”、“五·七大學”、“華中農學院鄖陽分院”、“湖北省鄖陽第一中學”。
1962年學校被省教育廳確定為湖北省重點中學。
1994年地市合併時更名為“十堰市鄖陽中學”至今。
1999年學校由鄖縣城關整體搬遷至十堰北京北路。

創始人

創始人簡介

於湛,字瑩中,金壇人,明正德六年(1511)進士於湛朝廷召對,規切時政,有獨到見地,被封為兵部主事,後任職方郎中。任滿改陝西參議,又調江西布政使司右參議。嘉靖元年(1522)九月,於湛因立戰功越升,任貴州布政使司右參政。

個人生平

貴州期間,於湛妥善解決少數民族糾紛,西南邊防得以穩定。期間,其父去世,他返里治喪,服孝期滿後,嘉靖九年(1530)三月,任河南布政使司左參政。是年河南災荒,他開糧倉,救饑民。後升為山西右布政使、再升河南左布政使。
十二年(1533)四月,世宗諭:升於湛為右副都御史,整飭薊州邊備,兼巡撫順天地方,後又轉任巡撫陝西。適遇涇河水溢,於湛倡導修築廣惠故渠,泄洪蓄水。為加強與陝西交界地區的防務,他疏陳“邊計八策”。十五年(1536)十月廷命以原職總理河道。
於湛在任總督河道期內,因黃河南移,運道艱阻,又奏請治河七事;設白馬湖決口,開地邱店、野雞岡等諸口,上游四十餘里流水由桃源集丁家道口進入洪河,截渦河水引入黃河,南濟故道開通漕運。奏請均被採納,並付諸實行,洪患得以抑止。十七年(1538)六月,於湛以母年九十乞歸養,帝許之,於是歸里。
嘉靖二十六年(1547)四月,撫治鄖陽空缺,帝下旨調原任總理河道右副都御史於湛撫治鄖陽於湛蒞鄖,首興學校,令鄖陽知府徐桂在府治坤隅城下建立鄖山書院,廣招鄖屬士子肄業其中,且自捐廉以供廩紇褚墨,於是來學者已眾。書院學額為之滿,於湛亦講學其間之尊經堂。其時,禮部侍郎馬理特為之作《鄖山書院記》,申述創茲書院之至義,其文刻諸石。鄖陽知府徐桂亦作有《鄖山書院尊經堂記》,表彰於湛之功德,贊為“大雅之政”,文亦刻諸石。鄖山書院距今已逾460年,其間幾經變革,於1954年更名為鄖陽中學,1997年始遷於十堰市,舊有碑碣,諸多無存。
於湛撫治鄖陽,不獨重視文事,而且重視武備,乃於建鄖山書院之次年,力謀充實鄖陽兵額,議奏於上,蒙批“可”。於是鄖陽之防事是可以安撫民心,而博得讚許。惟自是年九月與巡按湖廣御史賈大亨互訐,上俱令回籍聽勘,此後再來復官。後升任戶部侍郎。花甲之年,即辭官回鄉,撰《素齋政書》6卷。
三十四年(1555)九月初六日,於湛病逝,終年74歲。朝廷仍賜祭葬如例。於湛所創之鄖山書院迄今仍為人稱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