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穆公

鄒穆公

鄒穆公和孟子為同時代的人,其在位時間大約為公元前382―330年之間。他是邾婁(後為鄒)國除邾文公籧篨之外最為時人及後人稱頌的英明君主。

基本介紹

  • 本名:鄒穆公
  • 出生時間:前382
  • 去世時間:330
  • 主要成就:英明君主
鄒穆公 不以粟食鵝,注釋,釋文,拾得:古時,公家也都飼養禽畜,歷史記載,

鄒穆公 不以粟食鵝

鄒穆公①有令,食鳧雁②者必以粃③,毋敢以粟。於是,倉無粃而求易於民,二石粟而易一石粃。吏以請曰:“粟食雁,為無費也。今求粃於民,二石粟而易一石粃,以粃食雁,則費甚矣。請以粟食之。”公曰:“去!非而④所知也。夫百姓煦牛⑤而耕,曝背⑥而耘,苦勤而不敢惰者,豈為鳥獸也哉?粟米,人之上食也,奈何其以養鳥也,且汝知小計而不知大會⑦。周諺曰:‘囊漏貯中’,而獨勿聞歟?夫君者,民之父母也。取倉之粟移之與民,此非吾粟?鳥苟食鄒之粃,不害鄒之粟而已。粟之在倉與其在民,於吾何擇?”鄒民聞之,皆知其私積之與公家為一體也。 ——《新書·春秋》

注釋

注:①鄒穆公,即邾穆公。鄒國即邾國,在今山東鄒城東南。曹姓,周封子爵國,為魯附庸,後為楚國所滅。②鳧雁,鵝。③粃,穀皮、粟皮。④而,爾。⑤煦,恩惠,格外照顧。煦牛,《新序·刺奢》作“飽牛”。⑥曝背,原為以背曬太陽取暖,引申為烈日之下光著背脊。⑦會,統計,核算。

釋文

:鄒穆公下了命令,飼養鵝的人,一定要用粃作飼料,不可用粟。糧倉里供給公家餵鵝的粃,於是斷缺了,便向民間去換取,二石粟才換來一石粃。管理糧倉的官吏向穆公請示,說:“用粟餵鵝,不用花錢(糧倉里能供應)。現在向農民去收購粃,要二石粟才換一石粃。再拿粃飼鵝,耗費太大了。請求仍以粟餵食。”穆公說:“這,你就不明白了。百姓把牛餵飽而耕地,而自己卻在烈日下光著脊背鋤地,耐苦勤勞,不敢有點怠惰,難道是為了鳥獸勞累的嗎?粟米,這是上等的食糧,怎么可以拿它來餵鵝。這是你只會打小算盤而不懂得大盤算了。周人有句俗話說:‘盛糧食的袋子漏了,也都是漏在倉里。’難道你沒有聽說過?做一國之主,應是百姓生活的依靠。拿倉里的粟去換百姓的粃,難道就不是我們自己的粟了?只不過鵝吃的是鄒國的粃,沒有糟蹋鄒國的粟子。粟子貯存在糧倉里跟收藏在百姓家中,對我來說有什麼可以選擇的?”鄒國的百姓聽了,都懂得了各家的藏糧和政府的儲存完全是一回事呀!

拾得:古時,公家也都飼養禽畜

如舉行祭祀,需要的犧牲(全豬、全羊等),都由負責飼養的機構提供。即在宮城之內,都有圈、棚。飼料則由糧倉調撥。當時糧倉儲存多為粟米,所以飼養禽畜也多用精飼料。鄒穆公提出改用粃餵鵝,雖比餵粟耗費較大,但是,粟米是上等糧食,農民豈肯用辛勞收穫的粟米作飼料?何況以粃換粟,是“取倉之粟移之與民”,反而得到較妥的保存,又不再糟蹋糧食。表面上看,公家支出是有些耗費,但從大的方面看,於國於民都得其利,特別是讓老百姓也懂得愛惜糧食的道理,穆公的措施應是非常英明的。

歷史記載

據《鄒縣誌·國君志》載,其在位期間,“王輿不衣皮帛,御馬不食禾菽,無滛僻之事,無驕燕之行,食不眾味,衣不雜采,自刻以廣民,親賢以定國,視民如子。”故“鄒國之治,路不拾遺,臣下順從,若手之役心。”正因有如此廣施“仁政”的賢明之君,鄒國雖為小國,但“魯衛不敢輕,齊楚不能脅。”最為史家稱道的一件事是以粟易民以粃而飼雁,賈誼《新書》和劉向《新序》都有記載。當時全國都時興養鳧雁,開始皆以粟為飼料,費用極高。為此,穆公令養鳧雁必須用秕谷而不得用米。”於是倉中無秕谷,秕谷的價格漲到兩石米換一石秕谷。”這樣一來,養雁便成為賠本買賣,因此遭到官員的反對,他們說:“用秕谷養雁並不貴,但是現在兩石米才能換一石秕谷,費用太高了,還是用米養雁吧 。”穆公則斥之曰:“你們真無知。百姓養牛耕地,在酷暑中勞作,不敢偷懶,難道是為了鳥獸嗎!粟米是給人吃,為什麼拿來養鳥?況且你們只知道計較個人利益不知為國家大計著想。國君,是百姓的父母,國家糧倉中的粟米和百姓家中的我應該同等對待”當穆公的這番話傳到民間,鄒民皆知“私積之與公家為一體也”,故更加努力耕作,以增產量。對於這樣一位愛民如子的國君,舉國皆敬,他國之民亦皆景仰。當穆公去世時,鄒國百姓象失去了敬愛的父親一樣,痛哭三月。鄒鄰國的百姓都非常傷心。酒家不售酒,屠夫不再賣肉,兒童不再唱歌,國中聽不到音樂聲,幾個月後才開始恢復。象鄒穆公這樣愛民又受到民眾如此愛戴的賢明之君,在中國曆朝歷代,實屬罕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