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賢園

鄉賢園

鄉賢園 位於贛南客家名人(櫻花錦繡)公園內,主要是以巨石雕像展示鐘紹京、盧光稠、溫革等12位贛南歷代鄉賢的主題園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鄉賢園
  • 外文名稱:On the park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巨石雕像
鐘紹京,盧光稠,溫革,李 潛,陽孝本,曾 幾,羅牧,魏 禧,謝啟昆,戴均元,鐘崇儼,陳 熾,

鐘紹京

鐘紹京(公元659—746年),字可大,唐代贛縣清德鄉(今興國縣高興鎮)人,古代江西“十大鄉賢”之一,贛南“十大鄉賢”之首。系三國魏國太傅、著名書法家鐘繇的第17代世孫,歷史稱之為“書家雙絕”。因扶持李隆基滅韋後有功,鐘紹京一夜之間成了唐朝功臣,“夜拜紹京中書侍郎,參知機務。明日進中書令,越國公,實封二百戶,賚賜與幽求等”。鐘紹京比韶關人張九齡任中書令早24年,故有“江南第一個宰相”之譽。

盧光稠

盧光稠(公元840-911年),唐代寧都縣洛口人,贛南歷史上第一個本土出身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公元885年,與譚全播聚眾起義,統轄虔州、韶州,自稱刺史。後主動向梁朝廷稱臣,公元909年,梁太祖任命盧光稠為百勝軍防禦使兼五嶺開通使;又置鎮南軍,封盧光稠為舟汝王。盧光稠統治時期,獎掖農漁,繁榮工商(七里窯即發端於此時),為安置南遷漢先民,城池外擴三倍,內拓六街,建百勝門、鎮南門(南門)、拜將台、壽量寺。

溫革

溫 革(公元1006—1076年),字廷斌,石城縣岩嶺人。1036年,第七次科舉考試失敗後,他決定:“不求諸外,盍求諸內。不在吾身,宜在吾子孫”,遂立志辦學。他盡捐家資,將當時“國子監所藏之書及市上有售者盡購以歸”,並在家鄉建藏書樓--“青錢館”及“柏林講學堂”,成為客家教育先驅者、私人辦學第一人。柏林講學堂規模浩大,藏書豐富,人才輩出,名震朝野,溫革因此被當朝皇帝宋仁宗賜為“進士”,冊封為“大儒”。

李 潛

(公元1027—1104年),字君行,諡號“文簡”,歷史上著名的“白鹿洞書院”創始人,曾任唐虔州刺史的李渤之9世孫,唐末兵部尚書李邁6世孫,贛縣衣錦鄉(現興國縣埠頭鄉鳳崗)人,贛南“十大鄉賢”之一。宋治平4年(公元1067年)進士,宋代名士,著名理學家,曾任司空等職。生性耿介,愛民如子,死後葬虔城水南。其弟李渾,其子李朴、李格、李楫,其孫李開瑞,其侄李存,七人均中進士,史上有“一門七進士”之說。

陽孝本

(公元1039—1122年),字行先,宋代名士,贛南“十大鄉賢”之一,上猶縣安合鄉小邏口人,贛州通天岩開山祖。曾被左丞蒲宗孟聘為西席(私塾先生、幕僚)。隱居通天岩20餘年,時虔州郡守林顏贈匾額“玉岩”,遂有“玉岩翁”、“玉岩居士”之稱。蘇軾南謫時,曾與之在通天岩、城內光孝寺廉泉旁徹夜長談,故有“夜話亭”及清八景“玉岩夜話”之說。蘇軾贊之:“道不二德不孤,無人所有,有人所無……”。死後葬通天岩山腰處。

曾 幾

(公元1084—1166年),贛縣人,字吉甫,號茶山居士,北宋名士,贛南“十大鄉賢”之一。曾幾一生堅決主張全力抗金,他在給學生陸游的贈詩中寫道:“問我居家誰暖眠,為言憂國只寒心”。他的詩文與愛國思想對陸游的影響極大。曾家自曾準中進士後,其子曾幾、曾弼、曾楙、曾開四兄弟皆進士出身(時有“虔州四曾”之美譽)。因家族中世代為臣,贛州城遂以“世臣坊”(現和平路南段)名之,以紀念曾氏一族之榮耀。曾幾諡號文清,現“文清路”即紀念之。

羅牧

羅 牧(公元1622—1705年),號雲庵、牧行者、竹溪,因幼年時常放牛,故取字飯牛,寧都縣釣峰人。清初名噪一時的江西山水畫派的創始人。順治九年,30歲的羅牧攜家前往南昌,康熙四年,遷居揚州,後返遷南昌。羅牧品性敦厚,交友重誼,心情開朗,能詩善飲,精善制茶。他精於繪畫,亦長於書法,其書畫作品曾送皇帝御覽,被旌表為“逸品”,其傳世作品有《墨筆山水圖》、《枯木山石圖》、《雲山林屋圖》、《林壑蕭疏圖》等。

魏 禧

(公元1624—1681年),字冰叔,號叔子,又號裕齋,世稱勺庭先生,寧都縣人。贛南古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明末清初與汪琬、侯方域並稱為中國三大散文家。明亡,他隨父率全家族及八位文友齊避翠微峰上,鑿石壘池,墾荒造地,建屋居住,築堂說《易》,世稱“易堂九子”。魏禧擅寫人物,文風凌厲雄健,尤喜表彰忠孝節烈,刻畫的人物“個個呼之欲出,赫然如立眼前”,其代表作《大鐵椎傳》入選中學語文教材。

謝啟昆

(公元1737—1802年),字良壁,號蘊山,又號蘇潭,南康縣人。他由科舉入仕,歷官編修、鄉試主考、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等職。謝啟昆一生不僅政績卓著、清正廉明,而且治學嚴謹有方,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學者、方誌學家。他勤於著書立說,著作等身,著有《樹經堂集》23卷,雜文4卷,《國小考》50卷,嘉慶《廣西通志》280卷,及《史藉考》、《廣西金石錄》、乾隆《南昌府志》、嘉慶《浙江通志》、道光《廣東通志》《雲南通志》等。

戴均元

(公元1746—1840年),字修原,號可亭,祖居安徽休寧縣乾阜紫園,從祖父輩遷南安大庾(今大余縣)。戴均元通經史,善詩文,於乾隆三十三年中舉人,乾隆四十年中進士,入翰林院。一生任職較多,後至軍機大臣(宰相)、太子少保、太子太師,位極人臣。戴均元與兄戴第元、侄戴衢亨、戴心亨均顯赫於朝,有“西江四戴”之稱。著名文學家、名宦包世臣認為,一家同出兩相,且“值軍機者唯大庾而已”。時人贊謂“一門四進士,叔侄兩宰相。”

鐘崇儼

鐘崇儼(公元1778—1858年),字若思,號敬亭,贛縣白鷺鄉白鷺村人。鐘崇儼於清嘉慶年間任浙江嘉興知府。道光元年,其七旬老母病重思鄉,鐘崇儼辭官,攜自建的崑腔班回到江西南昌。鹹豐八年,攜崑腔班回到故鄉白鷺。這個崑腔班與早在清順治年間從蘇州來的一批崑曲弟子成了贛州東河戲的播種者。後來,其子鐘谷(1843—1919,字聲和,號子善,曾任黃梅知縣)進一步發展之,使之衍為東河戲。故鐘崇儼與鐘谷為東河戲奠基人。

陳 熾

(公元1855—1900年),原名家瑤,曾用名喜熾,字克昌,號次亮,又號瑤林館主,瑞金市瑞林鄉禾塘橫背村人。陳熾自幼聰慧,12歲中秀才,光緒八年中舉人,光緒十二年軍機章京錄取8名的考試一舉奪魁。歷任戶部郎中、刑部郎中、軍機處章京。1895年與康有為在北京組織強學會,成為維新運動的顯要人物,對維新變法起了積極作用,著作有《庸書》、《續富國策》等。現瑞林鄉仍保存其家宅“天馬山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