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親們身邊的120

鄉親們身邊的120

《鄉親們身邊的120》----記“全國最美鄉村醫生”周松勃,是著名作家劉文韜的報告文學代表作品之一,記錄的是鄉村醫生周松勃愛崗敬業、樂於助人的先進事跡。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鄉親們身邊的“120”
  • 創作年代:2015
  • 作品出處:河北作家網
  • 文學體裁:報告文學
  • 作者:劉文韜
作者簡介,作品原文,作品獲獎,

作者簡介

劉文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作者劉文韜作者劉文韜

作品原文

鄉親們身邊的120
“全國最美鄉村醫生”周松勃“全國最美鄉村醫生”周松勃
----記“全國最美鄉村醫生”周松勃
作者:劉文韜
24小時應診,行醫28年,整理出219本診斷記錄,手持900多張欠條卻沒想過要賬,背著藥箱走遍涿州100多個村莊,行程200000公里,建立400000萬個病例“健康檔案”,多年來,為病人墊付460000元醫藥費,他把讓患者“不花錢、少花錢、看好病”作為行醫準則,堅持做到“五免費”:即出診不收費、門診不收費、針灸不收費、注射不收費、孤寡老人全免費,其中,為孤寡老人全免費累計1000000元,被鄉親們譽為身邊的“120”。
他就是在中南海受到李克強總理親切接見的“全國最美鄉村醫生”、河北省涿州市刁窩鄉刁四村衛生所所長周松勃。
當今社會,在醫療不正之風肆意橫行,拿紅包、吃回扣、服務態度冷漠生硬、人們“看病難、看病貴”醫患關係緊張的情況下,鄉村小診所的醫生周松勃,為什麼能夠做到敬業奉獻?他的醫德為什麼那么高尚?
讓我們走到周松勃的內心深處,一起去探索尋找答案吧。
周松勃說:“作為一名合格的醫生,應該從思想上明白,醫生這個職業性質是讓你來救人的,不是讓你‘拿紅包、吃回扣’來發財的。”
周松勃,男,中共黨員,1960年5月出生,是土生土長的涿州農村人。
周松勃告訴我們,在他剛記事的時候,就常聽爺爺講,周家大院在古代就有積德行善的歷史,他的祖先每逢荒年旱災,經常贈衣物,搭粥棚,救濟附近苦難的鄉鄰,鄉親們對周家的慈善之舉感激不已,稱其祖先是“周善人”。
“我奶奶一輩子為村里人免費正骨,我也學了一點,老人說不為良相就為良醫,我很羨慕做一個醫生。我從醫是受齊白石的啟發,他也是木匠,27歲學畫,我27歲學醫。當年下決心改行,跟師父學了六年,給老人家磕頭、每天伺候老人家,給老人家端尿盆,同吃同住。後來獨立行醫了,又自學了河北醫科大學的函授,1993年拿到了國家執業醫師證書。”周松勃說。
到了當代,他親眼目睹了父親為村裡的困難戶耕地收割,母親幫村裡的懷孕婦女做針線,在村里做了很多看上去很零碎的好事。
因此,在周松勃的內心,決定要完成祖輩的遺願,把祖輩們留傳下來的愛心家風,真誠地發揚繼承下去,踏踏實實做一個好人,以救人為天職,用實際行動續寫大愛無疆。
刁三村82歲的特困戶劉秀英老人突然心臟病發作,兒女們以為母親不行了,就給她穿上了壽衣。劉秀英的長子抱著一線希望敲開了周松勃的家門。周松勃二話沒說,背起出診箱,冒著凜冽寒風便趕往劉秀英家。他對老人進行緊急施救後,與其家屬迅速將老人送往市醫院,還幫老人掛了急診,墊付了住院押金。經過緊張救治,老人終於脫離生命危險。急診大夫說:“老人幸虧轉診及時,要是晚一步就危險了。”
村民張德澤老伴75歲那年,突發重病,被一名醫生診斷為“沒治”了,於是,家人給她穿上了臨終裝棺的衣裳。由於一息尚存,她的一個兒子跑去請周松勃。周松勃用聽診器諦聽,心房仍在微弱地跳動,再量血壓,高壓60,低壓為0。他斷定老太太得的是肺炎,因高燒導致暈厥。他讓老太太的兒子,火速去小賣部買來冰袋,給老人腋下敷上。隨後返回家中,拿來酒精擦拭,使之體溫速降,同時予以輸液。經過一個小時的連續搶救,老太太終於醒過來了。
2011年一個晚上,周松勃慢性膽囊炎發作,正在輸液。突然間電話響了,“是周大夫嗎?您快來吧,我們學校的一個女學生把一瓶氯硝安定,全都吃了!”聽到這個訊息,周松勃連忙拔掉針管,拿起胃管和急救藥品就朝學校跑去,當時,天下著雨,周松勃一腳深一腳淺地跑了三公里來到學校,直到把女學生胃裡的藥抽出來時,他才鬆了一口氣。
像這樣緊急搶救的經歷,對周松勃來說不可勝數。
周松勃認為:“救人如救火,生死有時候只差一分鐘,我必須奔跑。”
周松勃說:“作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心裡要時刻想著,讓患者不花錢、少花錢、看好病。”
在農村長大的周松勃,深知種田人的艱辛和患者疾苦,因而把患者當親人,讓患者不花錢、少花錢、看好病作為行醫準則。對於貧困患者,他就向他們舍藥或是降低藥價。由於收費低廉且治療有效,方圓數十里的患者都願來他這兒看病。針對患者病情,他堅持做到“五個不”:能用偏方治療的,絕不開處方,讓患者不花錢也能治好病;需要開處方的,能用便宜藥治好的,絕不開昂貴藥;能吃藥治好的,絕不打針;能打針治好的,絕不輸液;能在本村治好的,絕不去上級醫院,力爭不讓患者過度醫療。
46歲的腦梗患者高炳水稱,自己是白塔村人,距離衛生所八里地,六天來,都是騎著腳踏車趕過來輸液,周醫生不但醫術高、收費低,花錢少,對病人像親人一樣,而且不用家屬陪護。
67歲的老漢劉志祥和22歲的兒子劉彬一直相依為命,種兩畝地為生,是村裡的困難戶,劉志祥老漢逢人就講,虧了周醫生,這些年自己身體不好,到周大夫那裡看病都不要錢,不但把病治好了,連兒子劉彬考上了重點國中,上不起,周大夫知道後,也給包下來,從國中、高中到上大學,都是他給供著。
刁一村49歲的劉春生十幾年前在一次事故中截癱,老周知道了,帶頭為他舉行了一次募捐,涿州電視台為此次活動作過專題報導,到現在一直為他免費治療,隨叫隨到。
村里80來歲的馬老太太的兒子馬萬海和老周是髮小,因病去世,留下的兒子快二十歲了,蓋不起房也說不上媳婦,老周就帶頭捐款,幫著蓋起了房子,老太太跟一個精神病兒子生活在一起,老周經常來接濟她,有了病,更是及時上門,免費治療。
2009年深秋,幾個貴州農民工抬來一位病人,十幾天前他在工地運磚時突然暈倒,經過醫院的搶救治療、花去了近兩萬元才保住性命,但因家貧無錢繼續治療,打聽著來到周松勃這裡。周松勃立刻決定讓他住下,治療了一個多月,不但沒收醫療費,還管吃管住。臨出院時,病人偷偷留下了一張字條:“周醫生,原諒我不辭而別,欠你的醫療費,這輩子還不上,我下輩子做牛做馬也要還上……”看到這張字條,周松勃趕緊拎了一大袋子藥追上病人,叮囑他按時服藥,又塞給他一些錢作路費,這位病人感動得泣不成聲。
在周松勃的診療室里,常年備著5000元錢,有些急診患者來,他一看情況危險,自己診所治不了,就當即轉診上級醫院,並親自陪著去,患者家屬沒帶夠錢,他就先行墊付。
“救人如救命,就是鄉親們沒能力還,我也認了。”周松勃說。
“我這些年,其實沒有像別的做慈善的人士那樣做大的捐款,就是汶川地震全家捐了兩萬多,其他的就是舍藥,這是跟我奶奶學的。我也不是全舍,有那賣了糧食來看病的,我就不忍,比如藥費進價二十,我就說,你給十二就行了。老話說,窮漢子看病,富漢子還錢,我也不是逮著富的就宰,正常收費就可以了,正常收費也比別處低,他也願意來。這樣的話,我的病號越來越多,多幾個病號就出來了,捨得捨得,越舍診所越紅火,最多的時候,一天100多人來輸液,我一個人忙不過來,又請了八個幫手。”
周松勃所在的周邊地區,有許多村民和外來務工人員付不起藥費,為了讓鄉親們和民工能看上病,看得起病,他把家底都掏空了。
“我沒有銀行存款,有的只是銀行貸款。”周松勃笑言。
原來,在刁窩鄉一帶,農民多數靠種地為主,看病要“秋後算賬”,因此,看病的醫藥費常常要由周松勃代為墊付,尤其在行醫之初,村民由於經濟困難交不起醫藥費是常有的事,對於特別貧苦村民,周醫生經常是分文不收,白搭藥物。
久而久之,資金周轉越來越難,小診所幾次面臨斷藥,周醫生開始去藥店賒藥,可是時間久了,藥店老闆也不肯再賒了,為了破解衛生所資金上的困境,周醫生借遍了所有的親戚朋友,加上銀行貸款,才將診所維持下去。
周松勃說:“作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工作服務態度冷漠生硬的人,就不要從事醫生這個神聖的職業。”
周松勃高中畢業後立志從醫,紮根基層,熱情待人,一乾就是28年。
跟隨周松勃學醫10年的周靜稱,她小時候就找周大夫看病,被其醫術醫德感染很深,中專畢業後就在這兒實習、工作了。剛開始有點兒不適應,但長時間的薰陶,就逐漸明白了“為病人著想,不計個人得失”的真正含義,衛生所的幾個醫護人員都把這兒當成自己的家了。
周松勃儘可能為患者提供方便,凡是急病患者和路途較遠的患者,在工作態度上,儘量做到優先服務,細心周到,凡是不能回家吃飯的,就端上一碗熱飯,晚上回不去的,就讓在診所住下。
有一天晚上,村里送來一個癲癇持續發作患者,四肢抽搐,呼吸衰竭,大小便失禁,高燒三十九度多,右肺肺炎,周松勃立即搶救治療,給他換上了自己的乾淨衣服,經過三天三夜精心治療,病人轉危為安,當周松勃得知病人是外地打工者,還是熱心留下,細心照顧,繼續觀察用藥治療,患者臨走時,周松勃免去了近萬元的治療費用,還贈給了零用錢,使這位外地打工癲癇患者,感動得“撲通”一聲,就給周松勃跪下了,當眾大哭起來,久勸不止。
2006年,一個農民工修車時被一塊大直徑的鋼片插入左腋下,深度達37毫米。病人先是被送到保定市第二人民醫院求治,經診斷,傷員至少需要進行三個月的保守治療,才能手術取出鋼片。考慮到經濟原因,這位農民工轉而求治於周松勃,周松勃經過慎重思考,熱心收留,並向醫學專家請教,大膽運用物理原理,用強磁固定,順利取出鋼片,而這一技術創新在保定醫界,傳為佳話。
沈會麗16歲時患上再生障礙貧血,醫生建議她轉到北京大醫院做骨髓移植,可手術費用要30多萬元,無奈之下,只好出院回村,靠在周松勃診所進行輸液,維持生命。
李忠,河北省優秀教師,退休後得了脈管炎,這幾年都是周松勃上門為他看病。李忠教師激動地說:“在我家的電話本上,周松勃永遠是第一頁上的第一個人。”他在表揚信中,這樣寫道:“周松勃把病人當親人,做到了四個一樣,就是幹部民眾一樣接待,窮人富人一樣診治,閒時忙時一樣盡心,有錢無錢一樣看病。”
刁窩鄉小營村宋洪俊告訴我們,去年七月,他突然腦子不舒服,來到周大夫診所,周大夫判斷是腦梗,得轉大醫院。自己身上沒帶錢,周大夫不僅從家裡給拿了錢,還給雇了車。一年多過去了,自己一時還不了,他也沒催要,“這個大夫服務態度真好!”
2012年,周松勃夫婦做通了三個女兒的思想工作,與保定市紅十字會簽訂了無償捐獻遺體和器官協定,周松勃夫婦以博愛的胸懷,成為中國首例夫妻同時簽定捐贈遺體的志願者。
作家採訪周松勃,問道:“你當村醫,不顧家,為了啥?”
周松勃這樣回答:“我不是一個好父親,這輩子虧欠孩子們太多了,只能下輩子還了;鄉親們都不容易,我得讓他們健康;國家提倡實現‘中國夢’,我自己這輩子也有個最大的夢想,那就是要把衛生所,建成一個大醫院。”
因為,自己深深地愛著這片土地,所以,無私奉獻。
不為良相,則為良醫,成為周松勃人生的真實寫照。
來源:河北作家網2015.9.18

作品獲獎

劉文韜報告文學《鄉親們身邊的120》2015年10月獲河北省作家協會首屆“善行河北,美傳網路”大型紀實文學創作三等獎。
鄉親們身邊的12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