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民族風情

鄂倫春民族風情

鄂倫春民族近古以前即遊獵於黑龍江上游左岸(今俄羅斯境內),17世紀中葉,沙俄東侵黑龍江流域時,鄂倫春人為避難遷徙至大、小興安嶺一帶。長期的遊獵生涯,造就了他們勇敢強悍、不屈不撓的性格。 1953年9 月,在黨的關懷下,鄂倫春人實現了定居生活,並由原始社會一步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定居五十多年來,遜克的鄂倫春人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住的是磚瓦房,喝的是自來水,走的是水泥路,吃的亦是山珍海味。民族風情旅遊也搞得紅紅火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鄂倫春民族風情
  • 分布範圍:大、小興安嶺一帶
  • 寓意:山嶺上的人
  • 別稱:馬背上的名族
旅遊路線,穿衣特色,風味小吃,喜喪風俗,

旅遊路線

黑河市璦琿區新生鄉坐落在美麗的剌爾濱河畔,這裡是鄂倫春族聚居地。特有的民族習俗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人,到這裡來參觀、考察、探秘、採風的人絡繹不絕。近年來,鄉、區、市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發展鄂倫春民族旅遊,省市旅遊部門也將新生鄂倫春民族鄉確定為民俗風情游的重點線路。
到新生鄉去旅遊,要經過90公里山路。沿途經振邊酒廠、臥牛湖風景名勝區,跨越法別拉河時,可見採金船採金場面。春看達子香花紅勝烈火,夏觀綠色林海浩瀚無邊,秋望漫山遍野紅葉凝丹,冬賞白雪皚皚純淨天地。路邊有無盡的白樺林,四季風景處處展現美麗的畫卷。山道彎彎,一會兒下坡,一會兒上崗,非常有趣。
伴隨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飛速發展,在鄂倫春獵民的家裡已難尋覓那獨具的習俗,家家都是彩電、洗衣機、音響等電器以及衣櫃、沙發等家具擺滿屋子,有的家庭也已裝上電話,和漢族家庭沒有明顯差別。但是,如果逢上喜慶日子,他們會從箱子或衣櫃裡翻出民族服裝穿上,你可一睹民族服飾的風采。

穿衣特色

在鄂倫春老人莫桂紅的家。遊人可以看到典型的民族服飾。大衣叫"蘇恩",是冬天穿的皮袍,用狍皮 精心縫製,狍皮為面、毛為里,穿起來非常暖和。皮靴叫"其克密",是用16隻狍腿的皮拼製成的短靴,以野豬皮或熊皮做底,以狍筋代線縫製。在雪地上穿著適用,輕便保暖。"滅塔哈",是用狍頭做的皮帽。用白樺樹皮製作的器皿,有樺皮簍、樺皮盒,做工精巧,上面用彩色絲線刺上美麗的圖案,是民族工藝。
鄂倫春民族風情

風味小吃

鄂倫春族菜餚風味獨特。主要有"庫明拉"(曬肉干)、糖拌"吉厄特"(都柿)、狍肉炒"昆比好哇"(柳蒿芽)、野豬肉燉"抗骨拉奴哇"(老山芹)、狍肉炒"給老搔"(黃花菜)、還能吃到"依恩"(猴頭蘑)、"莫鍋"(木耳)、"豆嫩阿特"(樺樹蘑)、吃紅鱗、金線、柳根池等冷水魚,喝"吉厄特啊拉嘿"(都柿酒)。
石頭人風景區距離鄉政府10公里。它依山傍水,剌爾濱河從這裡流過,風光非常優美。夏季可順河漂流,冬季可趕馬爬犁。石頭人度假村以"烏力楞"為單位,建設民族部落,以"塔路"、"鐵克沙"、"邁罕"、"雅塔安嘎"四種"斜仁柱"為主要形式。"塔路"是用沒有加工過的樺樹皮苫蓋在"斜仁柱"骨架上,然後用繩索捆牢。"鐵克沙"是將樺樹皮加工成很薄的一層,在鍋里蒸煮晾乾後,縫合起來,覆蓋在"斜仁柱"的骨架上。較之"塔路",用"鐵克沙"覆蓋的"斜仁柱"內光線好,缺點是怕冰雹。"邁罕"是用三幅白布接成長方形的布蓬,搭在兩根豎起的木桿和一根橫著的木桿上,然後四角插上細木桿,將布蓬上的繩套套在桿上,"邁罕"就搭成了。"邁罕"是出獵時的臨時住所。"雅塔安嘎"又叫"恩克那力新哈漢",與"斜仁柱"形狀一樣,是婦女分娩用的產房。

喜喪風俗

遊人看到的這些既能觀賞又能讓有能讓友人居住的小木屋,叫"奧倫",進去看一看還是很有意思的。這棵高大挺拔的落葉松,距地面兩米左右高的樹幹被砍去樹皮,在上面畫一個臉形,用紅布遮蓋,這就是鄂倫春人崇拜的山神"白那恰"。新生鄉政府還準備選一處樹林較密的地方,建一處風葬點,顯示樹杈卡、吊棺、橫擔擔棺等幾種不同的風葬(也稱樹葬)葬式,使遊人了解鄂倫春人從前的喪葬習俗。
新生鄉鄂倫春民族風情游,是獨具魅力的旅遊線路,熱情、豪爽、淳樸的鄂倫春人用"贊達仁"(山歌)歡迎你,用"阿拉嘿"(舞蹈)歡迎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