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縣誌

郯城縣誌

山東《郯城縣誌》斷限上限為1840年,為保持史實的連續性、完整性,有些內容適當上溯、下限定於1999年,大事記延至2000年。全志採用述、記、述、志、圖、表、錄、傳等表現形式,以志為主。內容包括行政區域、自然環境、人口、農業、林業、水利、工業、電業、交通、郵政電信、商業、糧油、財政·稅務、金融·保險、經濟管理、城鄉建設、政權·政協、政黨·群團、勞動·人事、軍事、公安·司法、民政、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醫藥、體育、風俗·宗教、方言謠諺、人物、附錄及大事記三十二部分組成。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郯城縣誌
  • 作者:山東省郯城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譯者:劉衛星 徐敏超 秦士傑
  • 定價:186元
  • 出版社:深圳特區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1年9月
  • 開本:787×1092毫米 1/16
修志說明,歷史沿革,

修志說明

郯城修志始於明代。明萬曆十三年(1585)縣令顏若愚主修首部《郯城縣誌》。清康熙十二年 (1673) ,知縣張三俊、馮可參修成第二部《郯城縣誌》;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縣王植、張金城重修縣誌;嘉慶十五年(1810),知縣吳楷完成《續修郯城縣誌》,被譽為山東名志。此後郯城斷志190年。 新編《郯城縣誌》始於1982年5月,蒐集資料2000多萬字,歷時19年,五易其稿,於2001年9月正式出版。 本志上限為1840年,下限為1999年,大事記延至2000年。除序、概述、大事記、附錄、編後記外,全志以地理、經濟、政治、人文四部分為先後次序,共設分志30卷,依次為:行政區域、自然環境、人口、農業、林業、水利、工業、電業、交通、郵政·電信、商業、糧油、財政·稅務、金融·保險、經濟管理、城鄉建設、政黨·群團、政權·政協、民政、勞動·人事、公安·司法、軍事、教育、科技、衛生·醫藥、體育、文化、風俗·宗教、方言謠諺、人物。

歷史沿革

郯城縣位於山東省東南部。郯城建置始於郯國。少昊後裔中的炎族首領 (後稱郯子)封於炎地,稱炎國。炎,古音亦讀郯(Tan)。春秋前後,國名多加“邑”字,從而炎國轉化為郯國。縣境之域,幾經變遷,直至1999年,面積1312.6平方千米,轄11鎮、11鄉,871個行政村,人口96.45萬人,多為漢族居民。郯城縣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區南部沖積平原, 東部馬陵山,海拔184米,為最高峰。境內主要河流有沂河沭河武河白馬河等。郯城縣屬暖濕帶季風區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境內土地肥沃,盛產小麥、水稻、花生等,是山東省重要糧食生產基地之一。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金剛石、鐵、煤等。銀杏、板栗、白柳、琅琊草和四大辣 (辣椒、生薑、大蔥、大蒜)是郯城縣的著名土特產品。 郯城地處魯東南,北依沂蒙,南臨淮海,為山東南大門,蘇魯之通衢,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春秋時郯國國君郯子曾兩次朝魯,被魯昭公盛宴相待;史書上“孔子師郯子”和“郯子鹿乳奉親”的故事被傳為千秋佳話;在郯國,孔子曾與學者程子“傾蓋而語,終日甚親”。境內文化古蹟甚多,城北有“郯國故城”,城東有保存完好的“孝婦冢”,城西有為孝婦平冤昭雪而聞名的於公之墓,城西南有魏成侯王朗及唐朝大將史大奈之墓,城東南有舊石器遺址及孔子當年登臨望海的“望海樓”。風景秀麗的馬陵群山中,又有史學界矚目的“馬陵古道”,《孫臏兵法》中“隘塞死地”的獨龍澗和埋葬龐涓的“安子墓”。革命先驅劉之言在1929年創建了中共魯南第一支部,繼爾又組建了中共臨郯縣委,領導和發動了著名的“蒼山暴動”。抗日戰爭初期,羅榮桓率一一五師揮師魯南,解放了馬頭、郯城,並於1940年創建了臨沂地區內第一個縣級抗日民主政府。 在解放戰爭中,郯城人民有萬餘人參軍,6萬餘人隨軍支前,數百名幹部隨軍南下開闢新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1978年以後,逐步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實現了單一糧食生產向多種經營轉變。進入20世紀90年代,逐步形成了銀杏、板栗、桑蠶、瓜菜、畜禽、條柳六大支柱產業。1999年,全縣農業總產值21億元,是1949年的106倍;糧食總產量55.95萬噸,是1949年的5.6倍。 新中國成立前, 縣內僅有2處工廠,余皆個體小作坊。新中國成立後,通過對個體手工業和私營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集體和國營工業逐步發展。1958年新建8處廠礦。至20世紀70年代末,全縣已形成紡織、化工、造紙、機械、電器、礦業、食品等20多個門類的工業生產體系。80年代起,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成為郯城工業的重要支柱。
1985年,工業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產值,改變了農業長期占主導地位的歷史。至199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79億元,為1949年的395倍、1978年的131倍。 科技、教育、文化、體育等項事業全面進步。1995年,郯城縣被評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1993年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縣”。
1999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43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7元。社會商品零售額由1949年的35.87萬元,增加到1999年的11.7億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