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錦文

郭錦文

郭錦文,男,1930年出生,浙江人是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平湖鈸子書的代表性傳承人

基本介紹

個人作品,個人生活,

個人作品

岳傳》、《三門街》、《七劍十三俠》等。

個人生活

郭錦文第一次聽到鈸子書是在13歲。那年,因為戰亂,很多平湖廣陳鎮的農民逃難到了鐘埭鎮。郭錦文家的房子比較大,住了不少難民,在最初的驚慌過後,這些農民閒來無事便讓一個叫陳錦波的青年說書。陳錦波拿出隨身攜帶的4件道具,現場說了一段《五虎平南》。就是這短短的一段鈸子書,讓郭錦文從此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一個盤子大小的銅鈸、一根竹筷、一把摺扇、一塊醒木,這些就是平湖鈸子書需要的全部道具。說書人身著長衫,不時用筷子敲響鈸子,調節氣氛;摺扇是用來輔助表演的;至於醒木,一是增加氣氛,二是用來“賣關子”,可以不時地調動和激發觀眾的情緒。
16歲那年,郭錦文正式拜陳錦波為師,跟著師傅學習鈸子書表演,3年滿師後獨立登台。鈸子書中有很多長篇故事,那么這些長篇故事是怎么背下來的?郭錦文說,自己的訣竅是記住主要故事情節和主角的性格穿著,然後再記住幾個關鍵人物的名字和年齡,就可以了。正是這個好辦法,讓他很快記下了《岳傳》、《三門街》、《七劍十三俠》等10多套鈸子書故事,並一直說到1986年退休。
50年前的平湖鄉村,像郭錦文這樣優秀的鈸子書藝人並不少。1956年成立平湖縣曲藝協會時,58名會員中有44個是鈸子書藝人。1958年,平湖成立了縣曲藝團,郭錦文擔任首任曲藝團團長,1962年起,平湖縣曲藝團連續4年被評為省文化系統先進集體。1964年,平湖縣廣播站每天派人去郭錦文家錄他的鈸子書《智取威虎山》,在廣播裡播放了45天。當時平湖鄉村有首順口溜表現了鈸子書受歡迎的場面——“爿爿茶館鈸子響,個個青年腳底癢,日夜聽書勿算數,做做生活喊兩聲(平湖方言的‘聲’讀做‘傷’音)。”
“只見英雄頭戴六棱羅帽,兩道濃眉入鬢,一雙虎目炯炯,正是英雄武松……”雖然告別書場舞台已經20多年了,但是82歲高齡的郭錦文不愧為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唱起當年的拿手曲目,一下子就吊住了聽眾的胃口。說起自己鐘愛並奉獻了一生的鈸子書藝術時,這位平湖市鐘埭街道聯豐村的老人激動得容光煥發。
幾度起落終不絕  童聲續說鈸子書
鈸子書舊時被人們叫做“說因果”或“農民書”,“文革”時候曾被禁過,上世紀70年代後期又開始流行。那時候,鄉村的文化娛樂活動少,農閒時和吃過晚飯的鄉親們沒什麼消遣,聽鈸子書就成了首選。
隨著收音機、電視機進入農民家,聽鈸子書的人越來越少了。1995年8月,平湖曲藝團撤銷建制,原來拜師學習演唱鈸子書的青年藝人紛紛轉行,僅剩老藝人徐阿培的小女兒徐文珠等個別中年藝人還在民間從事鈸子書表演活動。
有著400多年歷史的文化寶貝就這樣湮滅於歲月了嗎?在問到鈸子書的傳承問題時,郭錦文非常篤定地說肯定能傳下去!平湖市文化部門已經出台了很多措施,不僅成功地把平湖鈸子書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平湖市另一位鈸子書老藝人戎永鑫還主筆編纂《平湖鈸子書基礎教材》,並將製作配套教材《平湖鈸子書影像教材》,以平湖市廣陳鎮中心國小為代表,在平湖的中小學生中教授如何傳唱鈸子書。其實,這兩年,在平湖市的一些文藝晚會中,由清亮童音表演的新版鈸子書已經多次響起,贏得師長們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