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郭莊農貿區)

郭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郭莊農貿區)

郭莊農貿區地處豫東平原,系蘇、魯、豫、皖四省結合部,西與虞城縣接壤,東與王集鄉毗連,南與桑堌鄉交界,北與車站鎮為鄰,2017年夏邑縣政府成立郭莊農貿區,總面積48.2平方公里,耕地2.98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郭莊農貿區
  • 別名:郭莊
  • 行政區類別:農貿區
  • 所屬地區:河南夏邑
  • 下轄地區:18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郭莊街
  • 電話區號:0370
  • 郵政區碼:476000
  • 地理位置:豫東
  • 面積:48.2平方公里
  • 人口:2.98萬(2015)
  • 方言:中原官話-徐淮片
  • 氣候條件:大陸亞溫帶氣候
  • 著名景點:大聖寺
  • 機場:商丘機場
  • 火車站:夏邑火車站
  • 車牌代碼:豫N
建制沿革,地理環境,行政區劃,自然資源,經濟概況,歷史文化,

建制沿革

建國初期屬隴海區,1955年設郭莊鄉,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鄉,2005年,夏邑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郭莊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李集鎮管轄,2017年撤出李集鎮成立郭莊農貿區,總面積48.2平方公里,耕地2.98萬畝。

地理環境

郭莊農貿區位於夏邑縣北部,系蘇、魯、豫、皖四省結合部,西與李集鎮接壤,東與王集鄉毗連,南與桑堌鄉交界,北與車站鎮為鄰,西與李集鎮接壤。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北依隴海鐵路及310國道,西臨京九鐵路和105國道,徐商、永商、劉毫公路縱橫貫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面積48.2平方千米,人口2.98萬人。
郭莊

行政區劃

郭莊農貿區下轄,塗關莊村、劉古同村、孟朱莊村、東杜集村、杜集村、王營村、杜婁村、司莊村、郭莊村、高雙廟村、黃付集村、前王樓村、後王樓村、程集村、張集村、張莊村16個行政村,2.98萬人。 [代碼]411426100

自然資源

郭莊農貿區位於夏邑縣城北十公里處,因為是孔子的祖籍,人們深受孔祖儒學文化的薰陶,仁智禮信,世代傳承。
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河南著名的“無公害農業生產基地。

經濟概況

農貿區內交通、通訊、電力、文化、娛樂、服務等基礎設施齊全,柏油路及程控電話貫穿全鎮各村,移動通訊與全國併網運行,電力充足,鎮區街道和文化娛樂設施已達到較高水準,初具現代化城鎮規模。九二年被商丘地委、行署命名為“明星鄉鎮”,是國務院批准的商丘地區“農村流通體制特別改革試驗鄉鎮”,在體制、經濟、人事、稅收等方面賦予了較大的優惠政策。尤其是2017年以來,該農貿區黨委政府大力弘揚“團結拼搏、開拓創新、高效務實、勇創一流業績”的李集精神,自加壓力,社會各項事業均取得了超常規發展,先後榮獲省級“衛生先進鄉鎮”,市級“文明鄉鎮”、“科普工作先進鄉鎮”、“信訪工作先進鄉鎮”等20多項榮譽稱號。郭莊農貿區隸屬夏邑縣委、縣政府,在新一屆區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工業發展成績斐然。農貿區以發展現代化農業為牽頭羊大力發展農牧業,農貿區內以“藍天果蔬合作社”為龍頭現在以發展到20家合作社。
郭莊

歷史文化

大聖寺
夏邑縣的大聖寺,以前很少有人知道,就連夏邑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它在哪裡。它是個不起眼的小寺廟,雖然重建不久,然而它深厚的文化底蘊,卻漸漸使它聲名遠揚,香火越來越旺。
沒人能說清其來歷 來到夏邑縣郭莊農貿區,再順著鄉間公路向東北方向行三四公里,便來到了四周全是農田並掩映在楊樹行里的一座小寺廟。這座廟宇顯然新修建好不久,雖然簡陋,但也雕樑畫棟,飛檐流彩。進得門來,氣派的大雄寶殿位於正中央,殿內威嚴而又充滿慈悲的佛祖讓人不敢仰視、心生敬畏。 這就是歷經滄桑、幾經沉浮的大聖寺。
大聖寺的來歷一直是個謎,《夏邑縣誌》等歷史資料均沒有任何記載。訪問上了歲數的老人,他們也從未聽上輩人說過大聖寺的由來,建於哪個年代,誰修建的,更沒有人知道。
前幾年,大聖寺左前方的一片田地里,有民眾挖土,不久便挖出一個大土坑。當他們再往下挖的時候,挖出了一座石塔和一座石碑,上面都雕刻著文字。經辨認,石碑文字的大意是:大聖院曾被破壞,當地官員將情況上報刑部,刑部向皇帝稟奏,皇帝下聖旨,任何人不得再破壞此寺,違者以律重處。落款日期為北魏太和年間(公元477—499年)。
然而,據石塔上的文字記載,此塔是墓塔,為宏教大師僧判之塔,系他的10個弟子普僧、普賢、普子等所建。落款為歸德府夏邑縣紀村大聖院,日期為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
從石碑、石塔上的文字記載可以看出,大聖寺存在的年代相當久遠,而且是一座很有名氣的古剎。守寺的老人告訴記者,大聖寺原來叫大(音“代”)聖院,後來漸漸被人們叫白了,才有了現在這個叫法。大聖寺的由來不但沒有文字記載,而且連傳說也沒有。裡面原來有一口重約1噸的鐵鐘,相傳,這口鐘聲音特別響亮,在寺里敲鐘,夏邑縣城的人都可以聽到(大聖寺距夏邑縣城約17.5公里)。相傳,此鐘是在乾隆三十三年不知從哪裡被大水衝來的,當時被衝來的是兩口鐘,一口銅鐘、一口鐵鐘,在河中間兩口鐘相遇了,它們一撞,銅鐘說:“你是鐵,我是銅。你去大聖院,我去汴梁城。”於是,鐵鐘被衝到了大聖院,而銅鐘衝到了開封,至今還懸掛在大相國寺里。可惜的是,懸掛在大聖寺的鐵鐘在“破四舊”時被幾個民眾砸碎賣了鐵。
這雖然是個傳說,但也可以想像出大聖寺的名氣曾經可以和開封的大相國寺媲美。
歷經滄桑重見天日  大聖寺古代的興衰,沒有人能夠說得清,但是附近上了歲數的老人可以說得清它在近代的遭遇。
據老人講,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時,馮玉祥帶兵在此打仗,他提出“扒廟房,蓋學堂”的口號,把大聖寺拆掉了,拆得的磚木用於蓋學校、打寨牆。當時,此寺院占地幾十畝,還有48畝廟地。經此一劫,幾乎蕩然無存。
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到了1942年的時候,夏邑縣李集鎮張莊村有個叫張行山的人,他跟著日本人做事,有點“臉面”,便帶領民眾捐款把寺院重新修建起來,修建了3間大殿及山門、關爺殿等,大聖寺又重新出現在人們的面前。
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把大聖寺當成了學堂,大聖寺從此斷了香火。據當時在此上過學的幾位老人講,雖然把寺院改為學堂,但裡面的佛像及設施基本上沒有遭到破壞。
到了1956年春天,全國大興“水利化”,打土井時大聖寺又被“利用”上了,全被扒光,磚用來砌土井,檁木被弄走當柴燒,連土地也被挖了燒磚。大聖寺再次遭到滅頂之災,寺里幾個靠微薄的香火錢和賣膏藥為生的和尚也不得不流落他鄉。
1986年的時候,夏邑縣李集鎮張莊村的幾十個民眾相繼患下重病,不久便都死去。大家非常恐慌,便想著把大聖寺蓋起來免災。於是偷偷捐了些款,在原址上蓋了3間廟宇。以後幾經周折,總算保存了下來。
因為大聖寺獨特的文化底蘊和難以說清楚的神奇,加上民眾的相互傳說,香火漸漸旺盛起來,先是本地的人前往拜佛燒香,後來,南京、常州、無錫、徐州、三門峽等地都有人前來參觀、拜佛,並踴躍捐資。2005年,大聖寺重建,蓋起了5間大雄寶殿、3間天王殿、3間平房等。至此,大聖寺基本恢復了原貌。同年,大聖寺被商丘市民族宗教局定為重點宗教活動場所。
三個自願守寺的老人  大聖寺的重建,完全是周圍民眾自願發起的。一方面,是為了免災;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是大家不願意讓這么古老的一座寺院從他們的生活中消失,不想讓這一段歷經歲月和風霜的歷史就此從眼前抹去。所以,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都爭相為寺院的重建作貢獻。特別是張莊村的民眾,更是把此事放在了心上。
71歲的張壯良、76歲的張京仟、74歲的張成仁3位老人都是張莊村人,他們雖然胖瘦不一,但個個精神矍鑠、樂觀開朗。他們有個神奇的共同點:都有6個子女。張壯良5個兒子1個女兒;張京仟4個兒子2個女兒;張成仁3個兒子3個女兒。他們的家庭條件都很好,兒子、女兒都孝順,生活過得非常舒適。但他們都自願管理、守護大聖寺。他們3人都不打牌、不抽菸、不喝酒,喜歡清淨。每天打掃寺院,看經書、報紙,有遊客來了,幾個人便輪流講解,說得頭頭是道,遊客們頻頻點頭。
幾位老人雖然掌管著大聖寺的香火錢,但他們分文不動,每天回自己家吃飯,吃完飯再回到寺里工作。老人們說,打理寺院裡的事務,向遊人講解寺院的歷史是最快樂的事。再者,寺院裡有花、有草、有松柏,空氣清新,並且每天都讓人有一種莊嚴肅穆之感,時間久了便會內心空靈,有超然世外的感覺,在這裡生活想不長壽都難。
幾位老人說,他們守護大聖寺還有一個原因:以前寺里沒有長住的僧人。由於大聖寺遭遇的動亂太多,致使僧人無法在此久留,全國各地也來了不少,但來著走著,沒有長久留下來的。直到2003年,本縣王集鄉周莊村有個男子在寺里出了家,他現在已52歲了,一直在寺院裡虔誠地修行,寺院裡僅此一個僧人。
後記 記者來到大聖寺的時候正是下午時分,寺里只有幾個遊人,那個唯一的僧人正坐在木凳上看書,幾位守寺的老人在那裡說著話。記者沿著通往大雄寶殿的道路細細尋覓,在煙霧繚繞的香爐前飄揚思緒,在威嚴肅穆的佛祖前閉目靜思,幾千年的歷史仿佛一下子復活了。 離開大聖寺的時候,已經是傍晚了。記者一再回頭,和幾個守寺的老人揮手告別。望著老人們從容的神態,記者忽然明白了:他們守護的,不僅僅是一座寺院,而是一種深厚的文化,一種比百年陳酒還要濃的“鄉情”。
郭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