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知章

郭知章

郭知章(公元1040--1114年),字明淑,北宋吉州龍泉縣光化鄉嶺上{今江西遂川縣于田鎮城溪村嶺上}人。唐朝大將郭子儀第十一世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知章
  • 生卒:公元1040--1114年
  • :明叔
  • 朝代:北宋
  • 籍貫:吉州龍泉縣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個人作品,

人物簡介

郭知章(公元1040--1114年),字明叔,唐朝大將郭子儀第十一世孫。高祖享王灌北宋初年進士,曾任冀州刺史。曾祖、祖父"皆不仕"。父郭福道(字承僖)"力治生業,不避寒暑","平居敝衣菲食"。但他性情豪爽,廣交"四方游士"。他還不惜重金為其子買書"置師擇友",以至"質衣鬻田"也在所不惜。福道生有三個兒子,長子知用屢試不第,次子知微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進士,曾任桂陽(今湖南桂陽)知縣。知章排行第三。他自幼聰慧好學,博覽群書,熟讀經史,於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初舉,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再舉,治平二豐,27歲的郭知章便早他二哥20年榮登進士第。

人物生平

一、 決事清明、諫切時弊
郭知章踏人仕途之初,曾任廣西劉彝的幕府,接著任江西會昌、浮梁(今景德鎮)、分寧(今修水)知縣。後又提升為海州(今江蘇連雲港)、濮州|(今山東濮縣)知州。時值宋神宗統治時期。為富國強兵,緩和階級矛盾,挽救封建統治的危機,王安石實行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因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十分尖銳。作為地方官吏的郭知章,認為新法的措施特別是募役法可限制豪強勢力,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增加政府的財政收人,緩解封建統治的危機,因而對新法基本上是持支持的態度。史稱郭知章"歷宰數邑,俱有政績","決事清明,不撓於大吏"。他在新法推行的過程中,清正廉明,不避權貴,使所在州縣府庫充盈,百姓安居樂業。"所至民愛重之"。
後來,郭知章被中丞鄭雍、學士顧臨薦為監察御史,又轉為殿中侍御史,遷右司諫。不久,宋神宗死,新繼位的哲宗皇帝年幼,高太后掌權,司馬光執政,盡罷新法。郭知章身為諫官,能針對時弊,上奏直書己見,幾年內共有奏章一百多封,"若復銓法,增諫員,通行募役,用經學取士,皆關朝延大體"。這些主張也大多被朝廷採納。如募役法在廢除多時以後,由於郭知章上書"請復元豐役法"而得以重新推行,於國於民都十分有利。後人認為郭知章在對朝廷刑賞用人方面的奏章中議論"最為切至"。如他主張"爵祿慶賞,以勸天下之善,願無以假借大臣,使行私恩;刑罰誅戮,以懲天下之惡,願無以假借大臣,使快私忿。"這是對北宋官場上結黨營私的腐敗現象的尖銳抨擊,知章在中央和地方為官期間,一貫主張任人唯賢。如他在任虔州(江西贛州)知州時,有郡人楊先行"行義修潔,隱居玉岩,向尚不仕"知章以為人才難得,就把他"薦於朝,召而官之"。
二、奉使獨賢、旋即遭貶
郭知章生活的時代,遼、西夏和北宋並立,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織在一起。北宋和遼、西夏的邊境上,磨擦衝突時有發生。哲宗元豐二年(公元1099年)四月,遼國派使者蕭德崇來為西夏"請還河西地"。朝廷任命當時擔任工部侍郎和中書舍人的郭知章前往北邊負責接待。郭知章對遼使待之以禮,並曉以兩國通好的大義,同時指出:"夏人累犯邊,法當致討,以北朝勸和之故,務為優容。彼若恭順如初,當自有恩旨,非使人所能預知也。"遼使"語塞",並"服其至誠"。郭知章不辱使命,妥善地解決了當時皇帝和大臣們都感到十分頭痛的問題。他尚未回到京城,就遭到反對派的攻擊,罪名是曾主"導河東流議"。事情得追述到神宗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黃河州澶州大決口,北流斷絕,河道南移,百姓累受其害。哲宗親政後,郭知章上書說: "自大河東北分流,生靈被害,今水之趨東者已不可遏,順而導之,閉北而行東,其利百倍矣"。但黃河桀驁不馴,水患照樣發生。反對派就以此來作為對他進行攻擊的藉口。郭知章因此而被貶為集賢殿修撰、知和州(今安徽和縣)。
三、漠閣星纏、台垣日麗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哲宗死,徽宗繼位.郭知章被重新起用為工部侍郎,加寶文閣直學士、知太原府。太原為北宋的西北邊防重鎮,郭知章到達後,經過實地考察,向皇帝上了一道加強西北防務的秦章:"請展南城,包據高阜,以捍禦外寇,括營田,募弓箭手以代禁卒。"這一主張得到朝廷的認可,並付諸實施,有利於鞏固西北邊防。由於知章的政績卓著,不久又拜為刑部尚書、開封知府、翰林學士、顯謨閣直學士。此時的郭知章已成為北宋朝廷的要員:賜三品爵,食邑九百戶,頭戴五梁冠,身著紫袍,腰佩玉帶、金魚袋,手持象芴。雖然達到了他一生仕途的頂峰,但知章"清醒匪懈",忠於職守,辦案極為謹慎而公正,史稱他"旋居秋官,惠及刑獄。"
四、恥不呈身、避不草制
北宋官場上的人際關係是十分微妙的。郭知章一生清正廉明,反對結黨營私。他曾說過:"忠於陛下者必見忌於大臣,黨於大臣者必上負於陛下"。早在他剛踏人仕途不久,有人推薦他擔任御史,掌權的中丞劉摯要郭知章去拜見他。劉摯是守舊派,實際上是要郭知章站到他那一邊去攻擊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知章認為自己不能做"呈身御史",而拒絕拜見劉摯。雖然知章的政治主張方面傾向於王安石,但他並未實際倒向那一邊。
司馬光執政後,保守派"元佑黨人"掌握了朝廷大權。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高太后死,第二年哲宗親政,改元"紹聖"。哲宗重新起用變法派人物,章悖、曾布蔡卞上台。他們把"元佑舊臣"趕出朝廷,流放嶺南。奉命出使廣西的董必,對貶往嶺南的"元苟舊臣"橫加迫害,"無故重興大獄,欲置之於死。"後來徽宗登極,實行大赦,才沒有釀成大禍。蔡卞為發展自己的勢力,推薦"秉性險惡"的董必擔任工部員外郎,知章乃向皇帝上書,反對提升董必,拒不草擬任命董必的詔書,得到朝臣的支持。
由於郭知章剛直不阿,反對派千方百計地找藉口攻擊他,一方面重提"導河東流議",另一方面把他打成"元佑奸黨"。晚年的郭知章被貶知鄧州(今河南鄧縣)、成都、虔州。後來又改知青州(今山東益都),因年老多病而辭歸。朝廷又恢復了他的"顯漠閣直學士,提舉洪州都尉、武功縣開國伯"等封銜。
五、諭祭名臣、青史彪炳
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郭知章逝世,享年75歲。其至友黃山谷(庭堅)親自為他撰寫了墓志銘。為表彰他為官近半個世紀的功績,皇帝特派當時的吉州知州程祁前往龍泉宣諭祭悼,賜謚"文毅"。諭祭文稱知章"秉賦德性,渾厚淳全。躬自表樹,良吏式宣。台諫著績,風紀凜然。特立無懼,持之彌堅。"這是對他的最高褒獎。
郭知章墓在今枚江鄉蓮溪村的州下,緊挨遂江河岸。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其墓中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其中有隨葬的帶金飾品十三件,湖州六弧銅鏡一面,銅渣斗一件,磚雕明器"神煞俑"十九件,"大觀通寶"等銅錢數十枚。這批文物都珍藏在江西省博物館。可惜墓誌碑被打爛,只剩下殘片一段。
清代龍泉西溪進士周熏曾為郭知章作贊曰:"嶽嶽其標,觥觥其器;中外易歷,出人風儀;恥不呈身,避不草制;刑賞用人,經學取士;凡百餘奏,罔弗切至;報聘契丹,辭嚴削地;謨閣星纏,台垣日麗;諭祭名臣,謚曰文毅。"此贊可作為郭知章一生的真實寫照。
郭知章的父母妻子都先後受過朝廷的賜封,其父承僖封為"承事郎晉贈通議大夫翰林院學士"氣其母蕭氏封為"建安郡君",其妻王氏封為"永寧郡君"。知章的兒子郭淑、郭洵,侄兒郭浹、郭渙、郭氵是 都為進士出身,並都曾為宮。自元豐以來,郭家共有十三人考取進士,成為龍泉望族。

個人作品

郭知章還"工詩律",與當時的江西詩派首領黃庭堅(山谷)時有唱和。黃庭堅稱他"詩篇清奇,文語溫雅,長於碑碣。"在知章任職的州縣,上至縉紳,下至一介之士,都很推崇他的詩文,甚至有為求索詩文和墨寶,不遠千里而來者。他著有《易義》十卷、《易諜義》十卷,並有文集行世。可惜這些詩文大都已失傳。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詩篇,只有《郭氏族譜》中保存下來的七律《望遠閣》二首,其中之一是:
憑亭四顧浩無旁,灑落閒中氣味長。
潭闊夜堵浮玉檻,灘高秋浪瀉銀塘。
雲根氣入簾攏潤,天未風生現席涼。
極目應無九萬里,好看鵬翼快朝翔。
詩寫得清奇、凝鍊,意境深遠,給人以美的享受。
乾隆版《龍泉縣誌》中載有郭知章所作的《庾亭記》一篇,是郭知章在熙寧十年與當時的龍泉知縣李沂宴賞於縣城東郊的東園庾亭所作,從其中的"縈紆迴旋,或沖或激,層疊突兀,若拱若伏,此亭之山水也;曉氣清而引輕碧,暮空淡而浮彩光,此亭之煙霞也;風動而微涼生,涼生而褥暑遁,此亭之清爽也;眾籟遠而喧囂息,百慮汰而是非忘,此亭之虛曠也"等句,可以看出知章文章的溫雅、優美、雋永、飄逸。特別是後面的"對土木之巧,念工傭之費,則思上之所資游觀者皆出民,民心尤可愛也"等句.則以委宛的筆調諷刺了北宋皇帝不顧惜民力大興土木、遊山玩水的侈奢生活,也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