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福(通背纏拳宗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郭永福(1736—1796),清乾隆年間人,祖籍本系洪洞大槐樹下遷至河南,後在溫縣犯事才於1770年又返回故里,被歷代習拳宗師認為是洪洞通背纏拳的祖師。

2011年6月10日,洪洞縣申報的通背纏拳收錄於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人物履歷
斯人武功高強,忠厚仗義,好抱打不平,在溫縣是名聲顯赫的鏢師,常殺富濟貧,除暴安良。一次失手,打死惡霸後,才隱姓埋名返洪而來,至平陽府小住一吉家旅店藏身,正巧旅店店主吉書升是個擺弄拳腳之人,每天起早貪黑有40餘青壯年下教場隨吉習武,吉書升愛武如命,痴迷有加。郭永福更是如魚得水,渴臨等露,時間一長二人便一拍即合,成為知己,漸漸郭永福擅武實情被吉書升所覺察,得了數招,學了幾路武術後,深感郭大俠武功非凡,隨拜郭為師。朝夕好生招待,也換了上等客房,像家裡長輩一樣關照。吉店拳業隨之大振,習武之人也多達百人,很是紅火,名噪一時。數年後,郭大俠在溫縣犯事的情況也稍有披漏,大家都覺得事過境遷不可能再會有追究,並不在意。有一天,突然平陽府去了二差役找到吉書升謊說想叫郭大俠去一下官府,問問以前的情況便可放回繼續教拳。吉為人正直,厚道老實,沒有多想,在平陽府很有名望。人財俱興,自以為憑自己的威望,不會有事,便聽從差役送郭大俠一同前往,哪知只是一大騙局,好進難出,重罰重處,關入死牢。這才急壞了吉書升,覺得對不起師傅,太粗心,太老實,吉書升便聯繫城內有名紳士、商賈大戶,湊錢找關係贖人,賣通官府要員,才將郭大俠救出。出來後覺得再也不能在此久留,四處躲藏也不是長久之計,郭吉二人商量要尋求庇護非洪洞蘇堡劉家“天官府”莫屬。
1776年驕陽似火,麥穗正黃,蘇堡村街頭有一叫花子,一連數日在天官府門前討飯路過,有意遲凝不前,又時不時蹲在劉府門前不走,對劉府來說極為不雅,便差人攆走算了,剛攆走,一會兒又來了,還對那些在教場使搶弄捧練武人戲言數語。此人神精兮兮、蓬頭垢面、衣衫破爛。哪知劉府看家護院武林高手林立,足有二十餘人習拳練武。並有一洪拳師傅姓於,身手不凡,此人虎背熊腰,力大無比,大弟子賀懷壁,二弟子張秀德更是出類拔萃,身懷絕技,在眾弟子中很出色,是劉府高手,天官劉府的安危全繫於此幫高人之手,那容得一叫花子在門前戲弄嘲笑,還問什麼“就這也能打人”。幾番折騰便激怒了劉府眾弟子。大弟子賀懷壁便沖了出來,上前想一展身手,教訓教訓叫花子。沒料一上手便跌出二丈遠。再來又跌出好遠,張秀德也直衝上來,只一招便栽到在地,二人鼻青眼腫,鮮血直流。天官府三公子及其他弟子見狀都不敢吱招,跑回去叫於師傅,於師傅氣沖沖大步走來,便說,什麼人敢在此撒野,為何打我徒弟,叫花子應答:不是我打的,是他們親自撲倒在地跌的。於師傅大怒,一個箭步上去。說“看招”,二人便纏在一起,你來我往,大家都看不清。於師傅越打越猛,而叫花子只是閃躲,沒有真正出手接招。幾招過後,於師傅猛勁更大,叫花子閃警巧取,使出四兩撥千斤之招一下將於師傅撂倒丈余遠。不巧,天官劉秉恬見狀,非但沒有怒斥,反而心平氣和地哧住了眼前的這場較量,上前便問:你是哪裡來的,怎么打的人。答:我沒打他們,我是借人之力,用人之策,順手牽羊,順水推舟。側身而進,所謂側身胳膊比他們便長些,這便是通背拳。一番膽怯的解釋,天官很高興便將他迎回府,更衣淨面,留為己用。這乞丐就是一代宗師郭永福。數日來,吉書一直暗中呵護著師傅,今日看到師傅有了安身之地,便悄悄離開這裡。於師傅見劉府鐘情於人家,自己反倒冷落,便背起行李欲告別劉府要另奔他鄉謀生。郭永福上前示禮,道歉,攔住於師傅,並說咱二人取長補短共同教劉府公子與護院弟子們武術,於師傅在郭與劉府的挽留下,二人便相互禮讓,相互學習,共同教拳,共同發展,相處很好。
根據史料記載,所謂天官就是乾隆年代吏部侍郎劉秉恬,吏部尚書稱天官,侍郎不過是“副”天官。《清史稿》劉秉恬載:“劉秉恬,字德引,山西洪洞人,乾隆二十一年舉人。二十六年明通榜,授內閣中書,充軍機處章,再遷郎中。三十二年考選福建通卸吏,轉吏科給事中。大學士副恆督師……”他一生主要工作是在戰爭中充任督糧運草官員。善軍事,謀技擊,見識寬廣。劉秉恬任“副”天官約在乾隆四十一至四十四年(1776-1779年),發生上述情況,正是天官母親病逝、天官在家守孝所見,郭永福才有安身傳藝的機會。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劉秉恬受到皇帝召見,談起郭永福武術超人,技擊絕倫,乾隆帝才賜號“神拳”郭永福。
郭永福本系大槐樹後裔,通背拳在大槐樹下生根、發芽、壯大是很自然的事。此人性膘悍,拳源血脈,及有關資料改正都是源於洪又返於洪。明洪武五年(一三七二年)洪洞武術高手陳人攜全家老小遷移到河南溫縣定居發展。後人稱此村為“陳家莊”,再後來人興業旺才正名為“陳家溝”。陳家人習武種地,強體徵邪,匡扶正義,傳播武術,代代相傳。成為陳式太極拳發源地——河南溫縣陳家溝。郭永福是第九代傳人陳王廷的徒孫陳正如(十一代)的弟子,並是陳正如之外甥,郭永福自幼父母雙亡,沒有依靠便由其舅父收養長大,教拳。
據查溫縣陳家溝族譜和陳式太極拳記載便可看到郭永福繼陳拳十二代傳人至郭永福來洪傳拳到今洪洞已發展九代,經比較推算,座談方知,陳式太極拳第十九代傳人陳小旺,陳立清,王西安等均與洪洞縣的徐風山、程湧泉、樊漢武、劉振虎、秦根基等屬同代人。據王西安著《東工太極拳推手技法》述:“陳式太極拳創始人是明末清初陳氏第九代陳王廷(字奏庭)……他在祖傳108式通背長拳的基礎上,吸取明代民間諸家武術流派之精華,結合《易經》、《黃帝內經》、《針炙大成》等學說,根據陰陽動靜開合的原理,反覆實踐,發明了一種獨創性競技運動——太極拳及太極推手,推手也叫“揭手”和“打手”。據查海內外愛好者到陳家溝學習“陳式長拳”或謂“108式通背長拳”,當地高手都誠懇地說還是到山西洪洞去學吧。正宗的通背在洪洞。由此看來陳式太極,太極推手技法,與洪洞通背拳是一宗一派,一脈相承的姐妹拳,是養生、搏擊、表演層次各異的優秀拳種。
洪洞人耿直膘悍,練拳習武已久遠,拳種多,拳類散,不系統是歷代宗師逐漸傳承的發展的。1776年郭永福來洪後又遇上了較為開明的天官劉秉恬,使之有了傳播通背拳的發展通背拳。絕好機遇。從規模、規範、理論、實用、養生等都提高到了一定高度。時至今日洪洞人愛使槍弄棒,比比劃劃,手裡有兩下的人很多很多,冠以“武術之鄉”,是當之無愧的。
據傳郭永福年邁後,他的高足吉書升,臨汾市賈得鄉吉家莊村(又人傳是臨汾苗家莊),把師傅接回府贍養送終,該村村東的臥虎山下還存有郭永福墓一座。自古師徒如父子,況郭志先師一生征惡扶正,憎愛分明,正直忠厚,為人仗義,想後來定是頤養天年,福祿善終是情理之中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