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溝

陳家溝

陳家溝,是民間六式太極拳之一的陳式太極拳發源地。位於河南省焦作市溫縣城東5公里處的清風嶺中段,原名常陽村。明洪武年間,山西澤州人陳卜遷至該村,因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溝,隨陳氏人丁繁衍,該村更名陳家溝。

陳家溝也稱為陳溝,移居後即以陳卜為第一代。該行政村隸屬溫縣趙堡鎮,距縣15分鐘車程,交通方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陳家溝
  • 別名:常陽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溫縣
  • 電話區號:0391
  • 郵政區碼:454850
  • 地理位置:河南省焦作市溫縣城東
  • 著名景點:太極拳祖祠、太極拳博物館、楊露禪學拳處、東溝創拳處等。
  • 地位:陳式太極拳發源地 
  • 主要產業:種植業、養殖業
  • 開放時間:冬令時:08:00—17:30:夏令時:08:00—18:00
  • 門票價格:30.00元
  • 建議遊玩時長:半天
  • 適宜遊玩季節:春秋時節事宜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自然資源,農村經濟,特色產業,名字由來,陳式太極拳發源地,文化遺址,出土器物,生態規劃,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068畝(其中:田1254畝,地2814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花生、四大懷藥 等作物;擁有林地20365.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622.5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6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48萬元,畜牧業收入12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98頭,肉牛41頭,羊579頭);林業收入44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25萬元,工資性收入1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44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7人(占勞動力的6.58%),在省內務工35人,到省外務工2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等,主要銷往本縣。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核桃、草果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茶葉 核桃產業。

名字由來

位於河南省焦作市溫縣城東5公里處的清風嶺中段,原名常陽村。明洪武年間,山西澤州人陳卜遷至該村,因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溝,隨陳氏人丁繁衍,該村更名陳家溝。陳家溝也稱為陳溝。

陳式太極拳發源地

陳氏第十六代陳鑫在他寫的《陳氏太極拳圖說》序中寫到:“始祖陳卜,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於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太極拳。”
陳家溝陳家溝
另外,陳氏第十八代陳績甫在他寫的《陳氏太極拳入門總解》一書中說:在陳家溝西十華里處有一座叫清風嶺的名山,多匪,常襲擊掠奪村莊,管家苦於無法逮捕。早就精通太極拳的陳卜憤然而起,從村中招募數百人,親率他們攻入賊窟,賊遂被平。從此之後,來學拳者日多,在村中設“武學社”,從而太極拳得到了廣泛開展。
對陳卜創太極拳說,考證家們持否定態度的居多。但考證家張唯中在《武壇》發表的《重振國術武藝,發揚中華文化》一文中,引用了河北省高陽縣人傳授長拳的李從吉先生的談話。李說:“我雖原籍河北省,但遠祖與陳氏一族一樣原來都是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村的居民。據先祖們說,那個地方每到舊曆正月在廟前舉行武術大會,頗為盛大。另外,把祖傳長拳的技法和姿勢,與陳家溝十三勢長拳和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的三十二勢的圖解等一一對照起來看,連名稱都大多相同。因此,可以認為所有這些都是宋太祖長拳流傳下來的。”
另外,唐豪、顧留馨在《太極拳研究》中也指出:在1936年山西洪洞縣出版的《忠義拳圖稿本》(樊一魁編)的這本書中,技法和名稱都與陳家溝傳下來的拳書相同。
陳家溝有令人敬仰的陳式太極拳歷代宗師紀念館,有享譽國內外的陳家溝武術館,有充滿傳奇色彩的楊露禪大師學拳處。其中,歷代宗師紀念館是為紀念太極拳歷代宗師所建。紀念館的前麵塑建有太極拳鼻祖陳王廷的銅像以及歷代太極拳宗師的碑碣,碑碣上刻有歷代宗師的簡介,這是中外太極拳愛好者為紀念太極宗師們的所鐫立的。
陳王廷銅像陳王廷銅像
在陳家溝武術館,可以一覽當代太極拳師的風采。在武術館大廳的四面牆壁上,可以看到當代太極拳名家以及後起之秀的展板。其中當代太極拳大師、陳氏十九世太極拳傳人陳小旺,曾多次奪得全國太極拳、太極推手冠軍,以其精湛的武技折服武林。與他相鄰的是當代太極拳大師、陳氏十九世傳人、全國武術十大名師陳正雷;以及與陳小旺、陳正雷並稱為“四大金鋼”的王西安朱天才,他們個個身懷絕技,人人身手不凡,傳拳授藝於五湖四海,名聲遠播於世界各地。
楊露禪大師學拳處坐落在青峰嶺下,楊露禪常常攀上青峰嶺頭,藏在樹叢中向下面的武學園內獵看傳拳情景,並在門前空地上練習,電視連續劇《太極宗師》所講述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楊露禪正是在這裡拜陳長興為師,並獲得武當張三豐秘傳拳譜的。之後,太極拳又逐步演變出全國有代表性的“楊、武、吳、孫”等諸大流派。

文化遺址

2004年4—12月,在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基本建設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焦作市溫縣陳家溝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共揭露面積4950平方米,清理出龍山文化、兩周時期和漢代灰坑480餘座,各個時期墓葬55座,龍山時期壕溝2條,東周時期陶窯8座,出土和修復了陶、石、骨、蚌、玉、銅、瓷等不同質地的文物300餘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陳家溝
龍山文化遺址出土遺物主要是陶器,有少量石、骨、蚌器和螺螄殼。陶器以泥質灰陶、夾砂褐陶、夾砂灰陶為主,也有少量的夾蚌褐陶、泥質黑陶、泥質紅陶等。紋飾有豎籃紋、劃紋、弦紋、方格紋等,素麵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器形主要有深腹罐、小罐、斝足、豆、瓮、圈足盤、折腹盆、缽、器蓋、器座等。石器有石鏟、石斧、石刀等。骨、蚌器主要是刀、鐮、鏃。西周墓葬共發現5座,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內填土多為紅褐土,在T36M11填土中還發現一具狗骨架。墓葬均為單人一次葬,並且都有木質單棺,葬式為仰身直肢和仰身屈肢,骨架保存較好,只是M32的墓主人缺失右臂。5座墓葬全部都有隨葬品,大多放在頭部,以鬲、簋、豆、罐等實用器的不同組合為主,同時也發現有生泥坯製成的豆、簋、三足器等冥器,還有少量長條形蚌飾、小銅飾、玉玦殘片等。有趣的是,在M11的人骨架上部,特別是胸前發現有大量小螺螄殼,似為有意擺放。
東周時期遺存最為普遍,分布於整個遺址,出土物也最為豐富,發現的主要遺蹟有陶窯、墓葬、馬坑、灰坑、居穴等。東周墓葬發現38座,全部是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形制一般不大。距坑口深0.3米處發現馬2匹,頭均朝東又昂首向北,側臥且脊背向南,四肢伸直,南北並列,而北部的一匹壓在另一匹的四肢上。從馬匹的擺放及其姿態來看,可以確定是死後擺放的。在坑的西部,馬骨架的後面,還有較大的空間,但沒有發現任何輪輿的痕跡。

出土器物

漢代遺存在該遺址中也有發現,主要分布在中部與東部,個別探方內堆積有地層,其他的多為灰坑和水井等跡象。值得一提的是T76H197,坑壁上部較為齊整,下部外擴成袋狀,底部近乎圓形。灰坑內出有2層獸骨,上層距坑口深1.8米,中間的比較集中,也最凌亂,可以分辨出的有2具較為完整的狗骨架和3個狗頭骨,其他的骨頭相互疊壓,分不清個體,北部也有一具較為完整的狗骨架,四周還有零星的狗頭骨和牛肢骨、牛肩胛骨;下層獸骨距上層0.96米,較之上層更為密集、雜亂,沒有完整的個體,只發現2個馬頭骨、2個羊頭骨、1個狗頭骨以及大量的馬肋骨、馬肩胛骨、馬脊椎骨、羊下頜骨、肢骨等。坑內填土中出有不少漢代磚瓦片、飾有花紋的空心磚塊和燒土塊、蚌殼片,也夾雜有龍山時期的籃紋陶片。

生態規劃

願景一 樹立中國新型城鎮化的標桿。
願景二 重建祥和閒適的田園生活。
願景三 構築情景交融的慢生活小鎮。
願景四 綻放千年文明的靜雅之美。
願景五 喚醒中國式養老的脫塵之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