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村鎮(山西省長治市沁縣下轄鎮)

郭村鎮(山西省長治市沁縣下轄鎮)

郭村鎮位於太岳伏牛山腳下,山西省長治市沁縣城西13公里處,依山傍水,植被茂密,地勢平坦。全鎮總面積7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500畝,退耕還林面積6750畝,森林覆蓋率高達40%,全鎮轄18個行政村,常住人口11845人(2017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郭村鎮
  • 外文名稱:Guo Cu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山西省長治市
  • 電話區號:0355
  • 地理位置:山西省
  • 面積:79平方公里
  • 人口:11845人(2017年)
  • 方言:晉語-上黨片
  •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候8.9℃。
  • 車牌代碼:晉D
農業發展,歷史沿革,經濟指標,人文歷史,環境資源,人口數據,交通狀況,社會狀況,區劃,

農業發展

全鎮以砂壤土較多,以種植玉米沁州黃、蔬菜、蘆筍等為主,種植沁州黃5000畝,優質核桃1500畝。養殖業發展迅速,現有黃牛3100頭,羊存欄4000隻,豬存欄700頭,土雞17000隻,蛋雞50000隻,新發展兔聯體2個。新建肉兔養殖基地1個,種兔存欄5000隻,年出欄商品兔250000隻。發展肉鴨10000隻。元王村礦泉水水質較好,含多種礦物質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開發利用價值。
山西省沁縣郭村鎮

歷史沿革

抗日戰爭到1958年前郭村鎮屬沁縣抗日四區,1958年改為上游人民公社,轄漫水鄉、迎春鄉、城關鎮西部。1958年8月改為郭村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改為郭村鎮人民政府,建鎮以來,經歷了鄉鎮機構改革和2001年撤鄉並鎮,均保持原名稱和建制村,隸屬不變。全鎮現轄郭村、開村、元王、仁勝、端村、東坡、上灣、池堡、瓦窯溝、巨良溝、苗家坡、丁家山、郭家莊、石板上、南溝、大溝、冀家凹、圪達18個行政村29個自然村。

經濟指標

2004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383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13元,糧食總產量為1184.73萬公斤,鄉鎮企業收入達8400萬元,上交國家利稅28萬元。

人文歷史

郭村鎮人文歷史底蘊濃厚,民俗文化獨具魅力,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境內文物古蹟眾多,是中國象棋的發源地。交通極為便利,省道南沁線,縣道漳開線縱橫交錯,二沁鐵路橫穿而過。依山傍水,北靠伏牛山,境內有千女湖、迎春湖兩座水庫,植被茂密,地勢平坦,泉水眾多,發展農業生產條件優越。
郭村鎮人傑地靈,歷史悠久,是文化古鎮、旅遊聖地。人口居住集中,鎮政府所在地郭村,住宅多為明清建築風格,街巷道整齊有序。全鎮擁有眾多歷史建築和文物古蹟,僅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有2處:大雲院、普照寺;市級文物單位2處:仁勝洪濟寺、田氏宗祠;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十多處,文物古建數量之多,級別之高,保存之完整,在全市乃至全省少見。另外,元王福嚴寺、上灣衛氏宗祠、赤龍池等古蹟遺址,都彰顯了郭村悠久的歷史文化,是昔日繁華的縮影。棋盤山、千女湖等獨特的自然景觀,體現了郭村鎮的名鎮風貌。此外,郭村鎮還有許多民間傳說,如牛郎織女的故事、象棋溯源等,元王高蹺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在當地流傳盛行,更增添了郭村鎮的歷史文化內涵。
郭村鎮民風淳樸,物阜民豐,是紅色名鎮、革命老區。老一輩無產階級被革命家朱德、薄一波都曾在這裡留下了光輝的足跡,薄一波領導的山西犧盟會決死隊在這裡創建了第一個根據地,創建了“上黨銀號”,郭村鎮成為決死隊成長的搖籃,領導晉東南抗戰的中心。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郭村以出兵、出糧、出幹部而著稱,不論在抗日戰爭時期,還是在解放戰爭時期,郭村鎮名人輩出,英勇為國捐驅的烈士就有300多人,新中國成立後有省軍級幹部近30人,地師級以上幹部近80人。全長治僅有18位將軍,從郭村鎮就走出了張文舟、安秀峰、衛崇保、田懷玉、王志英等五位將軍,因此,又有“將軍之鎮”的美譽。

環境資源

村鎮轄區內山脈主要有伏牛山、棋盤山、白鹿山、雲蒙山,棋盤山主峰海拔1748.4米,為全縣最高峰。轄區內泉水眾多,元王泉水以優質礦泉水聞名。1959年冬,全縣千名婦女在全國婦女勞模王東果帶動下,晝夜勞動,與男同志一齊修建一座千女水庫。全鎮依山傍水,林牧資源豐富,抗日戰爭時期大量林木慘遭破壞。建國後經過歷年建設,2010年林地面積恢復發展到6.25萬畝。
郭村鎮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候8.9℃,年平均無霜期167天,年平均降雨量567.4毫米,是農作物生產的黃金區域。全鎮國土面積78.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5088畝,,水面600餘畝。

人口數據

1949年全鎮總戶數2713戶,人口9526人;1978年全鎮總戶數3105戶,人口12658人;2010年全鎮總戶數3338戶,人口11026人。
常住人口11845人(2017年)。

交通狀況

轄區內省道南沁線,縣道漳石線縱橫交錯,二沁鐵路橫穿東西,全鎮18個行政村都實現了村村通水泥(柏油)路,交通條件較為便利。
郭村鎮地理位置郭村鎮地理位置

社會狀況

新中國成立以來,鎮政府持續推進農村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18個行政村實現通電、通水、通電話、通公路,村級文化活動室和體育活動廣場實現全覆蓋。2010年全鎮有普通中學1所,國小9所,鄉鎮醫院一個,衛生所21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86%,兒童免疫接種率達到90%。
郭村鎮人傑地靈,歷史悠久。全鎮擁有眾多文物古蹟,大雲院、普照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仁勝洪濟寺、田氏宗祠為市級文物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多達十餘處;已有200多年傳承歷史的元王高蹺,通過省級非文化遺產項目評審;在革命戰爭中,郭村以出兵、出糧、出幹部而著稱。上黨銀號、山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暨犧盟上黨中心區、山西青年抗戰決死一縱隊、山西第三行政區民族革命中學分別在本鎮郭村村、南溝村、仁勝村、冀家凹村設立,不少行政村都留有薄一波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活動遺址;新中國成立後全鎮湧現出了張文舟、安秀峰、衛崇保、田懷玉、王志英等五位將軍。因此,郭村鎮又有“將軍之鎮”的美譽。
郭村鎮(山西省長治市沁縣下轄鎮)
山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暨犧盟上黨中心區舊址:
位於山西省沁縣縣城西12.5公里郭村鎮南溝村。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朱總直接安排,中共山西省公開工作委員會書記薄一波,以閻錫山山西第三行政區政治主任(不久改稱“督察專員公署專員”)身份率員,於是年10月進入沁縣開闢晉東南抗日根據地。1938年初,日軍飛機連續轟炸沁縣城,2月下旬,三專署機構遷址於南溝村。三專署權轄沁縣、沁源、安澤、黎城、武鄉、襄垣、榆社、遼縣、和順、昔陽、祁縣、太谷、榆次13個縣。期間,三專署在政權建設上,懲辦打擊了一大批與人民抗日活動作梗的舊政權人員,改造了本區大部縣、區、編村的政權組織;在組織民眾性抗日活動上,組建了晉東南工人、農民、青年、婦女、文化、各界聯合“抗日救國總會”組織,並組織了在華北抗戰史上頗為著名的“晉東南各界擁蔣抗日大會”等重大活動;在武裝建設上,新組建了決死游擊一團、二團、三團等5個團的建制隊伍,擴充了決死隊實力,在兵源及作戰上有力地支持了八路軍的作戰行動;在幹部建設上,開辦了“西林整軍”軍政幹部訓練班及“第三行政區民族革命中學”,培訓了大批抗日骨幹隊伍;在後勤建設上,開辦了著名的“上黨銀號”,開設了一批“兵工廠”、“服裝廠”、“糧食加工廠”、“商店”等雛形狀態工商業,對鞏固、建設根據地,保證抗日軍需、民用起到重要作用。1939年6月下旬,閻錫山“秋林會議”後及日軍第二次九路圍攻晉東南前夕,三專署遷出南溝。在該村居留歷時長達17個月。山西省犧公上黨中心區也同時隨以薄一波為首的山西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南溝村。犧公上黨中心區駐南溝村期間,積極協助和配合了三公署的各項活動。出版、發行了機關刊物《上黨戰旗》、《每日電訊》;組織輪訓了犧盟會區以上幹部;分片召開了準備粉碎日軍掃蕩的聯席會議;組建了“犧盟上黨中心區路東辦事處”。 1986年5月,沁縣人民政府公布南溝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雲禪院: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城西郭村村偏東方向,俗稱“大廟”,北宋創建,明崇禎三年(1215)重修。為坐北向南二進院,今存山門,正殿為金代改建,深廣各三間,懸山頂,柱頭斗拱五鋪作單昂,後殿側有配殿、耳殿。禪院建築宏偉,風格獨特,刻制精細,雕刻華麗,殘存壁畫,圖案精美,格調高雅。
普照寺: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縣城西10公里開村。創建於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坐北向南,現存中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飛檐歇山頂,柱頭斗拱雙昂五鋪作,經金,明、清多次修葺仍保留金代風格,存北魏千佛碑1通(1989年移縣文物館),清代碑2通,是上黨地區建築宏偉的佛教寺院之一。

區劃


140430101201 121 郭村村委會
140430101202 220 開村村委會
140430101203 220 元王村委會
140430101204 220 仁勝村委會
140430101205 220 端村村委會
140430101206 220 東坡村委會
140430101207 220 上灣村委會
140430101208 220 池堡村委會
140430101209 220 瓦窯溝村委會
140430101210 220 巨良溝村委會
140430101211 220 苗家坡村委會
140430101212 220 丁家山村委會
140430101213 220 郭家莊村委會
140430101214 220 石板上村委會
140430101215 220 南溝村委會
140430101216 220 大溝村委會
140430101217 220 冀家凹村委會
140430101218 220 圪達村委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