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杏林

郭杏林:男,1955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大連理工大學工程力學系77級本科生,獲大連理工大學工程力學系碩士學位、博士學位。 1982年至1989年任工程力學系助教,1989年至1993年任講師,1993年晉升副教授,2001年晉升教授。 現任大連理工大學工程力學系力學中心實驗室主任。

遼寧省振動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振動工程學會模態分析與試驗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大連市設計學會理事,大連市計量測試學會理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杏林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國
主要學歷,社會兼職,研究領域,指導方向,

主要學歷

1982年至1989年任工程力學系助教,1989年至1993年任講師,1993年晉升副教授,2001年晉升教授。 現任大連理工大學工程力學系副主任,力學中心實驗室主任。

社會兼職

遼寧省振動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振動工程學會模態分析與試驗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大連市設計學會理事
大連市計量測試學會理事

研究領域

1、 結構隨機載荷識別的理論與實驗研究 結構隨機載荷識別技術是現代工程設計的關鍵問題之一,有著廣泛的套用前景。結構隨機載荷識別對於作用在結構上一些無法直接確定的隨機載荷,如海洋平台的冰激載荷、路面不平對車輛的激勵、地震對建築物的激勵等,對工程結構設計是非常重要的。這項研究涉及到振動理論、測試技術、數據處理等許多相鄰學科。求解過程中還會遇到信息量不足、方程不適定或病態等數學問題。隨時間變化的(非平穩的)確定性或隨機性荷載的識別是更為困難的問題,基於精細積分格式的動態載荷識別方法有可能發展為這類荷載識別問題的一條有效的途徑。
2、 基於振動分析的結構損傷識別 傳統的損傷識別方法,如超音波法、磁場法、射線照相術、渦流法、以及熱場法等,都要事先知道結構的損傷區域,損傷探測部分易達到,因此在實用中有較大的局限性。近年來基於振動測試技術進行結構損傷識別的研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許多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利用模態測試數據和應力波傳播理論進行損傷識別的算法,其中有些算法還採用了人工神經網路技術和小波變換方法。但現有的方法還存在許多不盡完善的地方。其中最大的困難可能來自於方法中所用到的結構數值模型與實際結構的差異,它會給識別結果帶來很大誤差。本項研究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多種仿真計算和試驗手段減小模型誤差、減少損傷檢測和定位對計算模型的依賴;開展研究非線性結構損傷識別方法,拓寬損傷識別技術的適用範圍;研究區別因損傷引起的模態特性等的變化與其它因素引起的模態特性的變化問題,提高損傷識別精度,驗證方法的可靠性和適用性。
3、 材料和結構力學性能 主要研究對象是輕質結構設計新理論項目中輕質結構研製及其力學性能確認。主要研究新構型輕質多功能結構設計新理論,其中包括了研究基於現有輕質多功能結構優質構型的組合、協調和仿生設計的新構型設計技術。通過理論分析、數值計算和實驗,研究輕質生物材料和結構的巨觀性質、細觀和微觀結構的關係。設計材料的巨觀構型,以使結構充分發揮材料的特性,具有所要求的性能和功能的同時,達到減重的目的。這對很多工業產品來說,有助於降低製造成本,對汽車、飛機、太空飛行器來說,還可降低長期運行時的能耗,因此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際套用價值。

指導方向

結構動態載荷識別的理論與實驗
結構模態分析與試驗技術與套用
結構損傷識別技術與套用
振動與噪聲控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