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彬卿

郭彬卿

郭彬卿(1920—1968),彈詞演員。本名婁小牛,江蘇吳縣人。曾從茅雨庵學琵琶,又從丁韻泉學彈詞三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彬卿
  • 別名:婁小牛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蘇吳縣
  • 出生日期:1920
  • 逝世日期:1968
  • 職業彈詞演員
  • 代表作品:《三笑
簡介,生平介紹,

簡介

20歲左右,拜薛筱卿為師學《珍珠塔》。1946年曾與周雲瑞拼檔演出,並共同發展“沈薛調”及“陳調”伴奏過門,以彈唱為聽眾稱道。後與薛筱卿拼檔,一度為周玉泉下手。1950年與朱雪琴拼檔,任下手。朱郭檔剛柔並濟,配合默契,長期演唱長篇彈詞梁山伯與祝英台》及《琵琶記》,郭所唱薛調清脆爽利,咬字清晰。其琵琶鏗鏘遒勁,婉轉流麗,點子清,力度足,音色亮,旋律美,極富功力。且又吸收民樂技法,為彈詞琵琶增加了和弦、長掄及絞弦等多種手法,對“沈薛調”枝聲復調伴奏音樂有所發展。與朱雪琴共創“琴調”彈唱,風格獨特。1956年朱參加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今上海評彈團)後,郭一度與沈儉安拼檔說唱《珍珠塔》。半年後,郭亦入團,與朱雪琴恢復拼檔,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珍珠塔》等長篇,並參加中篇《見姑娘》、《白毛女》、《沖山之圍》、《三約牡丹亭》等的演出。1961年隨團去京津等地演出,獲得好評。

生平介紹

郭彬卿(1920~1968)本名婁小牛,江蘇吳縣人。生在北京,父親是大學畢業生,時任中學教員,母親是國小教師。因肖牛,故取小牛為乳名。小牛還在牙牙學語之時,母親正患肺病,不適應教師生涯,到商店做了一名職員,收入微薄。父親卻拋妻棄子而去,另結新歡。受此刺激,母親病狀日益沉重,不久含恨去世,留下白髮老母和尚不懂世事的小牛。祖孫二人在北京無依無靠,只得回到蘇州鄉下老家——吳縣北橋鎮元介村。
郭彬卿
老家只有幾間舊房子,小牛在私塾裏讀書,別無生計,生活艱難。這時,同村有位說書先生叫茅雨庵,外祖母就央人介紹,將小牛拜在茅先生門下學說書。茅先生看在鄰里份上,沒有收拜師禮金。開始跟先生學藝,聽書以外,自然要學習琵琶。不久茅先生把小牛帶去跑碼頭,小牛這年才十歲多一些。當茅先生重到石橋來說書時,就讓小牛趁小落回有空檔的當口,“插邊花”,唱只開篇助興。有位聽客,看到這個十二、三歲的小孩,一本正經的彈唱,不覺笑道:“真是一個小老頭”。本是一句讚揚的話,不料,小牛誤認為是在嘰笑他,等到開篇唱完就說:“你們不要笑我唱得不好,我會唱好的。”隔了幾年,茅雨庵先生給小牛取了個藝名叫婁彬臣。滿師後,郭彬卿又拜在前輩藝人丁韻泉先生門下,學說《三笑》。丁先生師從謝派《三笑》創始人謝少泉的弟子夏蓮生先生,與劉天韻、徐韻芝(徐雲志)等人為師兄弟。郭彬卿跟丁韻泉先生學習一段時間後,師徒拼檔到石橋說《三笑》做年檔,雖然成績平平,卻因此而把他的外祖母遷到石橋鎮上河北街居住。
郭彬卿學藝練功是到了廢寢忘食、刻苦鑽研的地步的。學彈琵琶,哪怕是滴水成凍的冷天或是大汗淋漓的暑熱炎天,只要有空,手中總是拿著一張自製的小竹弓,不停地練手指。郭彬卿最崇拜薛筱卿先生,只要聽到收音機裏播出前輩彈詞名家薛筱卿先生彈唱的聲音,他立即拿起琵琶,合上音調,跟著一同伴奏。他四處托人打聽,立志立雪“薛門”,苦心不負有心人,二十歲左右,他有位親戚來信,介紹他去上海拜師。那時正逢敵偽清鄉,沿公路河邊扎了一道道的竹籬笆,中間設檢問所,把郭彬卿所住的地方圍得水泄不通,需領通行證後,才能進出。可初出茅廬的小年輕,生活窘迫,受不了檢問所的勒索。只有一個辦法:鑽竹籬笆。他對老家的友人說:“不管怎樣,我不能呆在家裏,我要冒險鑽竹籬笆去上海!”次日淩晨,他跟了跑單幫的生意人真的鑽過去了。終於如願以償,拜在慕名已久的薛筱卿先生門下,學說《珍珠塔》,並改藝名郭彬卿,不久即與先生薛筱卿拼檔,登台說書。
一九五零年起,與師叔沈儉安先生的女弟子朱雪琴先生拼檔合作,任下手,長期演唱長篇彈詞珍珠塔》、《琵琶記》。朱、郭檔剛柔並濟,配合默契。郭彬卿所唱薛調清脆爽利,咬字清晰。伴奏的琵琶鏗鏘遒勁,婉轉流麗,點子清,力度足,音色亮,旋律美,極富功力。且又吸收民樂技法,為彈詞琵琶增加了和弦、長掄及絞弦等多種手法,對“沈薛調”枝聲復調伴奏音樂有所發展。朱雪琴繼承了沈薛流派,兼收並蓄了俞調、馬調的特點,形成了“精神飽滿,氣勢宏大,磅礴充塞,如長江大河,奔瀉千里”的獨特風格,再加上有了郭彬卿的輔佐,如虎添翼,共創了“琴調”彈唱,很快異軍突起,成為響檔。朱雪琴的“琴調”所以成名,可以說多半靠了郭彬卿的襯托。
一九五六年,因朱雪琴參加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今上海評彈團),朱、郭拆檔,因而郭彬卿轉與師叔沈儉安先生拼檔,說《珍珠塔》。半年後,郭彬卿亦加入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重與朱雪琴恢復拼檔,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珍珠塔》等長篇。期間,朱、郭兩人參加了中篇《見姑娘》、《白毛女》、《沖山之圍》及《三約牡丹亭》的演出。一九六一年,兩人隨團去京、津等地演出,獲得好評。
“文革”期間,郭彬卿與其他彈詞藝人一般,遭到迫害。某日,在蘇州被迫場場不漏的參加批鬥會,被搞得身心疲憊、幾欲尋死的周玉泉先生,遇到郭彬卿,便在郭面前訴苦。郭彬卿傳授授周玉泉一法:“到醫院去體檢,檢查到尿液時,咬破手指,滴入少許血,執此化驗單可避批鬥……”。周玉泉回到蘇州,便如法炮製,不想欠缺經驗、滴血太多,結果遭到醫院猜疑。在暴力威逼之下,周只得供出郭彬卿的名字。蘇州造反派立即派人前往上海,捉拿郭彬卿。正逢郭彬卿上午在上海評彈團裏開會,聽到了這個訊息。從下午起,眾人便不見郭彬卿蹤影,待等被發現時,年僅四十八歲的郭彬卿,因不堪即將到來的、但可預知的迫害,已在廁所內自縊身亡,英年早逝。
郭彬卿先生身後,除了遺留幾張照片,別無所有。
只有在存世不多的錄音資料裏,才能追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