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廷結

郭廷結

郭廷結,男,生於1939年8月,無黨派民主人士,1998年7月被聘任為交通部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郭廷結長期從事交通科技信息和軟科學研究工作,曾獲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廷結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39年8月
  • 主要成就:曾獲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 代表作品:《近代中國的變局》
軼事,史學思想,重要門生,個人著作,努力當好參事,為百姓多呼籲,

軼事

北京市朝陽區幸福一村西里,國務院參事郭廷結同志家中,窗明几淨,翰墨飄香。 談起1998年7月20日那天,年近七旬的郭老仍難掩激動:“對我來講,這是最值得紀念,最難忘,也是最幸運的日子。”這一天,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簽發了8名國務院新任參事聘任書,郭廷結位列其中,且是最年輕的一位。
郭廷結仍清晰地記得,這年10月5日,中秋節前夕,國務院參事、中央文史館館員中秋茶話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自己從朱鎔基總理手裡接過紅艷艷的聘書,“心裡興奮不已,同時更感責任重大。”作為新任參事的代表,郭廷結在會上作了發言。這是他第一次以如此特殊的形式,向總理直接匯報。而這,正是他參事工作的真正開始。
如果說第一次與總理的直面匯報更多的是表態,那么5年後的9月,他算是面對面給總理提了建議。2003年9月,也是中秋節前夕,就任不久的溫家寶總理來到位於前門東大街11號院的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看望參事館員,與他們座談。那天的情形,讓郭廷結記憶深刻。溫總理現場吟詠了一句白居易的詩——“心裡為念農桑苦,耳中如聞飢凍聲”,並希望大家講真話,提出寶貴意見。“那一次的發言很有意思,沒有系統的組織,誰想講誰舉手,比較隨意。我當時談的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問題。”令郭廷結喜出望外的是,自己的建議幾個月後就得了有關部門的回覆。回復稱,關於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問題,郭參事的意見與國家有關政策規定是完全一致的,其建議已體現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檔案中。“這意味著我的建議不僅有了回音,更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郭廷結話中不掩喜悅。
2004年9月24日,溫家寶總理再次來到國務院參事室,與參事們座談,鼓勵大家大膽反映意見。郭廷結果斷地舉手,一口氣向總理匯報了兩個問題。一個是關於促進我國勞務輸出問題,一個是“水電水利樞紐建設應保障內河航運發展”問題。“當時總理立即作了回應說,‘你反映的這兩個問題都很重要,水利水電樞紐建設導致斷航的現象的確存在’。”之後,這兩個問題同樣得到了滿意的回覆。
“溫家寶總理上任以來,先後3次到參事室主持和參事的座談會,同時還多次委託副總理、國務委員召開參事座談會。每一次都有重要的指示和講話。”郭廷結滿懷深情地說,“正是黨和國家領導對參事工作的重視和關心,為我們講真話、講實話,不講假話、套話,積極建言獻策、諮詢國是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這是我們參政議政的動力之源。”

史學思想

郭廷以大學時期讀書方法師承柳詒徵、研究方法則啟迪自徐則陵。羅家倫之教誨,使其選定中國近代史做研究目標。日後和名家蔣廷黻之交流,影響了郭廷以對近代史之看法。其史學思想核心第一項為重視史料價值。以此核心為基礎,郭廷以在自己的著作,以及所指導之近史所工作,十分重視史料之徵集與整理。第二為探索中國近代化歷程。郭廷以於其著作展露“近代化”思維,此點影響台灣學界,並間接導致1970年代近史所進行中國近代化大型研究。
1955年,應中央研究院院長朱家驊之邀,展開近代史研究所之籌備。1965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正式成立,郭廷以獲聘為首任所長。1955-1971年間,郭廷以盡心擘畫近史所方向,向外爭取資金支援,積極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對內充實圖書設備,編纂珍貴史料,培養研究人才。在郭廷以領導下,近史所形成“南港學派”,影響中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甚巨。晚年涉入複雜人事鬥爭,出國避禍。滯外期間,完成遺作《近代中國史綱》。郭廷以中國近代史研究成就卓著,其學風傳予其子弟,形成學派,隨著其創立之重要學術機構,綿延不絕。堪稱中國近代史一代宗師。

重要門生

張玉法
唐德剛
李守孔
王爾敏
劉鳳翰
李恩涵
李國祁
張朋園
陳三井
林明德

個人著作

《郭廷以先生訪問紀錄》
《近代中國史》
《近代中國史綱》
《近代中國史事日誌》(清季)
《近代中國的變局》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
《太平天國史事日誌》
《太平天國曆法考訂》
《台灣史事概說》

努力當好參事

當參事以來,郭廷結心懷為國為民的赤誠之心,恪盡職守,深入基層、深入民眾,積極開展調查研究,提出了許多建議和意見,至今已有11年“參齡”。
截至2008年年底,郭廷結參事共提交建議和意見38件,其中主筆的就有29件,涉及交通運輸、工業、農業,以及國企改革、汽車製造業等許多領域,許多提案受到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其中立竿見影、作用直接、效果良好的也不在少數。
1999年11月24日山東煙臺特大海難事故後,經過深入調研和認真分析後,郭廷結認為,此時的“救撈合一,以撈養救”的海上救撈體制因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源,救撈裝備和技術、救撈能力嚴重滯後,明顯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不相適應,其體制改革勢在必行。2000年7月12日,郭廷結提交了“關於加強我國海上搜救體系建設的建議”,向國務院作了直接匯報。國務院領導很重視,並作出了重要批示。此後,將原交通部救撈局屬下的“3局變6局”——成立了3個專業救助局、3個專業打撈局,並配備了大量先進裝備和技術。原交通部2007年有關數據顯示,除6個專業打撈局外,還成立了4支專業救助飛行隊,共有8000餘名職工,183艘救撈船舶和11架救助航空器,其中10架救助直升機,1架固定翼飛機。這充分表明了我國現行海上救撈實力明顯增強,應該說,郭廷結的建議為我國有效應對海上突發事件,保障我國沿海及內水的水上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和環境安全,立下了汗馬功勞。
2002年他提出的“南水北調東線調水與促進運河航運相結合的建議”,正如國務院領導指出的,這既節約投資,又促進運河北方航運,不僅有科學分析,還談到了運河的悠久歷史,對我們的工作都很有啟發。2006年他提出的“關於對郵政法(第七稿)修改有關問題的建議”,就當前國內民營快遞業的地位和作用、第七稿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修改建議,引起了國務院領導的重視並作了重要批示,對促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質量,避免失誤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2005年9月和2007年9月,他分別就《關於同時建設烏江構皮灘電站過船設施的建議》和《復興錢塘江航運勢在必行》向國務院領導上書,引起了高度重視並作了重要批示。為此,由國家發改委下文有關單位,要求:確保烏江構皮灘電站通航設施按IV級、500噸級船型標準同步建設,同步發揮效益;按IV級標準對富春江船閘進行擴能改造,船閘的管理權移交浙江省交通廳等。
“在所有的意見和建議里,有關交通運輸方面的比較多,這是我的‘老本行’,對此有一定的研究,也比較熟悉。”郭廷結是交通部專家委員會委員,任參事之前,是交通部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兼副總工程師,長期從事交通科技信息和軟科學研究工作,先後榮獲省部級科技獎勵(三等獎以上)9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並獲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為百姓多呼籲

郭廷結的書房抽屜里,珍藏著厚厚一疊記事本、照片和建議書稿。一頁頁,一本本,無不飽含著他11年參事工作的心血和為國為民的辛勞。
“注重平時的學習是我作參事的一個習慣,出去搞調查研究,有關政策都不了解清楚,哪裡還敢出門?”郭廷結雖年近七旬,卻依然堅持讀一些很枯燥的專業書籍。除此之外,報紙、期刊,甚至一些會議檔案,他都常翻常學,對於熱點、焦點問題,他則會習慣性地剪裁下來,貼到記事本上。每每這時,他都要寫上點學習心得和體會。當收集到一定程度時,他會把這些筆記再拿出來梳理,重點抄錄下自己認為是需要參事關注的一些問題,開始加以研究,以備作下一次的課題。
對所提建議和意見,跟蹤問效,多次調研,日臻完善,是郭廷結當參事的第二個習慣。“我們要對自己的建議和意見負責,這不僅是對涉及到的對象負責,更是對黨、對國家、對人民負責。”郭廷結說,參事的天職就是做好調查研究,通過“直通車”的形式向國務院領導反映問題,通過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從而推動有關問題的解決和落實。“而一個建議和意見提完,得到了領導的重視和批示,政策也下來了,到這裡卻還不能算作結束。”郭廷結說,“一般來講,政策最後確定還有一段‘試用’過程,我們應該利用這個機會,再調研,及時發現問題,再提補充意見,以使決策更加科學,至此,才算一個真正的好建議。”
以關注弱勢群體為出發點,同時聽取正反方面的意見,是郭廷結當參事的第三個習慣。“關心弱勢群體,反映社情民意,為老百姓多反映、多呼籲,這是毋庸置疑的。”郭廷結說,有時候的調研是帶著問題下去的,可能會涉及到個別利益群體的痛處,也會有一些阻力和困難,但無論如何不能帶著任何偏見,正反方面的意見都要聽。“它反對,肯定有它的道理,我們也要聽,而且要認真聽,實事求是地反映。我們的出發點是幫忙解決問題,那么它們的難處同樣應該成為我們力求解決的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