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靖王墓

郢靖王墓

鐘祥位於湖北省中部,江漢平原北端,是中國楚文化發祥地之一。明世宗嘉靖皇帝曾御賜縣名為“鐘祥”,取“祥瑞鐘聚”之意。歷史上,曾先後有6個帝王在此 “封王”,故鐘祥還有著“帝王之鄉”的稱譽。鐘祥市內有郢靖王墓,該墓屬明代帝王等級墓葬,位於鐘祥市九里回族鄉三岔河村四組皇城灣,墓主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十三子郢靖王朱棟和其妃郭氏的合葬墓。據史料記載,該墓建有紅城牆一百二十七丈,大殿七間,各類廂房三十座,地面建築十分宏偉。但該墓於一九三七年遭侵華日軍破壞,地面建築損毀殆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郢靖王墓
  • 位於:湖北省中部
  • 類屬:是中國楚文化發祥地之一
  • 人物:郢靖王朱棟和其妃郭氏的合葬墓
詳細介紹,地理優勢,出土文物,相關資料,

詳細介紹

郢靖王墓屬明代帝王等級墓葬,位於鐘祥市九里回族鄉三岔河村四組皇城灣,墓主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十三子郢靖王朱棟和其妃郭氏的合葬墓。據史料記載,該墓建有紅城牆一百二十七丈,大殿七間,各類廂房三十座,地面建築十分宏偉。但該墓於一九三七年遭侵華日軍破壞,地面建築損毀殆盡。
由於墓葬文物價值連城,郢靖王墓一直是盜墓賊覬覦的對象。自一九九九年以來,該墓連續七次被炸盜未遂,盜洞最深達八米,其中二次炸穿地宮頂,地宮受損嚴重,墓室內文物保護環境遭到極大破壞。為此,二00五年十二月初,湖北省文物局決定對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那么,為什麼會有這么多人打郢靖王墓的主意呢?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兒子為什麼會安葬在鐘祥?為什麼要發掘這墓葬?弄清這些問題還是讓我們首先從認識明朝的藩封制度開始吧。
在“家天下”的封建社會,安置皇子皇孫是一件很重要、也很麻煩的事情。明太祖朱元璋在對歷史和前元進行了認真分析研究之後,得出了以下結論:周朝實行分封制,統治了四百多年;秦朝廢除分封制,很快就垮台了;前元不足百年間,之所以皇帝頻頻更換、內亂不斷,尤其是後期紅巾起義時,權臣各自擁兵自重、皇室孤立無援,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沒有實行分封之制。在他看來,骨肉血緣關係能夠產生巨大的向心力,這對一個家族、一個國家都十分重要。於是,朱元璋在政權確立之後,便全面借鑑了西周的分封制度,並在其基礎上有了新的創新。就是實行以嫡長子繼承皇位為基礎的降等分封制,即:皇帝嫡長子封太子,繼承皇位;其他子封親王,也就是一字王。親王嫡長子封世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封郡王,也就是二字王。郡王子孫依等分封將軍和中尉,各有品秩,其中最低的一個等級是奉國中尉,其子孫皆為中尉,以與官民百姓區別。郢王就是按照明代的藩封制度受封到鐘祥的第一位藩王。
鐘祥在明朝前期稱安陸州,州城緊靠漢水,地理位置十分顯要,唐劉丹記中稱其為“西浮江漢,東馳京嶺”。宋朱昂在一篇序中也說“環城皆水,因河為壕。”石才儒在《郢州風土考古記》中更誇讚這裡是“舟車往來,水陸之沖。”因而歷代帝王都很重視這裡的建置,朱元璋自己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命常遇春攻城略地往取安陸、襄陽時就曾告之曰:“安陸、襄陽橫據上流,跨連巴蜀,控扼南北,自古所必爭之地,今置不取,將貽後憂。”這樣的戰略要地,自然要受到明王朝的重視。明朝軍隊實行衛所制,衛所一般設在要害地方,攻克安陸州的當年年底就在此設立安陸衛,駐軍達5600人。
由於安陸州四通八達,朝中大臣來往頻繁,因而明初各項建設迅速恢復。洪武四年,城北鎮遠樓改為州學。洪武五年修復彌勒院,題名“龍山報恩寺”。洪武十一年(1378年)曹國公李文忠增修《富水志》,並於陽春台建郢門書院。洪武十五年(1382年)湖廣提刑官沈僉事到郢,命遷移衛卒還州學於蘭台之左(今市實驗國小),知州梁棟等集資如制而建。洪武二十二年,安陸侯吳復增修舊城,東北並跨山岡,西臨漢水,內外以磚壘壁,增設五門,增強了攻防實力,為皇子封國準備了條件。
郢王朱棟,生於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歲次戊辰五月十七日,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二十六個兒子中的第二十四子,母惠妃劉氏。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冊封為郢王。為提高郢王的地位,並發揮其藩鎮守土的作用,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七日,在已有安陸衛的情況下,又為郢王專設安陸中護衛,由郢王直接掌管。這支親軍護衛下設三個千戶所,共有3360人。永樂三年(1405年)十一月二日,借“靖難之役”奪取皇位的皇四子朱棣,為表達“親親之誼”,特將營國威襄公郭英之女冊為郢王妃,直到郢王年滿20歲那年,即永樂六年六月,才讓郢王到分封之國安陸州就藩。值得說明的是:太祖皇七子齊王朱榑因圖謀不軌,永樂四年廢為庶民,排除皇子系列,所以才有郢靖王墓志銘所稱“王諱棟,太祖高皇帝第二十三子也”的記載,明人鄭曉的筆記著作《今言》,仍將郢靖王列為高皇第二十四子,《明史》亦然。
郢王住在京師南京期間,仍行使對藩國的管理和建設,他命軍士在封國墾荒開田,耕種戍守。郢王府建在安陸州城西北隅,洪武二十七年,由錦衣衛指揮劉貴、郎中曹貴等督工鼎建,並開墾田地既成郢王之國。據嘉靖四十三年《明古郢徐母夫人墓志銘》載:徐氏“有始祖名回祥者,自洪武二十五年奉例選取南京錦衣衛校尉,於洪武二十七年前來安陸下屯,開墾田地住種至永樂六年,復往南京迎接郢王安陸之國即今承天也。至宣德四年(1429年)歲次己酉,奉敕存留公等五十名守墳供祀。”史志也有“郢王棟就藩,令軍校開墾田地”的記載。可見郢王在他的封國內十分重視開山闢田,發展生產,為後來的興都繁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郢王賢孝,尊親厚友。據《興都志》卷七記載:“郢王天性賢孝,嘗念母皇惠妃劉氏久違侍養,奏取母兄散騎舍人劉敬至府,給賜田地,暇日率長史以下親詣其第,賜宴命儒臣賦詩,王自序其端”。從中可知,郢王經常感念母親,由於皇妃是不可以出宮被其奉養的,因此他就將舅舅劉敬從南京接到了鐘祥,並把自己的田地分出一部分給舅舅,又賜給他宅第。閒暇時,郢王把王府內的官員帶到他家,請儒臣們吟詩作賦,收集後又親自為這些詩賦作序。從這一點說,郢王也是一個“雅王”。
永樂九年閏十二月二十七日,郢王應召赴南京拜見皇兄成祖朱棣,賜宴華蓋殿。次年正月十三日,郢王還國,皇帝又表達親親之誼,賜給鈔幣。
永樂十二年(1414年)歲次甲午十一月一日,郢王去世,終年27歲,成祖皇帝念骨肉親情,不勝痛悼,輟視朝十有五日,詔有司治喪葬如禮,賜謚曰靖,又稱郢靖王。永樂十三年四月初六日葬封內寶鶴山(今九里鄉三岔河村皇城灣),後郢王妃郭氏與之合葬。《弇山堂別集》稱郭氏是永樂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冊封為郢王妃,永樂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念王自經薨,合葬寶鶴山。《興都志》記載:“王薨之逾月,妃郭氏痛哭曰賢王舍我以去,我寡而無子,尚誰恃邪?念自幼嬪賢王待如賓友,今安忍獨生乎!乃整妝對鏡,自寫其容付,謹密宮人掌之。云:候諸女長成識母之遺容也,遂自盡。朝廷聞而賢之,恤典加厚”。這位能自畫像的郢王妃郭氏也是家世顯赫的大家閨秀,其祖父郭山甫是個相面師當年朱元璋帶兵路過其家,請郭山甫相面,郭相之大驚曰:“公相貴不可言”,因此就讓自己的兒子郭興、郭英跟隨朱元璋打天下,還讓自己的女兒隨侍朱元璋南征北戰,其家族為建立大明江山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郭山甫的女兒被封為寧妃,曾攝六宮事。郭山甫累贈至營國公諡號威襄,郭興、郭英皆以軍功封侯,郭英就是郢王妃郭氏的父親。郭英生有子12人,長子郭鎮娶永嘉公主為妻;生有女9人,其中兩女嫁與皇子,一為遼王妃,另一個就是郢王妃;郭英次子郭銘所生之女又為仁宗皇帝貴妃。因此,郢王妃郭氏家族可謂皇恩浩蕩,滿門榮耀。

地理優勢

郢靖王墓墓區東、西、北三面環山,茂林森森,呈“青龍、白虎、玄武”環抱,南(朱雀)地勢開闊,溪水環繞。陵園方位呈南北(稍偏西)軸向,地勢北高南低,次遞延伸,總面積約3600平方米。墓葬封土堆呈橢圓形,高8米,東西長46米,南北寬35米,周長120米,地宮為磚室結構。其墓域建築主要有享殿7間,東西廂10間,神廚5間,宰牲房3間,鼓樓1座,碑亭1座,欞星門3間,券門3間,紅牆周圍127丈,內官住宅1所,圍墓田地11頃7畝4分5厘2毫。

出土文物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紅星介紹,郢靖王墓雖然被多次盜挖,但都沒有得手;墓內比較乾燥,沒有地下水;裡面已經發現八件珍貴的瓷器,有青花瓷、青瓷和青白瓷。在棺床上發現大量金器和玉器,墓室內還有兩個壁龕,上面有鉛質和金質的冥器。
據現場考古專家院文清教授介紹,郢靖王墓的挖掘難度大、歷時長,不僅墓道中摻雜亂石,夯實牢固,在接近墓門時,還遭遇堅固的封門石。為確保墓室和文物不受損傷,考古專家多次調整發掘方案,謹慎作業。發掘現場這兩天下起了小雨,工作人員採取了應急防水措施,將墓葬封土堆被蓋上了塑膠薄膜,整個墓道用帆布搭建了一個人字形工棚,考古人員正在墓室里進行緊張清理。
位於鐘祥市的郢靖王主墓室先後出土文物400餘件,其中珍貴文物100多件,在主墓室和東西壁龕相繼發現了一批珍貴的金器、玉器、瓷器和漆器。其中的青花瓷、金簪、金粉盒等6件文物被初步確認為國家一級文物,印有“龍鳳”圖案的青花瓷則填補了湖北省考古空白。
院文清教授稱,在墓內的中室和後室還發現了10餘個腐爛的箱子,箱內裝的估計是絲織品和字畫等。由於墓內進水最深達兩米,箱內文物全部腐爛無存。此次發掘,雖然發現的文物沒有期望的多,但極具價值。

相關資料

郢王有四個女兒,除最小的女兒未婚而卒外,前三女皆成婚。據《宣宗實錄》卷六十九記載:宣德五年(1430年)八月十八日,命郢靖王長女光化郡主配安陸衛指揮王崇之叔雄,第二女谷城郡主配湖廣都指揮僉事魯曾之子信,第三女南漳郡主配京山縣民周韻,命雄等皆為儀賓,賜之誥命。三個女兒中,有兩個女兒所生兒子愛讀書。從《英宗實錄》和《憲宗實錄》中可以發現,天順二年(1458年)六月十八日,南漳郡主曾上奏說,她的兒子周境習讀經書粗知大義,希望能進入南京國子監讀書以圖補報,英宗皇帝表示同意;同年九月二十一日,谷城郡主的丈夫魯信上奏,谷城郡主已經去世,留下了兒子魯琬年方十六歲,自幼學習經書,希望能進入南京太學學習,英宗皇帝也批准了。天順八年(1464年)九月十八日,南漳郡主又上奏說,希望能把她的兒子周岡錄取進入國子監讀書。皇帝指示說,南漳郡主是宗室之親,她的兒子既然有讀書的志向,應該讓他進入國子監。
儘管郢王無子封除,但明代朝廷對他的死後事宜仍然相當重視,他的墓葬仍然安排由專人看守,對他的祭祀也沒有中斷。關於郢靖王墓的守墓與祭祀,宣宗皇帝明確指示,郢王雖然無子,但對他的祭祀之禮不可廢除。宣德四年二月,郢王護衛及官屬人等大部分改撥他任,只留下了內官使和奉祠各一人及校尉五十人在其封地負責歲時祭祀。這種管理一直持續到明朝滅亡。
後來,郢靖王墓留守人員大部分落籍鐘祥,成為現在鐘祥部分姓氏的先民始祖。如前面提到的徐氏在嘉靖時就成為鐘祥名門望族。還有現居九里回族鄉的答姓回民也一樣。據地方志記載:“明初,答失蠻從太祖征剿有功,贈昭勇將軍,子孫頗繁衍。”清嘉慶五年所修《答氏宗譜》也稱:“明祖起金陵,公在紅羅山蒙知遇,授駕前指揮,後隨郢王至安陸州,遂官於郢。”郢王墓園碑中有“副千戶(從五品)臣答失蠻”等內容,可見是郢王帶來了回民始祖,所以才有今天的九里回族鄉,因而郢王墓成為九里回鄉文化的重要歷史見證。
1937年,郢靖王墓遭到侵華日軍破壞,地面建築損毀殆盡。新中國建立後,各級政府加強了文物保護工作,1964年該墓被列為鐘祥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文物部門長年派人看守。但自1999年以來,郢靖王墓連續7次被炸盜未遂,盜洞最深達8米,地宮受損,墓室內文物保護環境遭到極大破壞。為此,省文物局決定申報對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
2005年11月19日,國家文物局下發了《關於同意對鐘祥郢靖王墓進行考古發掘的批覆》。發掘工作從當年11月下旬正式啟動,2006年元月上旬現場發掘結束,歷時40餘天。郢靖王墓雖然被多次盜挖,但都沒有得手,墓內比較乾燥,沒有地下水,墓室存放的八件珍貴的瓷器,有青花瓷、青瓷和青白瓷。在棺床上發現大量金器和玉器,墓室內還有兩個壁龕,上面有鉛質和金質的冥器等一批珍貴文物。特別是郢靖王墓東西耳室中留有6名年輕女子的遺骸,見證了明代早期帝王喪葬禮儀中的殉葬風氣。《萬曆野獲編》記載,朱元璋有40個妃子殉葬(其中不包括郢王生母,妃子中有子嗣的可以不殉葬),還有兩個妃子先他而死,葬在他陵墓的東西兩側,而明成祖朱棣死後也有16個妃子殉葬。殉葬制度直到英宗皇帝(明朝第六個皇帝)時才得以廢除。因此,郢靖王墓中有6個女子殉葬也是受到時風影響。這6個女子身份應該是他的宮人,即平時伺候其飲食起居的妾。按照封建帝王侍死如侍生的習俗,生前享受的死後也要繼續享受。這一點,從郢靖王墓整個陵園包括其墓室的建制、格局仿效生前一般上可以得到印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