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喪葬

帝王喪葬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入關以後,十個皇帝,除末帝溥儀沒有設陵外,其他九個皇帝都分別在河北遵化縣和易縣修建規模宏大的陵園。由於兩個陵園各距北京市區東、西一百里,故稱"清東陵"和"清西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帝王喪葬
  • 性質:歷史
  • 類別:陵墓
  • 朝代:清
文化遺產介紹,清初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清東陵,孝陵,裕陵,菩陀峪定東陵,清西陵,

文化遺產介紹

清東、西二陵在規制上基本沿襲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設了月牙城。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長陵有"聖德神功碑",而清東、西二陵中則有數通。陵園的布局與明代相比也發展到更成熟的階段。按照從南到北的順序,都由石像生、大碑樓、大小石橋、龍鳳門、小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隆恩門、東西配殿、隆恩殿、琉璃門等大小建築組成。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附有皇后和嬪妃的園寢。清東陵清西陵,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與歷代帝王陵園相比,它的年代距今最近,影響也較大,在陵寢發展史上處於突出的地位。中國勞動人民賦予了清東陵、清西陵巧奪天工的建築藝術,是祖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清初三陵

清入關前,努爾哈赤的福陵、皇太極的昭陵以及清遠祖的永陵,統稱"清初三陵"。清入關前的陵寢建築即發揚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又有獨具特色的地方風格。與入關後的清東、西二陵不同,它突出地將陵區的自然風光和封建城堡式的建築布局相結合,陵區充溢著古樸、肅穆、神秘的氣氛。

永陵

永陵是努爾哈赤的遠祖、曾祖、父親、叔父及其妻子的墓地。努爾哈赤在遼寧省新賓縣內。背依啟運山,前臨蘇子河,與煙囪山隔山相望。永陵陵園較小,但景深開闊,風光旖旎,猶如點綴在萬山叢翠中的一片紅葉。陵園四周繞以紅牆,南門內橫排四座碑亭,碑石#立,碑文洋洋數千言,均是為祖先歌功頌德的溢美之詞。碑亭往北是啟運殿。啟運殿是祭祀謁拜祖先的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黃琉璃瓦頂,殿內四壁嵌飾著五彩琉璃蟠龍,殿堂供設暖閣、寶床和神位,殿前還有焚#樓。啟運殿往北是寶城,城中陵冢環列,均為平地起封,封土下為地宮,其中多為拾骨遷葬,可能還有衣冠葬。永陵陵園原有老榆樹一株,乾隆皇帝曾東巡到永陵,為之作《神樹賦》,並御筆親書,刻碑石於配殿之中。永陵在清初三陵中規模最小,因為葬者生前都沒有當過皇帝,也沒有稱過汗,只是祖以子顯而已。

福陵

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高皇后的陵墓,又稱"東陵"。位於遼寧省瀋陽市東郊的丘陵地上,前臨渾河,背依天柱山。萬松聳翠,大殿凌雲,山陵與自然景色渾然一體,獨具風格。福陵面積達十九多萬平方米。陵園兩側分布著下馬碑、石獅、華表和石碑坊。門內蒼松林立。進入陵門,地勢逐漸升高,一條一百多級的石階在蒼松之間斗折蛇行,盤山而上,具有"山勢峻拔,蹬道層折,深邃高聳,幽冥莫測"之感。攀上台階,穿過石橋,迎面便是碑樓。碑樓內豎立由康熙親自撰文的"大清福陵聖德碑"一通。碑樓後是一座古城堡式的方城,這是#拜祭祀的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清朝歷代皇帝都非常重視祭祀祖先,每年祭祀活動多達三十多次。祭祀分為大祭、旁祭、小祭和特祭四種。大祭在每年的清明、中秋、冬至和立春舉行。旁祭是在努爾哈赤和高皇后的忌辰舉行。小祭在每月陰曆初一和十五舉行。特祭是遇國家大典的臨時祭祀。祭祀所用物品都有一定規格和數量。順治年間規定,大祭用牛、羊、豬各一頭,獻果酒、點香燭,焚#,祝詞,行大禮。清中葉以後,流民起義不斷,清朝統治者為了求救於祖先"在天之靈",保佑大清統治的穩定,進一步擴大了祭祀的規模。大祭祭品增加到牛二頭、羊四隻、面八百斤、油四百斤。每年僅祭祀富陵就用銀五萬兩。福陵川水縈繞,高山似拱,幽靜肅穆。紅牆黃瓦的陵園建築掩映於松海蔥鬱、藍天白雲之間,巧妙地將山陵建築融會于山光水色之中,極為優美和諧。解放後,福陵經過修繕,再添新姿,成為人們訪古遊覽的勝地。

昭陵

昭陵是清初三陵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帝陵,是清皇太極的陵墓。昭陵陵山為人工推造而成,號稱隆業山,占地面積達十八萬平方米。整個陵墓可分為兩個部分,從下馬碑到大紅門是一個部分,下馬碑在陵區的最前面,碑文用滿、漢、蒙、藏、回五種文字鐫刻著"親王以下各等官員至此下馬",以顯示陵區的神聖和莊嚴。陵區的第二部分是大紅門到方城。大紅門上鑲有五彩琉璃蟠龍,門裡有石雕華表和六對石獸,雕刻非常精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中石馬"大白"和"小白",據說是仿照皇太極生前心愛的兩匹坐騎雕琢而成,英姿勃發,大可以和唐太宗昭陵六駿相媲美。陵區第三部分是龐大的方城和後面的寶城,這是陵園全部建築的主體。方城內的隆恩殿是供奉神牌和祭祀的地方,莊嚴肅穆。在明樓上立有"太宗文皇帝之陵"石碑一通。方城的四隅建有角樓,把清初城堡式建築藝術和中國傳統的陵園建築風格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寶城的中間有半月型的寶頂,就是埋葬皇太極和皇后的地宮,北依窿業山,氣勢壯觀。

清東陵

清東陵在河北省尊化縣的昌瑞山下,是清朝入關以後營建的最大的陵墓區。整個陵區劃分為前圈和後龍兩部分,前圈是陵園建築區,後龍是襯托山陵建築的北隅,範圍很廣。東陵背依昌瑞山。歷史記載,這塊地方是由順治皇帝親自選定的。清入關之後,有一次順治皇帝狩獵,偶然來到昌瑞山下,停轡四顧,驚嘆道:"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說完就取出佩仍向遠處,對侍臣說:"落處定為穴。"由此開闢了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陵墓區。清東陵的陵園布局以孝陵為中心,東邊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西邊是乾隆皇帝的裕陵和鹹豐皇帝的定陵。陵園裡一共葬有一百五十多人,包括五個皇帝、十五個皇后,還有很多皇貴妃、貴人、常在、答應、格格、阿哥等。

孝陵

孝陵在昌瑞山的主峰下,是順治皇帝的陵墓。孝陵是清東陵的主體建築。陵園前矗立著一座石牌坊,全部是由漢白玉製成的。上面浮雕著"雲龍戲珠"、"雙獅滾球"和各種旋子大點金彩繪飾紋,刀法精湛,氣勢雄偉,成為清代石雕藝術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緊靠石牌坊是大紅門。大紅門是孝陵也是整個清東陵的門戶,紅牆迤儷,肅穆典雅。門前有"官員人等到此下馬"的石碑。穿過大紅門,迎面是碑樓。碑樓中立有兩通高大的"聖德神功碑",碑上分別用滿文和漢文兩種文字鐫課著順治皇帝一生的功績。它是清初政治、軍事的一個側面,它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滿清統治者入關後統治政策的方略和順治其人。龍鳳門位於神道中間,,三門六柱三樓,彩色琉璃瓦蓋,龍鳳呈祥花紋裝飾,富麗多彩。顯示了神道的悠遠和風光的優美。過龍鳳門是七孔橋。它是東陵近百座石橋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最有趣的一座。橋身全部用漢白玉石拱砌而成,選料奇特,如果順欄板敲擊,就會聽到五種音階金玉般的聲響,人稱"五音橋"。神道北端是巍峨的隆恩殿,是舉行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為了推崇皇權,清朝統治者不惜工本,極力裝修隆恩殿,金龍環繞,富麗堂皇。

裕陵

清東陵中地宮情況,以乾隆的裕陵最有代表性。裕陵地宮是拱券式結構,全部用雕刻或加工過的石塊砌成,布滿了與佛教有關的各種經文和圖飾雕刻,猶如一座地下佛教藝術石雕館。地宮內儘管圖文繁多,但是並不顯得雜亂,相反給人一種相互襯托,渾然一體的感覺,充分反映了清代石雕工藝水平的高度發展。

菩陀峪定東陵

慈禧的定東陵是我國現存規制豪華,體系比較完整的一座皇后陵寢建築群。定東陵一直修建了十年。但慈禧總覺得不稱心,不惜勞民傷財,拆除重建。重建後的隆恩殿氣概非凡,金碧輝煌,使人仿佛進入黃金世界。殿內有六十四根金龍盤玉柱,用極為珍貴的黃花犁木構成。金龍用彈簧控制,龍頭龍鬚可隨風搖動,金光閃閃,似真龍凌空,扶搖直上。隆恩殿前有龍鳳彩石,慈禧役使工匠用突雕的手法,使鳳在上龍在下,構成一幅金鳳戲龍的景象,充分反映了這位政治野心家的獨到用心。慈禧定東陵地宮比乾隆更為奢華。地宮珍寶不計其數。其中慈禧口中所含的一顆夜明珠,能分開合攏,分開透明無光,合攏時透出一道綠色寒光,夜間百步之內可以照見頭髮。直到地宮封閉前夕,還不斷往裡面安放各種稀世珍寶,奢華之極,駭人聽聞。

清西陵

清西陵在河北易縣城的永寧山下,東距北京市一百二十多公里,是清入關後營建的又一處規模較大的陵墓區,也是歷代帝王陵園建築保存比較完整的一處。陵域北起奇峰嶺,南到大雁橋,東自梁各莊,西止紫荊關,方圓八百平方公里。陵區內共有帝陵四座:雍正帝泰陵、嘉慶帝昌陵、道光帝慕陵、光緒帝崇陵。還有不少後陵、妃陵、公主墓等。清西陵的開闢始於雍正皇帝。清西陵還有一座沒有建成的帝陵,是中國末代皇帝傅儀的陵墓。傅儀去世後,骨灰曾歸葬八寶山公墓;據報載,1994年,傅儀的骨灰又葬入清西陵。
  • 泰陵
根據"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制度,雍正本應當隨父葬,但雍正卻另闢兆域,在距離東陵數百里以外的易縣營建泰陵。其原因,傳雲他篡改康熙的遺詔,皇位得之不正,心懷內疚,因而不願葬在其父之旁。泰陵的建築歷時有八年。泰陵是清西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墓,也是西陵陵園的核心部分。前後有三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和一條寬達十多米、長五公里的神道,通貫陵區南北。神道兩側的石像生有石獸三對、文臣一對、武臣一對。泰陵石像生採用寫意的手法,以濃重粗大的線條,勾劃出人物和動物的形象,再用細如繡花的線刻,表現細節、花紋。體現了清代石雕藝術獨到的雕刻技法。神道北延,是泰陵神道碑亭。碑亭內矗立著一通用滿、漢、蒙三種文字鐫刻的雍正皇帝諡號的石碑。碑亭北是東、西朝房,是製作和存放蔬菜、瓜果、點心的膳房。東、西朝房北,過隆恩門就是泰陵的主體建築--隆恩殿。隆恩殿由東西配殿和正殿組成,東殿是放置祝板的地方,西殿為喇嘛念經的場所。正殿在正中的月台上,巍峨高大。殿內明柱貼金包裹,頂部有旋子彩畫,梁坊裝飾金線大點金,金碧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