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崍絲綢製品

邛崍絲綢製品,位於平樂古鎮距歷史文化名城邛崍西南18公里,成都市93公里,離川藏公路7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邛崍絲綢製品
  • 外文名:Qionglai silk products
  • 位於:平樂古鎮
  • 成都市:93公里
簡介,歷史記載,發展歷程,重要意義,

簡介

由成都市政府主辦的成都(邛崍)國際南絲路文化旅遊節已於2008年7月18日在邛崍隆重開幕,作為旅遊節的重頭戲之一的“南方絲路與民族文化論壇”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民族學會、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及全國各地的60餘專家學者,聚集在一起為邛崍的古南方絲綢之路的保護與開發進行探討。專家們一致認為,“南方絲路”和“茶馬古道”是可與北方絲路、海上絲路相媲美的珍貴世界文化遺產線路,具有申報世界遺產的足夠條件。

歷史記載

平樂古道遺址位於騎龍山原始森林中,經歷了千百年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目前尚保存著較為完整的一段。古道長約兩公里,路中央用平頂大河卵石砌成一條筆直的中心線,兩旁鱗次櫛比地用河卵石鋪砌路面,十分牢固,顯示出當時設計施工者的智慧和匠心。據了解,早在三年前,這條2000多年前就已存在的古驛道就在邛崍市平樂鎮揭開了真面目。它最終被認定為是古蜀身(音juan)毒道(即“南方絲綢之路”)的一段,也是茶馬古道的前身。
公元前四世紀,我們的祖先用勤勞的雙手和堅實的腳步開闢了一條縱貫川滇兩省連線緬、印通往東南亞和西亞以及歐洲各國最早的一條國際通道,古稱“蜀—身毒道”,即“南方絲綢之路”的雛形。它既是中國開闢較早的一條中外商貿往來的重要商道,也是西南各民族相互交往和與國外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國際通道。

發展歷程

南方絲綢之路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從遠古時期便存在的西南各民族遷徙和文化交流的自然通道,發展到戰國後期蜀人通商海外的民間商道“蜀—滇—身毒道”,經秦漢兩朝中央政權的大規模開鑿和經營而全線暢通後,南方絲綢之路成為溝通中國與南亞、東南亞、西亞的重要通道。歷經唐、宋、元、明、清等各朝代的興衰起伏,變化發展,南絲路上的民族遷徙、商業貿易從未中斷,延續二千多年,至今仍發揮著對外交往的重要作用。
南絲路東起成都,途經邛崍、雅安、西昌、大理等25個地市州,西達西亞,南至東南亞、南亞。是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交通線,對西南文化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作為南方絲綢之路西出成都第一站的邛崍,故稱臨邛,築城置縣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是巴蜀四大古城之一,四川省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的邛崍,物產豐饒,工商興盛,素有“臨邛自古稱繁庶”、“天府南來第一州”的美譽。

重要意義

邛崍的商貿繁榮與古南方絲綢之路有著密不可分的緊密聯繫。從成都南下,到達“天府南來第一州”的邛崍,為南方絲綢之路的必經要道,因邛崍在西漢時置臨邛縣,故這段稱“臨邛道”。臨邛是西漢時西南的冶鐵中心,其先進的鐵器及鹽為漢代商人南運的主要商品。唐宋時,臨邛道一直為南下的主道,邛崍也是南絲路西南行第一大重鎮。自古南方絲綢之路形成以來,邛崍就與南絲路沿線各地區乃至緬、印及東南亞有著非常緊密的通商往來,《史記》中張騫出使西域就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見到“邛竹杖”和“蜀布”,這充分說明了古南方絲綢之路對邛崍及巴蜀的民間經貿交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邛崍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對於南方絲路和茶馬古道的重要意義,專家們認為:南方絲路是中國歷史上最早開通的國際性商貿通道系統,是西南最古老的“歐亞大陸橋”。繼絲路之後興起的茶馬古道,是中國歷史上連線內地中央政權與西部民族地區的重要商貿通道系統。絲路和古道是西南各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在千山萬壑中共同開拓建設的成果,體現了古蜀人和西南各族人民開放務實、不畏艱險、堅忍不拔的精神。專家們一致認為,“南方絲路”和“茶馬古道”是可與北方絲路、海上絲路相媲美的珍貴世界文化遺產線路,至今仍然充滿活力、魅力無限,具有申報世界遺產的足夠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