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病

邊界病(border disease,BD),因首先發現於英格蘭和威爾斯的邊界地區而得此名,又稱羔羊被毛顫抖病(Hairyshaker disease of lambs),是由邊界病病毒引起新生羔羊以身體多毛,生長不良和神經異常為主要特徵的一種先天性傳染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邊界病
  • 外文名:border disease,BD
  • 中文別稱:羔羊被毛顫抖病
  • 英文別稱:Hairyshaker disease of lambs
  • 類型:先天性傳染病
分布危害,疾病病原,流行病學,臨診症狀,機理病理,

分布危害

邊界病病毒呈世界性分布,大多數飼養綿羊國家都有本病的報導。主要發生於紐西蘭、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德國、加拿大、匈牙利、義大利、希臘、荷蘭、法國、挪威等國家。
邊界病病毒有免疫抑制作用,懷孕期感染邊界病病毒後,無論胎兒是否具有免疫應答能力,病毒均可在體內的各種組織中持續存在而成為病毒的攜帶者和疾病的傳染源。被感染的羔羊在生長成熟後的幾年內,仍具有對其後代的感染性,子宮和卵巢或睪丸生殖細胞中存在的病毒,可經胎盤和精液發生垂直傳播。感染了邊界病病毒的成年羊主要表現為繁殖力下降和流產。羔羊表現為發育不良和畸形,多見斷奶羊死亡。

疾病病原

邊界病病毒分類在瘟病科、瘟病毒屬。在電鏡下觀察呈球形,有囊膜,大多數病毒顆粒直徑為32-52nm,核芯直徑為24nm,病毒的形態與牛BVD病毒相似。56℃30分鐘、脂溶劑、普通消毒藥、紫外線以及乾燥都可使病毒滅活,故認為在宿主體外甚至在動物產品中和潮濕的條件下病毒的存活能力都是有限的。邊界病病毒在10%-35%的蔗糖中的密度為1.09-1.15g/ml,在蔗糖密度梯度中的浮密度為1.12g/ml。
邊界病病毒可以在胎羊腎細胞、綿羊脈絡叢細胞,PK15細胞系和牛睪丸等細胞上生長,病毒的複製是在胞漿內進行的。根據是否能在細胞培養中出現病變作用,區別為致細胞病變毒株和非致細胞病變毒株,分離到的大多數邊界病病毒是非致細胞病變的。邊界病病毒可能存在不同的抗原型。
邊界病病毒、牛黏膜病病毒和豬瘟病毒之間有許多的相似性,並在瓊脂擴散試驗,中和試驗、免疫螢光試驗中有交叉反應,有人認為邊界病病毒是牛黏膜病病毒的一種,雖然邊界病病毒的抗體對邊界病病毒和牛黏膜病病毒的中和能力不同,但常規方法無法區別邊界病毒和牛黏膜病病毒。

流行病學

邊界病病毒的主要自然宿主是綿羊,山羊也可感染,牛和豬均有易感性;血清學調查表明某些品種的野生鹿和野生反芻動物也可感染本病,並成為家養反芻動物的感染原。實驗條件下兔子可感染本病毒,並用於邊界病病毒複製。血清學調查表明70%的成年牛已被BVD病毒或BD病毒感染過。
病毒主要存在於流產的胎兒,胎膜、羊水及持續感染動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動物可通過吸入和食入而感染本病。垂直感染是本病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
綿羊經肌內、靜脈、腦內、皮下、腹膜和氣管接種均可引發本病,用受到邊界病病毒污染的活毒疫苗接種懷孕母羊可引起本病的暴發。
至目前為止,還未見到由昆蟲傳播本病的報導。

臨診症狀

邊界病病毒的臨診表現主要取決於宿主的年齡。臨診疾病限於在懷孕期受到感染的新生或年幼羔羊。如一個羊群受到感染時,主要表現在繁殖季節不孕或流產增多,流產可發生於懷孕的任何時期,但以懷孕後90天左右為最多。由於胎兒的嚴重畸型導致脊柱後側凸或關節變曲而表現為難產。
該病最典型症狀是感染的母羊生出小而弱的羔羊,有不同程度的振顫,細毛綿羊可能表現為被毛粗亂,羔羊叫聲低沉、顫抖,有的站立困難,由於顫抖無法自己吸乳,有的羔羊表現為長趾,俗稱“駱駝腿”,有的表現為骨骼畸型、小腦袋、骨骼細長。
自然條件下,許多病羔羊在出生後頭幾周內死亡,未死亡的羔羊表現為振顫或可逐漸好轉,並可在大約20周齡左右消失,死亡可一直延續到整個哺乳期及斷奶以後。後期的死亡是由於重度腹瀉或呼吸系統疾病所致,很可能是繼發感染的結果。
出生後羔羊受到感染時表現為一過性、輕微或不明顯的症狀。
流產的母羊不表現出明顯的症狀,有時出現低熱或短暫的白細胞減少,很少出現胎盤不下或產後子宮炎。

機理病理

邊界病病毒的致病作用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與母羊的免疫狀態及妊娠時間有關,母體處於病毒血症時,病毒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
非懷孕綿羊(包括羔羊)感染後6-11天出現微熱和一過性白細胞減少等亞臨診症狀,這時動物正處於病毒血症狀態。實驗感染3-7天可以從外周血液及鼻分泌物中檢測到病毒,同圈舍內未接種的對照組於實驗接種後2周,血液中出現中和抗體;實驗感染後一周可以從大多數的組織器官中分離到病毒,實驗感染後21天從感染動物的血液和組織中均檢測不到病毒或病毒抗原。
懷孕母羊感染邊界病病毒時,母羊不表現出明顯的症狀,但在母體出現病毒血症後的一周之內,病毒迅速通過胎盤而感染胎兒。母體可產生抗體消除母體各組織內的病毒,但母源抗體不能通過胎盤屏障,消除胎兒體內的病毒。此時病毒可經過血流或細胞的感染廣泛地存在於胎兒的各個組織中。對胎羊而言,大約在懷孕後60-80天才開始出現免疫應答能力。所以在懷孕的最初60天內,免疫應答能力出現之前,胎羊最易受到邊界病病毒的攻擊,病毒大量增殖,以至於幾乎所有的組織中都可以檢測到病毒或病毒抗原的存在。由於胎兒的死亡,流產可持續到感染後的數周或數月,有時流產不被人注意。在懷孕後60-85天發生感染時,由於胎兒已開始具有免疫應答能力,感染的結果可能是多樣的,有的胎羊始終保持病毒血症狀態,成為持續感染羊,出生時血液中無中和抗體存在。有的胎羊可產生抗體,消除體內的病毒,出生時可從血液中檢測到中和抗體。懷孕85天后感染邊界病病毒時,多數情況下胎兒可產生免疫應答。
邊界病病毒的致畸作用可以是廣泛的,也可能是組織特異性的。廣泛的胎盤壞死可導致胎兒營養供給減少和暫時生長緩慢;已證實邊界病病毒的持續感染是胎兒持續在子宮內生長緩慢的主要原因;甲狀腺和其它內分泌腺的感染可影響到一些激素的產生和分泌,從而導致胎兒出生體重輕、產後增重慢。
對神經系統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少突神經膠質細胞的前體細胞的分化,從而導致在發育的關鍵時期軸索髓鞘形成的減慢或完全停止。
邊界病羔羊皮、毛的異常雖然少見,但卻是本病一個重要的特徵。這是由於協調初級毛囊發育的正常抑制過程受到破壞,初級毛囊異常生長和分化造成的,這種毛囊的異常變化出現在懷孕90天前受到邊界病病毒感染的羔羊;在大約懷孕95天左右,胎兒皮膚發育出現暫時停滯,然後是初級毛囊非常快速生長期。
邊界病病毒引起的病理學變化是多方面的。
實驗感染的羔羊,於感染後3-5天,其循環淋巴細胞明顯減少,中性白細胞和淋巴細胞減少症可持續到感染後的第10天。懷孕期間受到感染的胎羊主要表現為腦和髓鞘質彌散或斑點狀退化,毛囊和骨骼的異常生長;有的病例出現羔羊的“毛顫”和“駱駝腿”以及關節彎曲,脊柱後側凸和顱內畸型等病狀。
懷孕母羊感染邊界病病毒的病理學變化表現為胎盤肉阜中隔的壞死性炎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