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樹森

邊樹森

邊樹森,著名絲弦表演藝術家,絲弦傳承人。1940年生,河北藁城市丘頭人,中共黨員。1956年從事絲弦事業,正工小生,兼演老生。《李天保弔孝》中飾李天保,《生死牌》中飾演黃伯賢,《胭脂》中飾演吳南岱。上演傳統劇目有《劉墉下南京》、《鍘太師》、《金殿鍘子》、《鍘西宮》》、《比干挖心》、《怒斬玉面狼》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邊樹森
  • 外文名:Bian Shusen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40年
  • 職業:藝術家
從藝經歷,舞台春秋,代表作品,唱腔特點,堅守民間劇種,普及與傳承,

從藝經歷

邊樹森是藁城市邱頭村人,1956年,懷著當名角的夢,國小畢業的邊樹森考入了當時正紅火的“絲弦培訓班”。當年,學員中數他年齡最大,而且還不會武功,腿腳發硬,嗓子也不好,不識譜,別人都排戲了,也沒有他的份兒,好容易排了一出《夜宿花亭》,他唱小生,偏又趕上“倒倉”。老師看他沒有希望,決定把他轉到照相館去當學徒,可他堅決不去。培訓班裡一個領導看他人老實,肯吃苦,就把他送到絲弦劇團去跑龍套,乾雜活,他就這樣進了絲弦劇團。那時,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當時還十分荒涼的南窯坑練嗓子,風雨無阻。腰腿不靈活,他就經常用“鐵磚”壓腿,在房樑上拴上繩子吊腿。幾年下來,腿腳靈活了,嗓子也好了,絲弦甩腔時用二音翻上去的高八度也沒有問題了。看他勤奮上進,團里又送他到河北省歌舞劇院、河北省梆子劇院去學習。除了小生,他又學鬚生老生;經過反覆苦練,他學會了滾堂甩髮、耍髯口等戲曲的高難技巧;學演了《白羅衫》、《白蛇傳》、《空印盒》等,而且扮演的都是主角。很快,團里專門為他排演了《李天保弔孝》,這是一出小生唱功的重頭戲。他的演出博得了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舞台春秋

自成名之日起,邊樹森就擔負了絲弦劇團里大量的演出任務,最多的時候,一年要演出幾百場。即使現在他已年近古稀,每年還要演出四五十場。觀眾們喜愛邊樹森,有一次在抱犢寨演出,他已經演了《劉墉下南京》、《調寇》兩場大戲,可觀眾們還要求他再演一場。有個戲迷還特意為他做了雞蛋掛麵,令他感動不已,於是又唱了一出《金沙灘》。絲弦都是大戲,每出戲需要3個小時,那一天他前後唱了八九個小時,雖然唱下來極度疲憊,但他說:“演戲很苦,但看到絲弦這么受歡迎,再苦也不覺得苦了。”
周總理為絲弦題詞
邊樹森回憶,絲弦的鼎盛時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後期,周總理五看絲弦,並為絲弦題詞。文革後最先開排的傳統戲《十五貫》的演出,也是盛況空前,他們在石家莊市裡的新華劇場、工人劇場、大眾劇場等處連演3個多月,場場爆滿,那種場面至今回想起來,都令人心情振奮。邊樹森在戲迷中非常有名望,每到一地演出,一出場,就會迎來觀眾的叫好聲。唱《李天保弔孝》,有時候唱腔稍微改一下,觀眾們都能聽出來。在平山演出,一位老師步行10多公里專程看他的演出;一位公安局的同志,騎著機車跟著劇團,演到哪裡看到哪裡。戲迷的熱情和熱愛,常常讓他熱血沸騰,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演出中。1995年,邊樹森參加了首屆“全國中老年戲曲匯演”大獎賽,參賽劇目是《金殿鍘子》選段,他以激昂悲壯、起伏跌宕的唱功,榮獲“牡丹獎”一等獎,受到專家及同行的一致好評。他有些動情地說:“作為地方戲,小劇種,絲弦參加全國性比賽演出的機會不多,可是絲弦確實受到一方百姓的鐘愛。”

代表作品

邊樹森表演邊樹森《李天保弔孝》
邊樹森在絲弦唱腔的繼承和發揚上,成就顯著。他潛心研究前輩們的演唱特色,並從京劇評劇豫劇河北梆子秦腔以及西河大鼓、歌曲中汲取營養,融入自己的唱腔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的信念是:“要想發展絲弦,肚裡就要有東西,只有多方面學習,豐富自己,才能讓絲弦也豐富起來,在唱腔改革中少走彎路。”
《李天保弔孝》是邊樹森的代表作,也是劇團每到一處演出的必演劇目。在該劇的“哭靈”一場中,有一段近百句的唱腔,他利用絲弦劇目的不同調式、版式,唱得是跌宕起伏、迴腸盪氣。每次唱到該處,觀眾都會報以潮水般的掌聲。此外,在《宗澤與岳飛》、《蕭何與韓信》、《生死碑》、《焦裕祿》、《空印盒》等劇目中,他都融入了一些新的藝術元素及自己對唱腔的理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漸漸地,他的唱腔越來越具有自己鮮明的風格,細膩、舒展、娓娓悅耳,極富感染力。“邊派”的稱謂不脛而走。

唱腔特點

邊樹森嗓音極佳,唱腔委婉細膩、高亢明亮,高處如洪鐘大呂,低處如溪水潺潺,給人極美的藝術享受。他的代表劇目《李天保弔孝》成為絲弦劇種的代表劇目,也成為絲弦的保留劇目。他刻苦研究音律,虛心借鑑其他兄弟劇種的優長為絲弦所用,他的許多唱腔中都是他自己作曲、創新改革的傑出作品。現在,絲弦青年生行演員的唱腔多是邊樹森的路子。

堅守民間劇種

邊樹森成為2008奧運火炬手
絲弦是小劇種,在當代多元文化爭雄之際,戲曲市場不景氣,絲弦更是曾經面臨難以維繫的狀況。對於絲弦懷有深情摯愛的邊樹森,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每次看到演員們離去,他都會傷心難受一陣子;同時,他也把這種悲傷化為力量,儘自己的最大努力為絲弦藝術做些事。他說,戲曲藝術是一門要求很高的行業,模樣、嗓門、身段,還要看臉上有沒有戲,一個演員要成名成角非常不容易。當年和他一起進入絲弦培訓班的有30多人,後來戲校又招過200多人,沒有幾個人能唱出來。改革開放後,受市場經濟影響,又有不少人流失了,甚至團里的主要演員、台柱子也走了,太可惜了,說到這裡,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潸然淚下。雖然不斷地有人離開,但是邊樹森卻在堅守著,還不停地下鄉演出、研究改進唱腔、呼籲各方面關注絲弦。
邊樹森是20多年的石家莊市政協委員,每次政協開會,他都要為絲弦劇種的發展寫提案,在提案的結尾處,總要寫上一句:“讓絲弦這朵藝術小花在藝術大花園裡開得更鮮艷。”這是他對絲弦寄予的希望。他呼籲宣傳部門多宣傳絲弦,救救絲弦,甚至拿著自己出的盒帶找市領導反映情況,他希望讓絲弦這種古老的藝術在新時代藝術之林中,綻放出獨有的光彩。

普及與傳承

名劇《空印盒》劇照
邊樹森退休後又被團里返聘,一邊演戲,一邊搞好傳幫帶工作。特別是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使他激動異常,開始自覺地投入到唱腔的整理中。從2007年開始,他就在全力編輯《邊樹森唱腔》,他自己演出過的絲弦劇目不下百出,他要把其中的唱腔一一整理出來。這是一項繁重的工作,有的譜子需要從樂隊成員的手裡找,編輯出來還要認真校對,能錄的唱腔還要錄下來,這樣就容易保留了。在絲弦藝術的舞台上,邊樹森主演主唱的盒磁帶是錄製最多的,至今已有15盤。音像出版社的負責同志說:“這是我省文藝界首創之舉,對宣傳絲弦,方便廣大絲弦愛好者學唱是個可喜的貢獻。” 在戲迷面前,邊樹森從不擺“大角”架子,無論人家想學什麼,他都毫無保留,傾囊相授。也不斷地有人找他要伴奏帶,他說,等過了今年的演出旺季,要再出版一些卡拉OK伴奏帶。多一個票友,絲弦就多了一分生機,有了這么多喜愛絲弦藝術的人們,邊樹森仿佛看到了他奮鬥了半輩子的絲弦美好的明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