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患宜靖疏

《邊患宜靖疏》,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派總兵孔元章赴台灣議撫失敗後,施琅親赴京師面陳康熙攻取台灣之計所上的奏文。 清初,盤踞台灣的鄭氏政權屢屢侵擾閩浙沿海,清廷採取截界移民的消極防範對策,百姓深受其害。身為福建水師提督的施琅同情百姓的苦難,不堪忍受防不勝防的被動局面,於康熙六年(1667)呈上《邊患宜靖疏》,極力主戰。次年康熙帝下旨:“渡海進剿台灣逆賊,關係重大,不便遙定。”宣施琅進京面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邊患宜靖疏》
  • 創作年代:康熙六年(1667)
  • 文學體裁:奏議
  • 作者:施琅
內容原文
提督福建全省水師總兵官、右都督、臣施琅謹題。為邊患宜靖、逆賊難容、謹陳蕩平機宜、以效忠悃、以奠永安事:竊照鄭賊負嵎海上,久阻聲教,致乾剿討。遁竄台灣絕島,恃險負固,雖戢翼斂跡,未敢突犯,而蜂蠆有毒,沿邊將為不寧。堂堂天朝,萬國賓服,豈容此余灰日以滋蔓?朝廷廣開洪仁,遣官招徠,德至寬大。茲總兵孔元章招撫回歸,只稱有的確公移。臣密詢押船官林功勳,渡載孔元章往台灣,探賊中情形,未必有歸誠實意。使果傾心向化,則海靖邊寧,無庸計論。今使命兩次到彼,並無的當偽員同來輸誠,惟聽口傳,豈可憑信?倘復頑梗如故,似難中止。臣荷恩深重,與賊仇不共戴,視此逆賊跳梁,能無扼腕?雖躬履險阻,身歷波濤,亦必滅此朝食。
康熙帝康熙帝
伏思賊黨盤踞台灣,沃野千里,糧食匪缺。上通日本,下達呂宋、廣南等處,火藥軍器之需,布帛服用之物,貿易備具。兼彼處林木叢深,堪於采造舟楫。以致窮島一隅,有煩南顧。為今之計,順則撫之,逆則剿之。若恣其生聚教訓,恐養廱為患。且此時經制船隻尚堪遠駕,過洋舵梢見有可選;遲之數年,船隻久壞再造,則損內帑之金,舵梢撥散召募,安得慣洋之人。萬一蠢動,屬費驅除。以臣愚見,不如乘便進取,以杜後患。夫興師所難,在於招兵、措餉、制器、造船。今欲大舉,所不庸計慮者,閩省水師官兵共一萬有奇,經制陸師及投誠閒曠官兵為數不少,皆為防海而多設也。就水師中選撥精銳者可得六、七千,海澄公臣黃梧標下慣海並壯練者可擇選二千有奇,尚有投誠未撥散內多有慣海舵梢及精銳者可擇選數千。此數若未敷足用,就與陸師中酌選湊共二萬,便可合為勁旅。兵在精,不在多也。閩省全轄大小戈船共二百隻,選撥一百七十隻;小快哨一百隻,選撥七十隻;其餘留為防汛及運載糧糈、傳報往來軍情之用。應再造大水船十餘只以充前鋒,另造渡馬船二十餘只便於配載。計此新造三十餘只之船,為費不多。其經制大小戈船,見在題請例應大修,伏乞敕部給此應修銀兩,發付修葺,不用溢額增加,舟楫業已堅牢。將豫備之兵糧船器,充東征之戰勝攻取,無煩徵召,不事浪費,戮力討平,海甸永清,誠長便之舉也。
施琅墓碑施琅墓碑
惟是航海遠征,後先抵岸,各兵湊集,非親經訓練,臨時難以信恃。兵額既定,分撥八千為水,在船以接戰;一萬二千為陸,登岸以進取。臣將此二萬之師,分為水陸,躬督操練,加之數月,將得兵心,兵知將意,方可渡海遠征。至於選任將領,疇堪前矛,疇堪後勁,必其經歷戰攻、身先士卒、夙有成效者,乃堪委任。臣於閩中經制及投誠將領稔知有素,另俟命下之日,會議選撥定數,具冊報聞。
臣矢志報國,敢遺餘力?第思任維艱而責綦重,伏乞皇上賜臣稍以便宜,得于軍中申嚴號令,庶肩功克奏。又當密敕藩督撫提諸臣,會商妥確,催督修造戰船,備足糧餉,選調官兵,付臣整練完備,相機進取。居者行者各盡其力,則動出萬全。前次東征,兩阻風濤之險,逆賊雖未撲滅,人謀亦未允臧。投誠官兵,眷口多在彼處,新附人心,參差未一。鳩烏合之眾,以事敻海之表,其未至誤公者,誠賴國家之福!臣奉有成命,勉應擊楫,固逆知其難也。今臣思選撥將士,修葺船隻,操練習熟,紀律嚴明,成算在胸,故敢慮勝而動。蓋澎湖為台灣四達之咽喉,外衛之藩屏,先取澎湖,勝勢已居其半。是役也,當剿撫並用。舟師進發,若據澎島以扼其吭,大兵壓近,賊膽必寒,遣員先宣朝廷德意。如大憝勢窮,革心歸命,抑黨羽離叛,望風趨附,則善為渡過安插,可不勞而定。倘執迷不悔,甘自殄絕,乃提師進發,次第攻克,端可鼓收全局矣。
但征外島,風信靡常,當假以歲月,不可限以定期。臣整備舟師,枕戈待時,或急遽以掩襲,或慎重以制勝。奏捷遲速,雖難豫定,然滿腔血誠,賊一日未滅,臣一日未安,籌度時勢,定當掃余氛而拯黎元,義不以賊遺君父。且數年以來,沿邊江、浙、閩、粵,多設水陸官兵,布置錢糧,動費倍增,皆為殘孽未靖之故。如台灣一平,防兵亦可裁減,地方益廣,歲賦可增,民生得寧,邊疆永安;誠一時之勞,萬世之逸也。若以臣言可采,伏乞皇上敕部議覆施行(康熙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題)。
康熙七年正月初十日奉旨:“渡海進剿台灣逆賊,關係重大不便遙定。著提督施琅作速來京,面行奏明所見,以便定奪。其施琅之缺,著施琅自行擇人暫令代管。兵部知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