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壩縣

邊壩縣

邊壩縣,隸屬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地處西藏東北部,昌都市西部、念青唐古拉山南麓(東經95度,北緯31度)。邊壩縣平均海拔高度為3500米,最高海拔達5500米以上;距昌都市市區400餘公里,距自治區首府拉薩市800餘公里。

截至2013年,邊壩縣轄2個鎮、9個鄉,總面積8881平方千米。邊壩縣以農業為主,兼有牧業、林業。主要農作物有青稞、冬小麥、春小麥、豆類、油菜等。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2019年2月6日,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邊壩縣退出貧困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邊壩縣
  • 外文名稱:Banbar County
  • 別名:邊壩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西藏自治區昌都市
  • 下轄地區:2鎮、9鄉
  • 政府駐地:草卡鎮東馬通
  • 電話區號:0895
  • 郵政區碼:855500
  • 地理位置:昌都市西部
  • 面積:8881平方千米
  • 人口:30818人(2000年)
  • 方言藏語
  • 氣候條件高原氣候
  • 著名景點念青唐古拉山、怒江
  • 機場昌都機場
  • 火車站:昌都站
  • 車牌代碼:藏B
  • 代碼:542133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自然環境,區域位置,地質地貌,氣候特徵,人文環境,名勝古蹟,人口分布,經濟狀況,社會事業,交通,教育,

歷史沿革

邊壩,藏語意為“吉祥光輝、祥焰”。
公元1265年,元朝第一任國師八思巴為進一步加強對西藏地方的管理,從大都(今北京)返回邏娑(今拉薩),途經夏河灣(今夏林村)時,把一火把插在村旁土裡,並讓在此修建一座佛堂。佛堂建成後,隨取火炬之意,得名邊壩。
百年前,達隆宗因常遭土匪襲擾,將宗政府由普玉丁遷至夏河灣,臨時政府設在邊壩寺,改達隆宗為邊壩宗(清時寫作賓巴)。
1951年,成立宗解放委員會,屬昌都地區解放委員會駐三十九族第一辦事處。
1960年1月,邊壩宗與沙丁宗合併改稱邊壩縣,縣政府駐夏林村。
1968年2月,縣址從夏林村遷至怒江支流的麥曲河下游東馬同。
2014年11月,昌都撤地設市,邊壩縣屬昌都市管轄。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邊壩縣轄2個鎮、9個鄉:草卡鎮邊壩鎮、馬武鄉、熱玉鄉、尼木鄉、沙丁鄉、金嶺鄉加貢鄉馬秀鄉、都瓦鄉、拉孜鄉。共有82個行政村,284個自然村。縣人民政府駐草卡鎮東馬通。
邊壩縣行政區劃(2013年)
轄屬區域
居委會、 村委會
草卡鎮
轄格吉村、旺卡村、內務村、索村、來義村、東托村、拉托村、藏巴村、攏村、雄宗村、若堆村、助歸村、昌沙村、江村、麥加村、達更村、拉貢村、丹達村、布雄村、斯東村、燃東村
邊壩鎮
轄顯俄村、普玉一村、普玉二村、普玉三村、洛亞村、夏林村、登卡村、德根村、若池村、布扎村、多許村、色加村、扎雄村、熱塔村、孔青村、金珠村、宗古村、擁村
馬武鄉
轄粗卡娘村、白玉村、西龍村、崩通村、雄同村、查日村、拉吉村。
熱玉鄉
轄熱玉村、機公村、東麥村、呷公村
尼木鄉
轄許巴村、江果堆村、葉嘎村、尼木村
沙丁鄉
轄沙丁村、東地村、日普村、熱吉村、格尼村、松許村、支內村、通比村
金嶺鄉
轄卡許村、玉貢股村、卓格村、郎傑貢村、玉巴村、結玉村、通東村
加貢鄉
轄加貢村、葉布村、果慶村、加布村
馬秀鄉
轄布穀村、馬秀村、曲桑村、許巴村、堆村、孟達村、果玉村、中瓊村、玉戶村
拉孜鄉
轄拉孜村、繞村、雄日村、珠村、若村、達孜村、崗水村、門貢村、根巴村、批果村、古查村、申卡村。
都瓦鄉
轄都村、卡達村、古空村、珠村、達多村、加容村、藏根村、翁達村、郭龍村、娃村、瓦地村。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邊壩縣政府
邊壩縣地處西藏東北部,昌都市西部、念青唐古拉山南麓(東經95度,北緯31度)。

地質地貌

邊壩縣地處藏東南三江流域峽谷地帶,歐亞大陸板塊的劇烈運動,使得邊壩縣水源大多劈山而出並形成了高山深谷的地貌,地勢南高北低。境內山巒重疊,溝整縱橫, 海拔3500一5000米以上。
邊壩縣

氣候特徵

邊壩縣氣候屬高原溫帶半濕潤氣候類型。有氣溫低,光照充足,日溫差大等特點。年極端最低氣溫-40,年平均氣溫為-1℃。冬春多風,夏秋多雷雨冰雹,年無霜期在100天以下。年降水量為600毫米。

人文環境

名勝古蹟

三色湖
“三色湖“分別為黑湖、白湖、黃湖,在陽光下顏色各異,故稱“三色湖”。三色湖成不規則“品”字行排列,湖與湖之間由低山平台隔開,均系山谷低洼地帶多年冰雪積水而成。三湖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蓄水量280萬平方米,其中,黑湖最大,面積約10萬平方米,畜水量200萬平方米。

人口分布

2000年,邊壩縣總人口3081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邊壩鎮4375人,草卡鎮5648人,金嶺鄉3455人, 加貢鄉793人,熱玉鄉1749人,都瓦鄉2510人,拉孜鄉3283人,馬武鄉2071人,馬秀鄉2046人,沙丁鄉2898人,尼木鄉1990人。

經濟狀況

邊壩縣以農業為主,兼有牧業、林業。主要農作物有青稞、冬小麥、春小麥、豆類、油菜等。主要飼養氂牛、犏牛、黃牛、馬、綿羊、山羊等。工業以鄉村民族手工業為基礎。縣建有機械榨油廠、石灰廠及採礦、電站等。東馬同有連線川藏公路的一般公路。相繼修通了東馬同至馬秀、丹達、吳仁、松多、沙丁的公路。全縣通車裡程300多公里。

社會事業

交通

截至2013年,邊壩縣境內有區道2條,共350公里;鄉道4條,共142公里。邊壩縣有原來唯一的一條通道昌邊公路與外界聯繫,並修通了邊沙公路、草金公路。
邊熱公路2002年秋末開工,總投資5514萬元,全長91公里。邊熱公路是邊壩縣城到熱玉鄉、都瓦鄉的主要公路。前後歷時3年,是邊壩縣以工代賑重點工程。公路穿越海拔4800米的攏拉山,連通了縣城和世代不通公路的熱玉鄉、都瓦鄉。

教育

邊壩縣第五中學創建於1800年,是全國最早的公立中學之一。邊壩縣第五中學從1800年以來就素以名師雲集,校風樸實,人才輩出而著稱。邊壩縣第五中學集中著150個最優秀的教師,是全省一級達標校。邊壩縣第五中學2014年有1151人考上本科院校,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