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喀左縣

遼寧省喀左縣

喀左地處遼西低山丘陵區,海拔一般在300-400米之間,山地、丘陵、平地、河川相間交錯,構成“七山一水二分田”地貌。西北有努魯兒虎山脈,自西向北延伸,東南有松嶺山脈,由南伸向東北。全縣形成西北和東南高、中間低的槽形地形。喀左縣主要山峰有:東部的樓子山,海拔1091.1米;西部的金花山,海拔917米;南部有白狼山(今大陽山),海拔881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喀左縣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遼寧省朝陽市
  • 面積:335.19萬畝
  • 方言:東北話
  • 氣候條件:大陸性季風氣候
氣候特點,水文狀況,自然資源,

氣候特點

喀左地處溫帶半乾旱西遼河州向暖溫帶半濕潤冀北山地過渡地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主要氣候特點:春季少雨多旱風,夏季炎熱雨集中,秋季晴朗日照足,冬季寒冷降雪稀。年平均氣溫為8.7攝氏度,境內南北氣溫相差1.5攝氏度,年均降水量為491.5毫米左右,整個植物生長期(4-9份)的降水量為451.6毫米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92%。平均日照時數為2807.8小時,平均無霜期144天。

水文狀況

喀左境內有大小河流百餘條,主幹河為大凌河,從建昌縣流入,自南向北注入朝陽縣,蜿蜒境內78.55公里,主要支流有榆河、蒿桑河、滲津河、牤牛河、芍藥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喀左縣土地總面積335.19萬畝,其中耕地面積69.37萬畝,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20.7%,在耕地面積中,平地24.68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35.6%,坡地面積41.52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59.9%,山地3.17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4.5%。全縣林業用地121.56萬畝,占全縣面積的36.3%,有林地面積95.3萬畝,占林業用地78.4%。草地面積14.01萬畝,占總面積的4.2%。
水資源:喀左水資源總量為2.29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5億立方米,占總量的66%,地下水綜合補給量1.77億立方米,可開採0.68萬立方米,占總量的34%。大小河流總長650公里。有中小型水庫7座,其中中型水庫一座。
礦產資源:喀左縣內是一個多種礦埋藏區域,礦產資源頗為豐富,既有固體可燃礦產,又有種類繁多的金屬、非金屬及礦泉水等礦產。全縣礦種較齊全,儲量也較豐富,具有開採價值的礦產21種,其中已探明儲量的有13種。主要礦產資源有金、銅、鐵、鉬、錳、鉛、錫、煤、油母頁岩、磷、硫、螢石、矽石、石灰石、大理石、石棉、膨潤土、珍珠岩等。
其中,鉬礦,位於中三家鎮肖家營子帚狀溝構造收斂部位,儲量580萬噸。金礦,位於中三家鎮的豆腐房、岳台子、任台子、轆轤井一帶,礦區域有60多條含金礦脈,年產黃金5000兩左右。磁鐵礦,位於中三家岳台子、轆轤井一帶,礦存總儲量100萬噸以上。
錳鐵礦,分布平房子鎮北洞、山嘴子鎮大陽山、六官營子鎮雙廟,總儲量800多萬噸 。全縣優質石灰石儲量在10億噸以上。膨潤土總儲量2000萬噸,紫砂土儲量1億噸以上,耐火粘土儲量在2億噸以上,高嶺土儲量達500萬噸,珍珠岩儲量在300萬噸以上。油頁岩,產地平房子鎮九佛堂,礦產石量2636萬噸,油儲量128.8萬噸。
煤礦資源,主要分布在白塔子和南哨鎮南窖兩處礦區,在20世紀80年代探明儲量達385.7萬噸。礦泉水,全縣礦產資源分布多處,以草場鄉滿井、坤都營子鄉波太溝,平房子鄉王子山等為最佳,水質檢驗符合國家天然礦泉水GB8537-87標準,為優質礦泉水。
動植物資源
喀左縣動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初步查明,各類植物1000種以上,野生動物1000多種(含昆蟲),全縣現有主要野生動物,包括獸類資源有狼、狐狸、黃鼬、豹貓、山兔、黃羊、狍子等十幾種;鳥類資源有老鷹、雀鷹、貓頭鷹、啄木鳥、大雁、鵪鶉、石雞、環頸雉、杜鵑、家燕、鳳頭百靈、雲雀、喜鵲、麻雀等近40種;魚類資源有白鰱、花鰱、青魚、草魚、鯽魚、馬口魚、團魚、甲魚、鯉魚、黃鱔魚、佛蝦虎魚、董氏條鰍等30多種魚類。在水域中常見的浮遊動物有三肢輪蟲、裂足輪蟲、異尾輪蟲、急游蟲等13個種屬。動物性藥材資源有螻蛄、蟋蟀、土鱉、虻蟲、蜂房、桑螺蛸、蠍子、蝸牛、蚯蚓、蟾酥、蛇蛻、刺蝟等。
喀左天然植物屬於華北植物區系。由於氣候、地勢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全縣植物種類複雜,資源比較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共有野生維管類植物資源近百科,1000種。具有經濟意義的野生植物有66科500多種。森林植物資源主要有松、柏、楊、柳、桑榆、椴、槐、桷斗、櫟、椿、楓等多種樹種。經濟樹種有蘋果、花紅、海棠果、梨、山楂、李子、杏、桃、榛子、核桃、棗、葡萄、柴刺槐、簸箕柳、荊條等多種樹種。還有觀賞樹種、中草藥植物、食用菌類植物及水域中浮游植物資源。
地名由來 喀喇沁左翼之名始於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據《蒙古遊牧記》記載:“蘇布地從叔父色楞,初為所部塔布囊,天聰九年(1635年)詔編佐領以色楞掌管左翼,授扎薩克,順治五年(1648年)敘功封鎮國公,世襲罔替。”“喀喇沁”,原為部落名稱,蒙古語是“保衛”或“看守”之意。
歷史沿革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歷史悠久,民族文化源遠流長。
縣境商代為孤竹國地。
周時屬燕國,隸右北平郡和遼西郡。
戰國初為東胡地。
秦沿燕置。
西漢初為匈奴左地,武帝後為塞地,境內有白狼等縣,為境內設縣之始。
東漢屬幽州,為烏桓地。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烏桓,八月,登白狼山(今白塔子鄉大陽山),斬烏桓首領蹋頓。
魏、晉時屬鮮卑地。
十六國時屬於前燕、前秦、後燕和北燕地。
南北朝時為北魏、北齊地。北魏時屬營州地。
隋初為建德郡龍城縣地,後為遼西柳城縣地。
唐屬營州柳城縣地,後與庫莫奚、契丹雜居。
遼屬中京道大定府地。統和四年(982年)置阜俗縣。統和十六年(998年)置利州。南境為潭州龍山縣,北境為富庶縣。
金屬北京路利州。
元屬大寧路利州龍山縣。 金屬北京路。
明屬大寧都指揮使司的營州中衛地,後改屬諾音衛地。
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置喀喇沁左翼旗(治所初在官大海,後遷至南公營子)。
清朝乾隆三年(1738),在旗境內置塔子溝廳。
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塔子溝廳為建昌縣,開始實行蒙漢分治:漢族歸縣管轄,蒙古族歸旗管轄。一抉兒土地上有兩套行政建制,旗縣並立。
民國三年(1914年)將建昌縣又改為凌源縣。
民國二十年(1931年)分設凌南縣。
1937年凌源、凌南二縣合併為建昌縣。
1940年撤銷縣。將喀喇沁左翼旗改為喀喇沁左旗,統歸喀喇沁左旗管轄。
1946年8月,成立喀喇沁左旗人民政府,從此結束了蒙漢分治的歷史。
1949年,旗政府由南公營子遷至大城子。
1953年設建制鎮。
1957年10月,國務院58次會議通過撤消喀喇沁左旗建制。
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