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犯罪性

遺傳犯罪性

遺傳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犯罪人的心理活動,為其犯罪心理的形成、犯罪行為的發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基礎,研究遺傳對犯罪的影響會對相關犯罪的防治產生積極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遺傳犯罪性
  • 外文名:Hereditary crime
  • 奠基人:龍勃羅梭( CesareLombroso)
簡介,研究的源起和意義,“衝動基因”,

簡介

為什麼有些人犯罪而其他人不犯罪,這事還真不好解釋. 同樣,為什麼有些人的歸宿是監禁和監獄,而其他人不是,這個問題也沒有什麼現成答案.現實中的數字統計顯示,美國刑事司法系統過分加大了對窮人和黑人的懲罰. 但與此同時,最終坐牢的人群具有某些共同特徵.現在科學家們已追蹤到一些與特定基因相關的犯罪特徵.“衝動基因”是引發犯罪的高風險因素,但它仍需要許多其他誘因共同作用才足以導致犯罪行為的發生。性染色體為XYY型染色體異常的男性自控能力差,容易實施攻擊性行為,構成暴力犯罪。

研究的源起和意義

遺傳是生物體最本質的屬性之一,是指生物的上一代將自己的一整套遺傳因子傳遞給下一代的行為或功能,它具有極其穩定的特性,遺傳信息是以“密碼”的形式儲存在構成基因的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分子中的。
基因作為攜帶有遺傳信息的特定DNA序列,是決定一個生物物種所有生命現象的最基本因子,它通過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來表達自己所攜帶的遺傳信息,從而控制生物個體的性狀表現。迄今為止的研究表明,人體約有1.9萬個基因分布在細胞核的23對(46條)染色體中,每一個個體的所有性狀歸根結底都是由基因決定的。
義大利犯罪學家、精神病學家龍勃羅梭( CesareLombroso,1836-1909)最早從遺傳方面尋找犯罪原因,對罪犯屍體進行病理解剖研究,企圖從犯罪人身上找到一些異常特徵來說明遺傳因素對犯罪的影響,並提出了天生犯罪人論。但龍勃羅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論一經傳播,馬上遭到來自各方面的抨擊,他只好在後期的著作中修正了自己的觀點,形成了綜合的犯罪原因論。
龍勃羅梭之後的犯罪譜系學研究進一步發現,早發犯罪者和慣犯累犯多具有較高的遺傳因素。英國現代心理學家漢斯J·艾森克( Hans JEysenck,1916-1997)認為,“由犯罪父母遺傳的一些因素增加了子女犯罪的可能性這種觀點尤其適用於習慣性犯罪。在遺傳因素麵前,不利的環境因素充當著產生反社會行為的催化劑。”
當前,我們之所以要研究遺傳因素對犯罪的影響,是因為每一個人不但有其社會屬性,也是一個自然有機生物體,忽視、否認該因素顯然不是一個科學的態度。遺傳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犯罪人的心理活動,為其犯罪心理的形成、犯罪行為的發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基礎。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我國居高不下的犯罪案發數量面前,這一研究的不斷推進和深入必將會對相關犯罪的預防及懲治產生積極的作用。

“衝動基因”

近幾十年來,一些科學家採用基因分析法對多種犯罪行為進行了解釋。但直到今天,在對人的侵犯性和暴力性所進行的遺傳學研究中,學者們之間的爭議仍然較大。下面就談一下人們比較關注的“衝動基因”。
“衝動基因”是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喬納森·伊萬斯博士在研究基因與人類自殺行為之間關係的時候偶然發現的。伊萬斯在對400名研究對象進行了心理測試和遺傳基因掃描後發現,只有那些行為衝動的人才有這種與眾不同的基因,並且,這種基因13%的人身上都有,這些人總是表現出根本不考慮後果的衝動。他給這種基因取了個5-HT2C的代號,並且認為這種基因可以預測哪些人有自殺的傾向。一方面,“衝動基因”是通過抑制人的大腦中某些特定區域裡的血清素使得他們變得性格外向、行為魯莽、不能安分守己、總是製造不少麻煩、容易酗酒賭博、甚至故意傷害自己,因此很難與他們共同生活,其激情犯罪的比例也較高。另一方面,擁有這一基因的人卻又富有創造性和決策力,幾乎個個都是冒險家,這對於推進社會的發展有好處,平時與他們相處也會覺得很有趣。不過,伊萬斯博士同時認為周圍環境對人的衝動性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後天的學習和教養十分重要。
又據2010年12月23日出版的美國《自然》雜誌刊文,馬里蘭州美國國家酒精濫用與酒精中毒研究所( NIAAA)也對“衝動基因”進行了研究。③研究人員選取芬蘭一個有極端衝動特徵和攻擊行為的特殊人群作為研究對象,而且以往對這個群體也做過神經精神方面詳盡的研究。該研究證明,正常HTR2B基因的功能是合成5-羥色胺2B受體,這個受體是用來結合大腦神經遞質5一羥色胺使之發揮作用的,但這個HTR2B基因突變後就不能正常產生該受體,會直接導致腦部伏隔核中5.羥色胺的耗損,從而使得大腦中約束人的行為、預見行為後果的機能無法正常發揮。這一變異基因在被控犯有暴力及縱火罪的芬蘭男性中出現的機率是正常人群的三倍之高。在芬蘭因暴力犯罪而服刑的228名牢獄人員中,有17人是此變異基因的攜帶者。而在295名遵紀守法的公民中,這一數字僅為7人。HTR2B基因的這種變異目前看來只有芬蘭人攜帶,但類似的基因變異對行為產生不良後果可能在其他國家的人身上也有。
NIAAA從事此項研究的負責人David Goldman進一步認為:將來會發現HTR2B基因可能有各種不同的、導致其功能失常的變異形式,這會影響很多行為。對於那17名攜帶變異基因的暴力犯而言,衝動確實是其實施犯罪行為的重要因素,這些罪犯犯下了謀殺、殺人未遂、縱火、毆打或襲擊他人等罪行。往往一個小小的冒犯就會招致他們與此不相適應的報復,並且絲毫未經預謀,同時亦無跡象表明這是出於謀財的目的或是有連續作案的企圖。另外,這些罪犯中的絕大多數犯罪時都喝得爛醉如泥,這表明攜帶變異基因的人接觸到酒精後更容易爆發,也就是說,儘管“衝動基因”是引發暴力罪犯的高風險因素,但它仍需要許多其他誘因共同作用才足以導致暴力行為的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