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課走班

選課走班

選課走班是高中新課程的一大特點。為適應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在保證每個學生達到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各學科分類別、分層次設計了多樣的、可供不同發展潛能學生選擇的課程內容,以滿足學生對課程的不同需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選課走班
  • 實質:高中新課程的一大特點
  • 目的:適應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
  • 意義: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
概念簡述,設定意義,課程模式,基本模式,任選制,選科制,定向選修制,全選修制,現行模式設計,模組化,多樣化,層次化,彈性化,學分制,

概念簡述

選課的設定與實驗是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它的設定有助於拓展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培養學生的個性,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促進學校特色的形成與辦學模式的多樣化。我國正在實驗的高中選修課具有模組化、多樣化、層次化、彈性化、學分制等特點。選修課的實施要正確處理教材、教師與教學問題。選修課的評價包括課程方案、材料、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評價。當前,要特別加強選修課管理制度的建設與創新。

設定意義

拓展學生的知識與技能
必修課程關注學生基本的科學文化素質,追求知識與技能的基礎性、全面性、系統性、完整性,為學生的一般發展奠定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基礎。但是,隨著知識的發展,知識在不斷走向分化、深化、細化的同時也不斷地交叉、滲透、融合。知識的不斷分化與整合使傳統的學校課程很難反映人類知識的當代成就,滯後於知識的發展。必修課的數量與內容總是有限的,它在知識的深度與廣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選修課則可以彌補必修課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對必修課的內容進行拓展或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發展學生的技能、特長。它擴展了學校課程的種類與範圍,使學校課程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強化了學校課程與知識世界的動態聯繫。
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培養學生的個性
由於遺傳、環境、教育與個體主觀努力程度不同,學生個體之間總是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他們在知識經驗、能力基礎、家庭背景、興趣愛好、性格特徵等方面均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Gardner)經過多年的研究認為,人類智力多種多樣,個體智力是一種多種能力的結合。在他看來,至少存在著九種智力元素:邏輯/數學、語言、音樂、空間、運動、交際、內省、自然、生存,不同個體智力元素的組合方式導致了個體智力類型的差異。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間的身心差異諸如興趣愛好、性向特長越來越明顯。在國中階段開始分化,到高中更加明顯。我國教育固然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但這並不意味著對所有的學生都統一要求,更不意味著要求每一個學生在每門課程上都平均發展或門門優秀。學校教育應該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賦予每個學生選擇性發展的權利,引導和促進學生個性的生動發展。可以說,沒有“選擇”的教育,不講“個性”的教育,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訓練”,而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們必須改變過去必修課一統天下的僵化格局,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前提下,開設豐富多樣富於彈性的選修課,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其潛在能力和個性特長的充分發展。
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在必修課一統天下的課程體制中,教師被排除在課程編制活動之外,他們僅僅是既有課程的實施者,忠實地、不折不扣地執行教科書的意圖,嚴格按照統一的教科書、教參甚至教法進行教學。而選修課的開設,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戰,同時也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工作品質和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機遇。它改變了教師的傳統角色和固定不變的職能分工,要求教師更新課程意識、教學觀念,掌握課程開發所必備的知識、技術和能力,吸收當代知識研究的新成果。正是在參與課程開發,進行課程設計、實施與評價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專業自主性和創造潛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獲得專業的自主成長和持續發展。
促進學校特色的形成與辦學模式的多樣化
由於必修課數量、內容、範圍有限,在必修課一統天下的格局之下,不可能實現辦學模式的多樣化,只有選修課才可能既在科目設定上有一很大的靈活性,又在科目的組合與內容拓展上有很大的自由度。選修課尤其是學校根據所在社區和學校的條件、資源、師資狀況開設的選修課,有助於高中課程模式的多樣化,而課程模式的多樣化最終又形成各自的辦學特色。因此,開設多種多樣的選修課,是形成學校特色和辦學模式多樣化的重要途徑。
總之,選修課不是必修課的陪襯,更不是必修課的附庸,它是一個獨立的課程領域,有自己獨特的目標、任務、優勢和作用,是現代學校課程制度的重要支柱,不可或缺。我們必須徹底打破中學課程結構封閉、僵化、萎縮的狀態,重構高中課程結構,使必修課與選修課優勢互補、動態平衡,充分釋放各種課程的潛在功能,發揮每一個學生的聰明才智,為現代社會輸送各級各類高素質人才。

課程模式

高中選修課的類型與比例 從課程內容上,選修課可分為學術性選修課和職業性(或技術性)選修課。前者側重於基礎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識,包括高深型、拓寬型、趣味型學術性選修課。這類選修課有助於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擴大學生的視野,發揮特長,培養個性,對學生的學術走向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後者包括農業類、工業類和商業類選修課,目的在於使中學生了解一些工業、農業、商業發展的歷史與現狀,掌握一些知識與技能,為今後的就業作一定的準備。從開設方式上,選修課可分為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限定選修課即按照學生髮展的不同方向,將有關選修課分組設定,組成定向選修學科群,讓學生進行選修(實際上是選組)。它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的能力側向。任意選修課即不進行固定分組,開設數量足夠的、既適於升學又兼顧就業的選修學科,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由選擇,它能避免過早專業分化所導致的發展的狹隘性。
怎樣確定選修課與必修課之間的比例呢?儘管必修課與選修課之間雖不是主次關係或主從關係,但它們各自所占的比重卻有所不同。選修課太少,導致教育僵化、封閉,難以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發展學生的興趣特長。當然,選修課太多,又會影響學生基本文化科學素質的培養。在20世紀60—70年代,美國選修課膨脹,中學的選修課程曾多達一二百種,一些州的選修課比例甚至超過50%,課程變成“自助餐”,學生“誤把糕點當正餐”,導致教育質量嚴重下降。鑒於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與教訓,我們認為.隨著年級的提高,高一、高二、高三應逐年遞增選修課比例,三年內選修課與必修課的比例定為3:7較為合理。至於選修課內部的關係,由於限定選修課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定向,因此,限定選修課應成為高中選修課的主體部分,可占70%左右。而任意選修課對於學生興趣、特長與個性的發展十分必要,可控制在30%以內,這樣,才能既避免選修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又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度,讓學生有個性地發展。

基本模式

縱觀世界高中選修課設定的狀況,其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種。

任選制

(選課制)
選修課均以任選課的形式出現,學生選什麼課以及選多選少,均依學生志願確定。選修課所占比重在各國各地各校不盡相同,一般地講,大體占30%—50%。

選科制

(分科制)
選修課分科或分組設定,學生只有選科(或選組)的權利,而無選擇某一具體科目的自由。即不是選修一門一門的具體課程,而是從總體上選修一大類課程。有的分文、理兩科,有的分文、理、職業(或稱實科)三科,名稱不盡相同。

定向選修制

它將“選科”與“選課”結合起來,分科後的每一科既有必修課,又有選修課。限定選修保證了選修的方向性,任意選修又確保了選修的靈活性,較為理想。

全選修制

所有課程均具有選修的性質。如美國高中一般只規定必修的學科,如英語、數學、社會、科學等,而在每一門必修的學科中都開設有多種不同水平、不同名目的課程。比如英語這一學科,有基本水平、一般水平和高級水平等幾種不同水平的英語課,同時還有多種文學和寫作課,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和志趣進行選擇。這樣,必修課也具有選修的性質。
上述課程模式各有利弊,它們適合一定的情況和條件。選課模式較靈活,能適應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各種學生的情況和要求,但對於一些新課程,需要培訓教師;如果缺乏指導,學生的選課容易導致盲目性和隨意性。條件較好的學校可以實行,條件較差,則困難較多。選科模式大體上適應了學生明顯分化的客觀情況,在教學組織上簡便易行,“一個班、一個教室、一張課表”,便於管理。但它從產生以來,就遭到人們的批評與指責,如它只把學生分為文、理科或幾科,有些機械和簡單化,容易造成學生在學習上的“偏科”現象,反而抑制了學生的發展。定向選修模式既保持了分科的特點,又克服了單純分科的缺點,能在一定程度上適應同一科目下學生不同的發展要求。教學組織與教學管理上也易於操作。全選修模式可以完全適應學生的個人情況、興趣愛好和發展需要,使他們的特長得到較為充分的發展,同時,學生自選課程可大大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該模式可能忽視學生髮展需要的一些基礎知識,使學生的知識面過窄,因此較適合高年級學生。

現行模式設計

面對多種選修課模式,我們應做何抉擇?本次高中課程改革在充分吸收國外選修課模式的優點與總結我國選修課經驗的基礎上,對選修課(也包括必修課)的內容與結構進行了全新的設計,歸納起來,有以下五個特點。

模組化

所謂模組是指為實現一定教育目標,圍繞某一主題,通過整合學習領域的相關內容和學生經驗而設計的相對完整、穩定的學習單元。與以往選修科目相比,作為構成科目的基本單元,模組具有下述優點:相對獨立,有一定的體系,能為學生提供完整的知識;開放靈活,相對穩定的模組可根據知識發展與社會需要適當更新和調整,在有限模組內增加或減少相關內容,既有利於解決學校科目設定相對穩定與現代科學迅猛發展的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像美國那樣選修科目過多、內容過濫的弊端,避免科目膨脹,有利於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內容整合,模組是按知識領域進行劃分的,有機整合相關領域與學科的內容,有助於加強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實現知識的內在融合。因此,模組課程能較好地吸收多種選修課模式的優點,就目前而言不失為一種理想的選擇。

多樣化

首先,從課程結構看,選修模組之間的關係多種多樣:既有遞進關係(如英語選修系列I有六個模組,依順序開設),又有並列關係(如英語選修系列n的模組相對獨立,可自由選擇),還有交叉關係。其次,從課程功能看,模組功能多種多樣,不像以往那樣籠統,要么服務於升學,要么服務於就業,而是更加具體,已深入到學科甚至專題上,學生可在自己感興趣的學科與方向上進行發展。再次,從課程類型看,模組類型增多了,既有學科內選修模組,也有學科外選修模組,學科內選修範圍大大拓展,除增加藝術、技術課程外,每門課程的選修新增了很多與當代科技、社會、職業發展相關的知識與內容,學校設定的選修模組更加靈活多樣,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得到拓展,從而有助於學生形成個性化的課程修習計畫。

層次化

為了適應不同層次學生和同一學生不同層次的需要,本次高中課程改革的選修課可分為兩個層次:國家規定的選修模組與學校自主設定的選修模組。前者主要著眼於保障學生的基本學力,大多具有較強的基礎性、學術性和均衡性,以利於提高學生基本的科學文化道德素養,服務學生的終身發展。後者與個性發展、職業技術聯繫密切,更多地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學生的專長特長,有利於各校充分利用本地該校教育資源,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程,走有特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彈性化

其一,必修課與選修課的定位有一定的彈性,並非徑渭分明。如藝術課程的必修模組實際上是在4個系列中的16個選修模組中選擇6個模組加以確定的。其二,學生選課的彈性。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和志向進行選擇,對於必修課程中的選修模組,只規定基本的學分要求,而對“學有餘力”和“興趣志向”的學生倡導多多益善。就一些科目而言,學生可選可不選,可多選也可少選,“下不保底,上不封頂”。其三,選修課與必修課的比例也有一定的彈性。儘管高中課程計畫規定學生三年里,國家規定的選修模組達到22個學分,在學校自主設定的選修課程中達到6個模組(選修模組學分總計占總學分的19%),但這只是最低要求,而對上線不做規定,這樣,學生實際的選修模組可能不止28個學分,體現了選修課程與必修課比例的彈性。

學分制

為了保證選修課的實施,本次高中選修課(包括必修課)採取學分制的做法,即學生必須在選修系列I(即科目選修)中達到22個學分,選修系列11(學校自主設定選修)中至少獲得6個學分,加上必修課116個學分,總學分達到144方可畢業;否則,不能畢業。這樣的規定表面上看有一定的強制性,但它為選修課的實施提供了切實的制度保證,避免選修課流於形式,實施乏力的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