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江南:河姆渡遺址

遠古江南:河姆渡遺址

《遠古江南:河姆渡遺址》主要內容:百年考古大發現系列叢書在“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基礎之上,又挑選了數十項,原則是每個項目為一《遠古江南:河姆渡遺址》。這些項目除了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和意義、在國內外產生過重大社會影響、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之外,項目的選擇上也兼顧到考古文物學術內容的不同時代、不同類型、不同地區。作為考古文物的普及讀物,這些項目還必須有一定的可讀性、社會的認知性。《遠古江南:河姆渡遺址》為該系列叢書之一。

基本介紹

  • 書名:遠古江南:河姆渡遺址
  •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 頁數:195頁
  • 開本:16
  • 品牌:天津古籍出版社
  • 作者:孫國平
  • 出版日期:2008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6961216, 78069612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遠古江南:河姆渡遺址》以簡潔和系統兼顧的形式介紹了河姆渡。筆者試圖把書中的每一欄內容置於相關的歷史背景下作點、線、面結合式的闡述,在重點介紹河姆渡遺址方方面面的目標下,既爭取讓各方面的內容說明有一定的歷史縱深感,也適當照顧其寬闊性。

作者簡介

孫國平,1965年生於浙江慈谿,198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專業,隨即進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一直從事浙江地區史前文化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幾乎無間斷地參與或主持了荷葉地、塔山、岱石山、鯗架山、普安橋、龍潭崗、好川、三合潭等遺址的數十次野外考古發掘。1995年獲得國家文物局頒發的考古領隊資格。1999年,任副研究員。長期著力於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研究,先後撰寫《餘姚市鯗架山遺址發掘報告》、《浙南飛雲江流域青銅時代文化遺存》、《好川墓地》(合作編寫)等考古報告,並在專業刊物上發表了《良渚文化陶缸觀察與分析》、《寧紹地區史前文化遺址地理環境特徵及相關問題探索》等論文。

圖書目錄

引子
第一章 東南一隅
第二章 不期而遇 一鳴驚人
第三章 元字地書 鴻篇巨製
第四章 美好家園 得天獨厚
第五章 田園牧歌 詩畫江南
第六章 心靈手巧 善假於物
第七章 寄情於物 創萬世之先
第八章 一石激起千重浪
尾聲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多年在考古的田野上不斷耕耘,我似乎騰不出雙手來,為考古再做點別的什麼。儘管現代考古學正在成為專業性越來越強的一門交叉性學科,但我越來越意識到,考古不僅僅是專家的學問和權利,也是全人類進步到一定時期而甦醒的一種本能需要,何況,考古的對象和學術資源還是祖先留給子孫的共有遺產,是超越物質屬性的精神財富。因此,考古成果除了給學問家研究以外,也要以合適的形式交代給大眾,即使他們中很多人對此暫時不感興趣。
一年前,以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的天津古籍出版社,落實經費,組織人力編纂“中國百年考古大發現”叢書,旨在拉近考古與大眾的關係,以優秀的傳統文化薰陶人們。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曹錦炎所長的促成下,我斗膽接受了其中一項普及性地介紹“河姆渡遺址”的任務,這方面原本著力甚少,但無疑也屬分內之事。不過,說真的,著書立說,於我曾經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因此,半年多以來,我自知才疏學淺,始終不敢怠慢,在忒忑不安的心情中集腋成裘。
河姆渡遺址既是浙江考古界的驕傲,也是全國新石器時代文化考古百花園中的奇葩。其名、其實早已蜚聲中外,各種介紹和研究它的書刊、文章已不可勝數。如今,欲以簡潔和系統兼顧的形式再次介紹“河姆渡”,雖有重複之嫌,但筆者試圖把書中的每一欄內容置於相關的歷史背景下作點、線、面結合式的闡述,在重點介紹河姆渡遺址方方面面的目標下,既爭取讓各方面的內容說明有一定的歷史縱深感,也適當照顧其寬闊性。對於河姆渡遺址的文化遺存,我雖然談不上嫻熟於內心,卻對其懷著與眾不同的感情,作為一名後生晚輩,這些年中,對於同類遺址、遺物的親近和接觸已成了個人生命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這份情感正是支撐著我完成這項任務的原動力。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那些深藏庫房的出自河姆渡遺址的珍貴文物,憑我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無法在短期內拍攝它們的照片,此事讓我頗感為難,著急之下只能利用已在各種書刊上發表的有關照片。所以,書中圖片除自己拍攝和註明的以外,主要還引自以河姆渡遺址考古發掘材料為基礎編寫的《中國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精萃》和《餘姚文物圖錄》這三本圖集。在此對這些書的編者和攝影師表示由衷的感謝,沒有他們的辛勤勞動,我難以完成這本科普小書的撰寫任務。
還有,本書涉及的客觀材料主要是以《河姆渡——新石器時代發掘報告》的初稿和《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為基礎的,若有出入,應以出版後的正式報告的相關內容為準。受體例所限,書中的有些引文,未能註明詳細出處,也是我深感不安的,敬請有關作者諒解。
另外應該感謝的是,我所資料室的陳列、張建華兩位同事,在炎炎夏日裡的休整期問還打開書庫為我尋找資料提供熱心幫助;黎毓馨在我的寫作過程中經常給予關心和鼓勁;鄭嘉勵仔細看了大部分稿子,並提出一些修改意見,為本書增色。
由於時間緊,只能粗淺地參閱有關的大量資料,對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了一些生硬的消化和有限的吸收。其中,盡力加入了個人對有些問題的思考和理解,但也僅僅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視野所及的有限範圍作了匆匆的隙望,紕誤和不足在所難免。
令人神往的江南因為有了遠古的“河姆渡”而顯得更加真實和豐滿。而本書的寫作,只要能引起大家認識遠古江南的點滴興趣,使渴望了解未知的本能獲得些微的釋放,也就滿意了。此外,若還能引起一些人對社會、對自然的進一步思考和鑑賞,並激發人們對生命更加的熱愛,那意義必然是超出此書的本身了。
孫國平
癸未初秋記於杭州

序言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考古學傳入中國。近年來中國考古學從無到有,從只有幾個人、十多人,到現在已經擁有數以萬計的文物考古專業隊伍;從1928年以前,中國考古附屬於地質學、生物學的科研機構,到現在已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省、市(直轄市)、自治區獨立的文物考古科研機構,在全國十幾所國家重點大學設定了考古專業;目前我國的各種文物考古專業性刊物和出版機構,已多達數十家;上個世紀初,我國沒有中國科學家獨立主持的田野考古項目,20世紀前半葉全國每年的考古項目也是寥寥無幾,當前的考古工作規模絕非昔日可比,為了在大規模生產建設中,搞好文物保護,近年來僅每年配合基本建設的考古發掘項目就逾千項;至於為科學研究或文物考古教學工作而開展的田野考古發掘項目,也是為數可觀。百年來,尤其是近半個世紀以來,考古工作蓬勃開展,考古發現層出不窮,見於報刊、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的考古新發現報導接連不斷。
2001年初,我國考古學界為了總結20世紀考古學事業的發展,展示其輝煌的學術成就,弘揚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先進文化,增強愛國主義信念和民族自豪感,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推動21世紀中國考古學的進-步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織了全國性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評選活動。評審和通訊評審來自8個國家級考古文物機構,28個省、市(直轄市)、自治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考古文物機構,以及11個大學的考古文博院系。多數評審、通訊評審擔任過或正擔任著國家級、省級和大學考古文博院系的考物的科研機構或教學科研機構的各級領導職務,這些人絕大多數是我國考古文物學科的業務中堅。因此,這次評選出來的考古大發現項目的學術性、科學性、權威性是不容置疑的。
評選出來的100項考古大發現,涵蓋了25個省、市(直轄市)、自治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及台灣省。100項考古大發現中,舊石器時代遺址和古人類發現7項,新石器時代30項,夏商周時代23項,秦漢時代24項,隋唐至元明時代16項。
本叢書在“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基礎之上,又挑選了數十項,原則是每個項目為一本書。這些項目除了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和意義、在國內外產生過重大社會影響、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之外,項目的選擇上也兼顧到考古文物學術內容的不同時代、不同類型、不同地區。作為考古文物的普及讀物,這些項目還必須有一定的可讀性、社會的認知性。
這套叢書的作者絕大多數是第一線的中青年考古工作者,其中不少人現在已是相關項目方面的專家,有的作者至今仍然承擔、主持著這些項目的科研工作。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肩負著繁重的田野考古或考古文物科研任務,我知道不少作者是犧牲了休息時間,接受這個任務,認認真真、兢兢業業擠時間完成我們這套叢書的編寫工作的。
作為考古文物的普及讀物,強調叢書的“圖文並茂”是非常必要的。具有豐富而高標準的線圖、圖版,是考古文物書刊的特點,這是考古文物專業的學科特點決定的。考古文物內容的通俗讀物,對於線圖和圖版的要求內容又更豐富一些、形式又更生動一些、線圖又更簡潔一些、圖版也更清晰一些,這樣使讀者結合文字更容易看懂、讀懂,使我們的叢書更有吸引力,使廣大讀者對叢書產生更大樂趣。考古文物專業的學術術語比較艱深冷僻,作者儘量多使用一些較為通俗易懂的詞語,但是在這種專業通俗讀物中完全不使用專業用語也是很困難的。我希望現在奉獻給社會的這套叢書,“文茂”更進步一些、更通俗一些,大家更滿意一些。
國家的文化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弘揚古代優秀的歷史文化,振奮民族精神,這是考古工作者的時代重任,這套叢書也是考古工作者奉獻給國家和人民的科研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