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雲

達雲

達雲(1551年-1607年或1608年),字騰霄,號東樓。涼州衛人(今甘肅省武威市)。明朝後期名將。

達雲勇猛強悍,謀略過人。萬曆年間,嗣封世職指揮僉事。擢守備、進肅州游擊將軍、西寧參將,後又因功升都督同知。因南川大捷功,升任副總兵官,掛平羌將軍印鎮守延綏、甘肅,屢破海西蒙古,並率軍收復松山。累加至太子少保、左都督。後病逝於防秋軍中,獲贈太子太保

達雲在西北數十年,每遇戰事悉心籌劃,在戰鬥中身先士卒,惜兵愛民,軍行所至,紀律嚴明,衝鋒陷陣,未嘗受挫,名震西陲,為一時邊將之冠。

基本介紹

  • 本名:達雲
  • 字號:字騰霄
    號東樓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哈密畏兀城人
  • 出生地涼州衛
  • 出生時間:1551年 
  • 去世時間:1607年或1608年 
  • 主要作品:《達氏家譜自序》
  • 主要成就湟中三捷,收復松山
  • 官職:甘肅總兵官、太子太傅、左都督
  • 追贈:太子太保
人物生平,家世經歷,湟中三捷,松山戰役,屢挫海寇,病逝軍中,人物評價,個人作品,軼事典故,親屬成員,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家世經歷

達雲的始祖恪納亞,系哈密畏兀城人,於明洪武初年朝貢赴京,授試百戶,駐紮涼州,落籍為涼州衛人。恪納亞生一子,名達里麻答思,承襲父職。達里麻答思繼承父風,學習漢族文化,同涼州漢族人民關係日益融洽,生活習俗亦無兩樣,遂確定以首字“達”為自己及所有家族姓氏。
達雲生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為達里麻答思的六世孫。他為人勇猛強悍而有謀略。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四月,達雲襲封世職指揮僉事
萬曆三年(1575年),達雲被委派至西州防守。
萬曆十四年(1586年)正月,達雲升任嘉峪關守備。
萬曆十六年(1588年)六月,達雲接替患病的來保,升任鎮夷(肅州)游擊將軍。7
萬曆十九年(1591年)九月,達雲升任永昌參將,旋即改任寧夏參將。十二月,因與參將楊浚等擊敗入侵的炒胡兒部落,獲朝廷賞銀。之後調任碾伯(今青海樂都)參將,後或離職。
萬曆二十年(1592年)七月,被起用為甘肅游擊將軍。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改任莊浪參將。次年調任西寧參將。

湟中三捷

主詞條:湟中三捷
蒙古右翼永謝布部萬戶領主永邵卜大成台吉是順義王俺答的侄子,部下兵眾強盛,曾被明廷授為龍虎將軍。萬曆六年(1578年),跟隨俺答西迎活佛索南嘉措,於是留在青海,主持仰華寺。自萬曆八年(1580年)後,永邵卜改稱瓦剌它卜囊(意為瓦剌之婿),活動於青海、甘肅等地,連年侵擾明朝邊境。永邵卜曾經誘殺副將李魁,邊境守臣不能報仇,他於是更加輕視明軍。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九月九日,永邵卜估計明軍將士們必定會宴飲,於是帶領勁騎徑直入侵南川。他的行動被歸附明廷的番人偵得,並向達雲等人報告。達雲在險要之處設伏,命令番人繞出朵爾硤口(捏爾朵峽,今青海湟中上新莊南)左右以外,暗中扼住蒙軍後背,自己親率精兵兩千人參戰。待永邵卜等一千餘騎進入峽內,伏兵發動突襲,蒙軍首尾不能相顧,在其後的番軍趁勢夾擊,蒙軍大敗。達雲手刃蒙軍首領一人,斬首六百八十三級。那些逃到峽外的蒙軍,又被番軍殲滅。此役,明軍繳獲駱駝、馬匹、兵器不計其數,號稱“西陲戰功第一”。十一月,明神宗升達云為副總兵
此役後永邵卜不甘失敗,又糾合火落赤、真相、瓦刺它卜囊諸部,於十月十三日由湟源一帶進兵西寧南川。田樂聽取龍膺等人建議,採取誘敵深入的辦法,誘使蒙古軍進入西川康纏溝(今湟中縣康城寨一帶)。二十二日,由主將達雲指揮,對蒙古軍形成包圍之勢,明軍四面齊攻,至次日蒙古軍大潰,永邵卜、瓦刺它卜囊等部連夜徙帳於鹽池以西,火落赤渡黃河向南而去,康纏大捷宣告結束。甘山、南川、康纏3役使西海蒙古迭遭重創,其在青海的勢力從此衰落,河湟地區所謂“海寇之患”被徹底肅清。
在此戰中被斬殺的蒙古將領把都爾哈,就是先前殺死李魁的人,而他被殺的朵爾硤口就是李魁陣亡之地,二人同在九月陣亡。在這以前,副將李聯芳被蒙古殺死,總兵尤繼先活捉殺害李聯芳的仇人。邊境軍民將達雲、尤繼先報仇之事並稱,為之稱快,史稱“久積不雪之憤,庶少快其一二”。
達雲獲勝以後,估計永邵卜必定再來,於是聚集重兵,嚴陣以待。十月十三日,不甘失敗的永邵卜果然糾合火落赤、真相諸部來犯,由湟源一帶進兵西寧南川。蒙軍先包圍番人居住的刺卜爾寨,企圖以引誘明軍來援。番人不能支持,只得與蒙軍合勢進逼西寧。達雲奉甘肅巡撫田樂之命,率各部進駐西川康纏溝(今青海湟中康城寨一帶),行誘敵深入之計。二十二日,達雲指揮明軍四面齊攻,對蒙軍形成包圍之勢。他親率左右衝擊,自辰時至申時,大戰數十回合。蒙軍死傷慘重,於是以長槍鉤桿專門攻擊西寧軍。西寧軍堅不可破,蒙軍眼見獲勝無望,於是潰逃,達雲率軍追擊數十里,方才返回。永邵卜連夜徙帳於鹽池以西,火落赤渡黃河向南而去,康纏大捷宣告結束。
田樂發起的甘山之役,與達雲指揮的南川、康纏二役使青海蒙古迭遭重創,其在青海的勢力從此衰落,河湟地區的“海寇之患”被徹底肅清。
捷報傳至京師,神宗大悅,遣使祭祀郊廟,宣布大捷。自內閣首輔趙志皋以下的群臣均獲進升,達雲則於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二月被擢升為署都督同知蔭封一子世襲涼州衛指揮使。五月,其子達奇勳被蔭授為世襲涼州衛指揮使。
永邵卜等連年劫掠各部番人,番人無法抵禦,於是轉而歸附。等到永邵卜戰敗遠徙之後,達雲立即招撫番人各部,有七千餘戶的番戶得以恢復產業。之後,永邵卜接連入侵明沙、上谷,都被達雲擊退。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五月,達雲以都督同知掛將軍印,充任延綏總兵官。九月,青海蒙古部下首領清永等入侵邊境,達雲與諸將分兵抵禦,先後斬首一百七十餘級,以功被實授為都督同知。不久後,改鎮甘肅。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永邵卜再次侵擾西寧,參將趙希雲等陣亡。達雲受到牽連,於次年正月被停俸四個月。

松山戰役

松山“左擁蘭、靖,右護涼、古,前逼莊浪,兩河則腹心,甘鎮則咽喉,山以西為扒沙(今古浪大靖)為涼屯地,山以東蘆塘(今景泰)為靖膏地,山以南隆答、石炭以至紅井皆莊浪(今永登)屯牧之地”(《秦邊紀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只要控制了松山,就可割斷青海蒙古和河套蒙古之間的聯繫,軍事上可處於主動地位,削弱蒙古勢力,達到保境安民的目的。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達雲、田樂與三邊總督李汶等奉旨收復松山。先克昌寧湖的青把都,後破永邵卜。是年三月二十日出奇兵分路進剿,一路從泗水出兵直搗扒沙(今古浪大靖),一路從黃羊川出兵猛擊魚溝,攻其腹背,一路直攻黑馬圈河,共斬殺七百一十四人,俘獲黃金榜什等五百餘人,阿赤兔部潰逃。
之後,阿赤兔等重整其部,聯合青海蒙古抵抗明軍,並於是年七月三日乘雨挖邊,欲從鎮羌、岔口越長城入青海,被明軍擊退,擊殺卜打台吉等五名頭目及五十餘名散眾,其餘敗走,退入松山。九月二十四日,各路明軍並進圍攻,西寧兵備右布政使劉敏寬揮戈青海,莊浪兵備按察使梁雲龍控弦烏鞘嶺之北,甘州副使李景元進擊黃羊川,達雲率五郡官兵入黑馬圈河,西寧同知龍應堅和涼州通判王倫整其軍旅前後堵截。九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兩河道明軍十萬人會攻大小松山,俘獲八百八十人,獲牛、馬、駝、羊一千五百餘頭(只),“攘地五百里”。
至此,大、小松山收復。甘肅兵備右布政司使崔鵬撰詩紀念:“桓桓虎隊出車期,漠漠龍沙奏凱時。魯滅全收唐土地,兵回爭擁漢旌旗。葡萄酒冷征人醉,苜蓿花深戍馬遲。聽取琵琶彈夜月,短簫長笛咽涼圻。”
松山戰役結束後,達雲於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閏四月因功晉升為右都督,蔭封一子為世襲涼州衛指揮僉事(一作錦衣衛指揮僉事)。
為鞏固邊防,達雲在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開始修築松山城。同年三月至九月,由達雲修築、荊州俊督建,西從泗水堡(今古浪縣泗水)鏵尖灘漢長城起,東到景泰縣烏蘭哈思吉黃河索橋止,建起長城共約四百華里,環松山於內。從此,松山城駐重兵防守,猶如一道天塹,保障了它周圍廣大地區的安定。達雲因築城之功,自右都督進官左都督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七月,達雲因“陝西甘鎮斬獲功”,被擢升實職一級。

屢挫海寇

主詞條:甘肅之戰
蒙古失去松山後,雖遷居賀蘭山,卻仍對故地松山眷戀不已,乘明軍撤防時暗中派兵進攻。達雲依據險要地勢攔擊,大敗蒙軍,斬首一百六十級。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七月,神宗論功,加授達云為太子少保
之後,蒙古合軍進犯鎮番衛(今甘肅民勤),達雲與總兵官葛賴等聯兵大破蒙軍,斬首三百七十餘級。捷報傳至京師,神宗為之祭告太廟、頒行賞賜,提升達雲世襲的官階二級。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三月,蒙古再犯甘州,達雲與司道官李徽猷等出奇設伏,擊敗蒙軍,斬首六十五級,獲得蒙軍牲畜上千。
松山蒙古退居賀蘭山後,與青海蒙古屢次聯兵攻掠邊境,尤以伊勒登代青(一作銀定歹成)桀驁不馴。
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正月五日,伊勒登代青為報復明軍襲破松山之仇,聯合賓兔等部攻擊鎮番衛。達雲派副將柴國柱出擊,大敗其軍,斬首二百餘級,繳獲眾多馬、駝及軍械。不久後,青海蒙古大舉入侵,達雲等指揮將士分道截擊,生擒其首領沙賴台吉,蒙軍餘部敗逃。十一月,達雲因功再升實職一級。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神宗敘功,增加達雲的勛蔭。四月,伊勒登代青率松山、青海蒙古再次連兵侵略涼州(今甘肅武威),先遭柴國柱擊敗。其後達雲親率副總兵秉忠等在紅崖大敗蒙軍,斬首一百三十九級。蒙軍被迫遠遁。九月,達雲因紅崖等功再受蔭賞,其子達奇功“升襲二級”,世襲為涼州衛都指揮同知

病逝軍中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底至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初,達雲病逝於防秋軍中。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五月,神宗依例賜達雲祭葬,加祭二壇。後追贈太子太保

人物評價

劉敏寬:參將達雲新建大功(南川大捷),軍民倚重……。(《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
張廷玉:①(董一元)與麻貴張臣杜桐、達云為邊將選雲。(明史)②云為將,先登陷陣,所至未嘗挫衄,名震西陲,為一時邊將之冠。(《明史》)③張臣(張臣、達雲等)諸人,勇略自奮,著效邊陲,均一時良將選也。(《明史》

個人作品

《涼州府志備考·達氏家譜自序》
達雲曰:家之立譜,蓋錄功績、著寵榮、分枝立派、傳諸後也,不則寧朝廷恩寵之渥、祖宗履歷之艱哉。竊惟始祖於國初從哈密進貢赴京,忠義恭順,屢效功勞,欽授試百戶,累祖承襲,沿及眇躬。雲固愚,亦知世受國恩,圖報什切,雖塞上微樹,不足言功,誤蒙聖恩隆渥,升賚封蔭,顧自天表之賜,實為望外之榮,愧竦益深,莫能報稱。惟誓矢此軀於疆埸已。伏思三百年來,事績未錄,枝派未分,慮年遠遺忘無考,是乃敘譜成帙,傅示子孫,俾知祖父之心,當勉盡忠慎,毋忝爾祖雲。
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太子少保奉勑掛平羌將軍印鎮守甘肅等處地方總兵官右軍都督府左都督達雲著。

軼事典故

大雲寺作為涼州地區的傳統佛教寺院始建於唐代,在元明清時期也有所發展,明代的信眾對該寺院的建修之舉有碑記記述。達雲及達奇策、達奇勳父子等參與了對該寺的建修,載於《增修大雲寺碑記》。
據《碑記》記載,達雲在收復松山後,為“酬答神功”,於是增蓋元帝廟一座。

親屬成員

兒子達奇勳,萬曆末年任昌平總兵官;達奇策,曾任大靖參將53;達奇功,曾因功“升襲二級”,世襲為涼州衛都指揮同知

史料記載

明史·卷二百三十九·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