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雲寺(甘肅武威市寺廟)

大雲寺(甘肅武威市寺廟)

武威(涼州)大雲寺位於甘肅省武威市城東北隅,歷史悠久,規模宏偉,是聞名遐邇的佛教古剎。原名宏藏寺,又名鐵佛寺,為東晉十六國涼州牧張天錫昇平之年所建造。寺院由山門、獻亭、中殿、方塔、藏經閣等建築組成。方塔是寺院的精華,六層,一至五層為方形,第六層為八角,按八卦方位排列建造。塔高30米,系水磨青磚砌成,塔的四角邊有鐵峰28個,微風乍起,叮噹作響,清脆悅耳,古趣盎然。各層均有琉璃圖案構件,裝飾成仿心,總計64塊,內容為佛門傳說故事,為陽城縣匠師所作,引人注目。塔內一層中空,空間較大,內置高六米、直徑五米的生鐵鑄佛頭,造型豐滿,眉目端莊,形神兼備,為唐代原作,故有鐵佛之稱。它反映出盛唐時期平陽冶煉技術水平,對研究我國採礦冶煉技術有重要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雲寺
  • 外文名:Dayun Temple
  • 別名:宏藏寺,鐵佛寺
  • 創建時間:東晉十六國昇平之年
  • 創建者:涼州牧張天錫
  • 地點:甘肅省武威市城東北隅
  • 地位: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變遷,形態結構,相關事跡,

歷史變遷

唐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天下諸州各置大雲經,遂稱大雲寺,改號為天賜庵。西夏時,改名為護國寺。
元末因戰亂被毀,明代大雲寺進行過多次重修。明洪武十六年(1383)日本僧人沙門志滿遠重洋,專程來涼州朝拜大雲寺,並主持募化重修,被傳為中日人民友好史上的一段佳話。明、清時期大雲寺香火不斷,遊人眾多,是涼州有名的瀏覽勝地。
1927年4月23日武威發生8級地震時,大雲寺遭到嚴重損壞,唯有寺內的古鐘樓巋然獨存。解放後,文物部門從別外搬遷來火神殿、春秋閣等古建築,與古鐘樓組成今日大雲寺規模。1993年3月,大雲寺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形態結構

鐘樓建在9米高的磚包土台上,基底約125平方米。周圍繞廊,重檐山頂,五踩作斗拱。整個建築挺拔俊秀,高聳入雲,歷經維修,保存完好。
古鐘樓上懸有大雲銅鐘。鐘呈黃色,通高226厘米,口徑115厘米,厚12厘米,重約5。鐘體上飾有圖案3層18格。分上、中、下三部分,每部分又分6格。最上層飾飛天,頭戴花冠 ,耳飾明月,上身袒露,下著長裙,彩帶纏身,手托果盤,作翩翩飛翔狀,線條豐滿流暢 ;中層飾天王力士,威武有力,手持武器各異,頭戴塔耳帽,身穿盔甲,騎坐夜叉,旁立兩 個小,赤身短褲,神態各異,生動傳神;最下層飾,五彩雲紋,現已磨損不全。此鐘體積較大,聲音洪亮,形狀古樸精美,是罕見的古代鑄造藝術珍品。從鐘體造型和所飾圖案分析,為唐代遺物。乾隆二十五年(1761)重修大雲寺碑記稱此鐘“若銅、若鐵、若石、若金,兼鑄其中,真神物也。如響震之,則遠聞數千里,發人深省,為郡脈之一大助也。”每逢日出時分,霞光萬道,自西向東仰觀大雲鐘樓,見巨鐘通體被朝霞煨成紅色,四周透出道道瑞 光金色。此刻,登上鐘樓擊鐘,鐘聲轟然,響徹雲霄。
大雲銅鐘被稱為涼州八景之一,懸掛於涼州大雲寺內,是一件罕見的國家一級文物,是涼州人心目中的神鐘。在至日出時分,霞光照臨,自西向東仰觀大雲曉鐘,可見巨鐘通體透出道道瑞光金色。每逢農曆傳統節日如正月十六、五月端五,眾多的遊人登上古鐘樓,放眼涼州全景,敲擊神鐘,祈求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相關事跡

據《廣弘明集》和《法苑珠林》記載,佛教誕生在古印度。佛祖釋迦牟尼曾是一位王子,29歲時出家修行,雲遊教化40多年,來到拘屍那婆羅樹林雙樹間涅槃(圓寂),弟子們舉行了印度當時最尊貴的葬禮,香木焚屍。火化後的屍骨結晶體和未燒盡的遺骨,大小如米粒,擊之不壞,焚亦不焦,被稱作舍利,由佛門弟子作為聖物珍藏起來。釋迦牟尼去世250多年後,為傳播佛教,釋迦牟尼的護法之王阿育王將舍利分成若干份送往世界各地,建塔供奉。這些舍利的一部分傳到中國,從此中國便有了佛教舍利塔。
公元601年,60歲的隋文帝楊堅頒下詔令,要在全國30個州建19座舍利塔,供養舍利。阿育王所建84000塔,是在同一日同時修起的,隋文帝仁壽元年建起的19座舍利塔,也是限定10月15日午時,“同時下石函”,涇川大雲寺隋代叫涇州大興國寺,屬長安門戶。大興國寺建成後,l4粒舍利被高僧送往涇川,在大興國寺興建舍利塔和地宮。10月l5日午時,與全國19州建有舍利塔的寺院同時將舍利置函入棺,供奉於地宮之中。
公元690年,武則天登基稱帝。在男尊女卑的時代,武則天稱帝受到各方面的反對和阻撓。武則天對女性經變故事為主題的《大雲經》極為崇敬,當年7月將其頒行天下。10月,又敕令兩京(長安、洛陽)和諸州各建一座大雲寺,珍藏《大雲經》,並總遣千名僧人,到各地升高座講解《大雲經》。涇州大雲寺在隋代大興國寺原址興建,並把原塔基下的石函、舍利瓶和舍利取出,請了當時中國製作袖珍金銀器工藝水平最高的工匠,選擇了當時最珍貴的珠玉寶石,凝鍊了一個時代的最高智慧,鏤金雕銀,做成鎏金銅匣、金銀棺槨,並用琉璃瓶盛裝14粒佛祖骨舍利再配以石函,於公元694年重新瘞葬放入地宮,建塔供奉,這比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要早180年。 涇州大雲寺塔基地宮和舍利石函中的金銀棺槨,最早將中原傳統的棺槨葬制納入佛教,改變了印度用罌壇盛放舍利的方式,開創了用棺槨瘞葬舍利的先河,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瘞葬制度上的劃時代變革。涇州大雲寺地宮的這套舍利石函和金銀棺槨,第一次完整地反映了這種變革,在佛教考古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才有郭沫若強調“舍利石函,貴在石函”的那句話。 大雲寺及金銀棺當年精美絕倫、鼎盛之光,我們今日可以想見。遺憾的是,明洪武年間的水患,使涇州城全城覆沒,也一次性泡爛淹朽了文書檔案,該城自商周至明代的輝煌歷史記載瞬間化為烏有,這不僅使大雲寺、金銀棺缺失史料,也使明代以前的安定郡、涇州治所涇州故城所有史料全無,這是人類遺產的巨大損失。因而大雲寺的湮沒,並非人為的禁佛毀佛所致,而是滅頂之災的水患使在一馬平川里的大雲寺蕩然無存,而高於大雲寺的石台上的水泉禪寺舊址和唐代山門至今依然完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