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烏爾黃鼠

達烏爾黃鼠

達烏爾黃鼠(學名:Spermophilus dauricus)別名黃鼠、蒙古黃鼠、草原黃鼠、豆鼠子、大眼賊,屬於齧齒目、松鼠科、黃鼠屬的一種地棲嚙齒類哺乳動物。達烏爾黃鼠身體中等大小。頭大,眼大,體粗胖。尾短,不及體長的1/3,尾端毛蓬鬆,體背毛棕黃褐色。為群體散居性動物,分布於中國北部的草原和半荒漠等乾旱地區,中國以外見於蒙古、俄羅斯。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外形,骨骼,牙齒,毛色,年齡,生活習性,活動,食性,習性,洞穴,冬眠,生長繁殖,棲息環境,分布範圍,亞種分化,危害特點,綜合治理,生態治理,保護天敵,化學防治,

形態特徵

外形

體型肥胖,體長163—230mm,體重154—264g;雌體有乳頭5對。前足掌部裸出,掌墊2枚、指墊3枚。後足長30—39mm,後足部被毛,有趾墊4枚。除前足拇指的爪較小外,其餘各指的爪正常。尾短,不及體長的1/3(約40—75mm),尾端毛蓬鬆;頭和眼大,耳郭小,耳長5—10mm,成嵴狀,乳突寬20.3—22.2mm。
達烏爾黃鼠

骨骼

頭骨扁平稍呈方形,頭骨外形粗短。顱呈橢圓形,顱長41.6—50.5mm;吻端略尖,吻較短,鼻骨前端較寬大,眶上突的基部前端有缺口,眶後突粗短,眶間寬8.2—10.4mm;顴骨粗短,顴寬23—30.2mm。顱骨不如長尾黃鼠的寬,顱長41.6—50.5mm,顴弧不甚擴展,寬僅為顱長的58.9%。顱頂明顯呈拱形,以額骨後部為最高。無人字脊,顱腹面,門齒無凹穴。前頜骨的額面突小於鼻骨後端的寬,聽泡縱軸長於橫軸,聽泡長約11mm。鼻骨長14.1—17mm,約為顱長的34%,其後端中央尖突,略為超出前頜骨後端,約達眼眶前緣水平線。眼眶大而長,這和發達的眼球相關聯。
達烏爾黃鼠

牙齒

上齒隙長11.1—16.3mm,上頰齒列長8.2—10.4mm,左右上頰齒列均明顯呈弧形。上門齒較狹扁,後無切跡,第1上前臼齒較大,約等於第1臼齒的1/2。第二、三上臼齒的後帶不發達,或無。下前臼齒的次尖亦不發達。牙端整齊,牙根較深,長47mm,顏色隨年齡不同,淺黃或紅黃色。

毛色

脊毛呈深黃色,並帶褐黑色。背毛根灰黑尖端黑褐色。頸、腹部為淺白色。後肢外側如背毛。尾與背毛相同,尾短有不發達的毛束,末端毛有黑白色的環。四肢、足背面為沙黃色,爪黑褐色。頭部毛比背毛深,兩頰和頸側腹毛之間有明顯的界線。頜部為白色,眶周具白圈。耳殼色黃灰。夏毛色較冬毛色深,而短於冬毛。色澤隨地區、年齡、季節而有變異。幼鼠色暗無光澤。偶見白色黃鼠。
達烏爾黃鼠

年齡

依據牙齒顏色深淺和磨損程度,體長和體重來測定鼠年齡。當年幼鼠門齒長3—4mm,為乳白色,琺瑯質很薄,體長在180mm以下;一齡鼠的門齒長4—5mm,體長180—200mm。二齡鼠門齒長5—6mm,橙黃色,體長205—220mm。三齡鼠門齒6—7mm,為紅黃色,牙端齊整,體長225—235mm。鼠齡越大,門齒越長,色加深,身長增加。

生活習性

活動

達烏爾黃鼠營白晝活動,但夜間偶爾也出洞覓食。活動規律有季節性變化,隨季節的不同,黃鼠每日到地面活動的時間也不同,通常4—5月中旬,日活動最頻在12—15時,6—8月,上午9—11時,下午16—18時為兩個活動高峰。同時,黃鼠日活動與氣候有關,氣溫上升到20—25℃,地面溫度在30℃是最活躍。氣溫高於30℃,地溫高於35℃;氣溫和地溫低於10℃,風速大於5m/s;陰、雨天活動明顯減少。其活動範圍隨生態期的改變而有所不同。剛出蟄時大部分鼠健壯,只有少數老、幼鼠極度消瘦。活動不敏捷,除休息外,還進行少量的取食活動。以後進入交配期,活動範圍加大,有時跑到距洞300—500m處。
達烏爾黃鼠的活動範圍一般在100m左右,其活動距離雌雄各異,雄性成體平均為89m,未成體平均為98m,雌性成體平均為89m,未成體平均為99m。活動距離的大小有季節變化,兩性成體在4月的活動距離最大,5月、6月、7月三個月較小;未成年鼠的活動距離是7月大,8月小,9月又擴大。春季的活動較夏季頻繁,鼠間接觸廣泛,特別是交配時期,每天出洞活動次數可達65次之多,在幼鼠分居時每天活動頻次平均為11次。
5~8月份成年雄鼠的巢區面積為3807.2±640.3㎡;成年雌鼠為4192±948.7㎡。
棲息環境基本上是穩定的,春季交尾期過後便定居下來,在一般情況下,不再遷移。在密度高時,領域性不太明顯。

食性

達烏爾黃鼠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主要吃農田作物及牧草的綠色部分及種子,秋季也常撲食昆蟲、青蛙和小型鼠類等。春季出蟄後以蒿類的根莖為食。在草原它們喜食蒙古蔥、豬毛菜阿爾泰狗哇花冷蒿乳白花黃芪,不取食禾本科植物如針茅、冰草、羊草等。在農區主要吃農作物的幼苗、瓜果、蔬菜、雜草和作物種子。成年黃鼠平均日食鮮草160.8g(乾重41.57g),幼年黃鼠平均日食草量115.77g(乾重29.53g)。

習性

達烏爾黃鼠的嗅覺、聽覺、視覺都很靈敏,記憶力強,對其活動範圍內的洞穴位置記得很熟。它多疑警惕性高,邊取食邊抬頭觀望。出洞前在洞口先聽外邊的動靜然後探出頭來左右窺視,確認無敵害時一躍而出立起眺望,間息發出叫聲,喚出同類出洞玩耍;一旦發現敵情,立即發出急促的鳴叫,讓其同類趕緊避難。受到干擾驚嚇有堵洞習性,一刻鐘堵洞一尺多遠,以保護生命安全。黃鼠凶暴,常因爭偶互相撕咬。

洞穴

成鼠除在交尾期偶有雌雄同居外,皆為獨居。雄鼠巢為球型,雌鼠為盆狀。兩種巢的結構無多大差別。雌鼠巢較細軟密集,雄鼠巢粗糙。巢材由馬唐、狗尾草、尖草、穀子葉等組成。內壁有黑豆、黃豆葉、甜苣及刺薊等花序。球型巢高18—19cm,巢深6—8cm,內徑8—12cm,外徑17—21cm。盆狀巢高11—13cm,巢深6—8cm,內徑8—12cm,外徑17—20cm,巢材重184—307g。
每隻鼠都占有一組洞穴。洞分為棲息洞和臨時洞。棲息洞根據用途不同可分為夏用洞和冬眠洞。依季節不同,夏用洞可改建為冬眠洞,冬眠洞亦可改建為夏用洞。臨時洞為洞外活動或覓食時避難場所。1隻鼠至少有1個棲息洞和數個乃至十數個臨時洞。臨時洞的多少往往和土質、鼠密度及天敵的數量有密切關係。臨時洞通常挖掘在居住洞或飼料場的周圍,結構較簡單,只有一條斜下洞道,有時有1—2個分支,洞長1m左右,無窩巢,有的有一個小空室。夏用洞是黃鼠出蟄後營地面活動期間居住的洞穴。洞口直徑為5.8cm,洞道斜下,有1至數個分支,洞長3—5m,洞深1.5—2.0m,多數有一個窩巢,窩巢直徑為20cm左右,窩巢內墊以乾草。在幼鼠分居期由母鼠挖掘2—3個居住洞,將幼鼠分2—3隻為一組,分別送到新挖的居住洞內居住。母鼠在遠離幼鼠居住的地方另造新的居住洞。冬眠洞洞道和窩巢都較深,窩巢均在凍土層以下。窩巢下端有1—3個分支,一個為廁所,另1—2個為盲道。洞長為3—5m,洞深1.8—2.5m,窩巢有大量乾草。在窩巢上端有一垂直於地面的出蟄洞道,終止於距地面30—50cm處,形成盲端,待翌春再由此挖出地面出蟄。冬眠前,將洞口用土堵死,造成一個封閉的環境,以防止冬眠期天敵的危害,也可以維持洞內溫度的恆定。
達烏爾黃鼠

冬眠

達烏爾黃鼠有冬眠習性,一年內只有6個月的活動時間,大部分時間在休眠中度過。多數在9月末至10月中下旬入蟄,翌年2月中旬至4月上旬出蟄。黃鼠出蟄時間的早晚受地理位置影響,一般高緯度地區出蟄晚,低緯度地區出蟄較早。如陝西關中平原和山西晉南一帶,2月中旬就可見到出蟄的黃鼠活動;陝北黃土高原在3月中旬;晉北、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3月下旬出蟄;內蒙古錫林浩特、正鑲白旗4月上旬才出蟄,最遲可延至5月上旬。黃鼠出蟄順序是先雄後雌,先成年鼠後亞成年鼠。雌鼠一般在雄鼠出蟄後10~20d左右出蟄。
出蟄有兩個高峰,第一個高峰在“清明”節後,是雄鼠;第二個高峰在“穀雨”節前,是雌鼠。出蟄與氣候有密切的關係,春季氣溫逐日回升,日平均上升2—5℃,地面溫度4—6℃,地中1米深處溫度2℃左右,雄鼠開始出蟄;當氣溫上升到10℃,地表溫度升到12℃以上,雌鼠也出蟄。
剛出蟄的達烏爾黃鼠,遇到天氣突然變冷,會產生反蟄現象,反蟄期間不吃食物。當氣溫下降至0℃以下,風速超過5m/s時,出蟄就會中斷。氣溫回升到3℃以上時,又見出蟄。當氣溫達5℃時,出蟄數量較穩定。
達烏爾黃鼠入蟄的順序是,先雄後雌,最後是當年生幼鼠。入洞後將通往窩的洞道堵塞,屈身蜷伏巢內,前肢緊抱頭吻部,頭部、臀部彎曲銜接成橢圓形,以側臥姿勢人眠。有的個體除冬眠外,尚有一個短期夏蟄,黃鼠在冬眠時生命活動大大下降,如心跳次數從每從分鐘100—350次降到5—19次,呼吸次數從每分鐘100—360次降到10—16次。當體溫在2.5℃時每分鐘心臟僅跳動5次。

生長繁殖

達烏爾黃鼠每年繁殖一次,從3月末出蟄後,4月中旬雄性睪丸下降率達100%,這時雌雄彼此追逐,頻頻鳴叫,尋找配偶。接著雌體進入妊娠期,妊娠率達92%以上,妊娠期約為28天。不同生境和不同年齡組的雌性鼠,妊娠率沒有差別。
初期胚胎髮育較慢,後期則較快。通過觀察子宮角的發育變化,發現未懷孕子宮角上下一般粗,透明為乳白色;而初孕2—3天,子宮角上即有圓而透明的胚胎,直徑約2mm;懷孕5—6天,胚胎5—6mm;懷孕10天,胚胎10mm;懷胎20天,胚胎長20—25mm,懷胎28天,胚胎長32—35mm,寬25mm,重5—6g。
每胎平均產仔數5—6個,最多懷胎16—17隻,最少2隻。而根據胎盤斑數的統計平均為7.19個,說明達烏爾黃鼠在懷胎過程中,胚胎有吸收現象,平均吸收率為10.6%。不同生境、不同年齡組之間的達烏爾黃鼠懷胎數沒有顯著差異。
達烏爾黃鼠從交配到產仔28天。雌鼠從5月中旬開始分娩,6月中旬結束,分娩期約持續25天。初生幼鼠肉紅色,無齒,無毛,閉眼。產後10天,仔鼠背部生毛,體長65—78mm,體重12—16g,20天仔鼠長出牙齒,睜開眼睛,體長80—100mm,體重24g。6月為幼鼠哺乳盛期,下旬可見母鼠帶領幼鼠在地面活動,分娩後28天幼鼠開始獨立取食。34—36天,分散打洞,開始分居,至7月則大量分居獨棲。黃鼠從交配到幼鼠分居共經兩個多月時間,幼鼠分居後不久母鼠也另挖新洞,做冬眠準備。
正常達烏爾黃鼠種群的雌雄比例接近1:1,但不同年齡組之間的性比則有差別,幼鼠中常常雌少雄多,2齡鼠的性比接近,3齡鼠以上則是雄少雌多。幼鼠占種群數量的58.18%,1—6齡鼠分別為18.64%、12.06%、5.48%、3.44%、1.62%、0.58%。

棲息環境

達烏爾黃鼠為地棲型松鼠科動物,通常棲息在以禾本科、菊科、豆科植物為主的典型草原低山丘陵或平原地帶。主要棲居於景觀開闊地區環境較乾旱的沙質土壤地帶及靠山的緩坡地帶的乾草原及其毗連的灘地上。
黃鼠在各種棲息地內的密度,依季節變化和食物條件為轉移。當農作物播種一個月左右,即立夏階段,一部分鼠遷往耕地內,到秋季作物成熟時,又遷至原住地。所以黃鼠在一個地區內居住密度,由於繁殖和遷移的緣故,在不同季節內有很大的變化。早春荒灘地內多,到春末夏初有半數遷入農田或臨近路邊。
在農業地區,尤喜棲居於農田田埂、地格、路基、墳地及年代不久的撂荒地中,在牧區草原的最適棲息地多為居民點周圍,因居民點周圍牲畜經常走動,糞便較多,糞便多可招來更多的鞘翅目昆蟲,而達烏爾黃鼠在入蟄前喜食昆蟲,另外這些地方牧草較低矮,因為低矮草場容易發現天敵。在耕地棲息時則喜歡在地格、墳地和路旁等地方挖掘洞穴,因為這些地方食物豐富,昆蟲較多,但不喜歡在高草地區或植被覆蓋度較大的低洼地區挖掘洞穴。在丘陵地區喜歡在較高的地區挖掘洞穴,這裡除易於發現天敵外,還可以防止雨水流入洞內。

分布範圍

廣泛分布於中國北部的草原和半荒漠等乾旱地區,如東北、內蒙古、河北、山東、山西、陝西、青海、寧夏和甘肅等省區。中國以外見於蒙古、俄羅斯。
Spermophilus dauricus mongolicusSpermophilus dauricus mongolicus

亞種分化

亞種
Spermophilus dauricus dauricus
Spermophilus dauricus mongolicus
Spermophilus dauricus ramosus
Spermophilus dauricus umbratus
Spermophilus dauricus yamashinae

危害特點

達烏爾黃鼠不但無任何經濟價值,而且是一種危害比較嚴重的種類,由於其數量多,食量大,對當地的農作物危害極大。黃鼠為害時並非取食植物的全部,而是選擇鮮嫩汁多的莖桿、嫩根、鱗莖、花穗為食。春季它喜挖食播下的種子的胚和嫩根;夏季嗜食鮮、甜、嫩、含水較多的作物莖桿;秋季貪吃灌漿乳熟階段的種子。以洞口為中心成片危害。咬斷根苗,吮吸汗液,使幼苗大片枯死。一般麥田損失10%左右,嚴重地塊可達80%。
最為嚴重的是它是鼠疫菌的主要天然宿主,能傳播鼠疫、沙門菌病、巴斯德菌病、布魯菌病、土拉倫菌、森林腦炎、鉤端螺旋體病等。

綜合治理

生態治理

強化部門協調,充分調動農業、林業、草原、交通、鐵路、部隊等部門的積極性,密切配合,協調一致,集中人力和物力,減少浪費,形成合力。同時結合林業6大工程、小流域治理、農田基本建設和農村五荒地承包,開展植樹造林,擴大水澆地面積,逐步減少荒地和地間荒界,縮小黃鼠的棲息地。

保護天敵

黃鼠既能對農林牧業造成重大災害,又傳播疾病,也是許多食肉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應當加強生物調控措施的作用,利用天敵控制害鼠。首先,禁止亂捕亂獵,加大野生動物保護宣傳的力度,禁止買賣各種野生動物的皮張,使狐、鼬、猛禽等天敵數量上升。其次,為黃鼠的天敵創造良好的棲息環境,植樹種草,恢復植被,最終達到自然控制。

化學防治

根據黃鼠的生物學特徵,在不同季節應採用不同的滅鼠方法。春季(4—5月份),黃鼠出蟄期進入交配期後,正是黃鼠活動的最盛時期,出入洞穴正是幼鼠分居前母鼠與仔鼠對不良條件抵抗力較弱的時候。同時,草尚未返青,食料缺乏,此時是藥劑殺滅黃鼠的最佳時機。常用的滅鼠方法有:
毒餌殺滅
用5%—10%磷化鋅毒餌防治,小麥毒餌的投餌量為10—15粒,玉米毒餌8—10粒,豆類毒餌5粒。條投時,可按行距30—60m投放,也可在黃鼠洞外16cm處投放。飛防時,間隔40m,噴幅40m,於5月中旬噴撤為宜,毒餌量6.0kg/h㎡。如果在夏季使用帶油的毒餌時,為了避免毒餌風乾或被螞蟻拖去,可將毒餌投入洞中。用0.3%敵鼠鈉鹽油葵或小麥毒餌,或0.01%大隆油葵或小麥毒餌殺滅,防治效果分別可達94.29%和98.28%。用0.1%氯敵鼠鈉鹽玉米毒餌,防治效果95%。採用毒餌消滅黃鼠時,毒餌要求新鮮,並選擇晴天投放,雨天會降低毒效。夏季(6—7月份),由於植物生長茂盛,黃鼠的食物豐富,不適於使用毒餌法。
藥水滅鼠
在夏天,採用液體(藥水),尤其是對於高溫乾旱地區效果較優。由於黃鼠屬晝行性動物,外出活動時間正是一天中比較熱的時間,因此液體比顆粒或粉末藥物滅鼠更具誘惑力。但存在著液體易蒸發,放置時間較短。
熏蒸法
在氣溫不低於12℃時,可使用氯化苦熏蒸,也可用磷化鋁2片或磷化鈣10—15g,投入黃鼠洞中,滅效較高。若投放磷化鈣時加水10ml,立即掩埋洞口,滅效更高。若用煙霧炮消滅黃鼠,每洞投1隻即可。
機械捕殺
與藥物滅鼠法相比,機械捕鼠法本身無毒、無副作用,不污染環境,對其他生物無害。機械捕鼠法中除置夾法外,捕鼠率均較高,而且籠捕法還可捕到活鼠,為達烏爾黃鼠活體研究提供材料。但機械捕鼠法除置夾法外,均操作較複雜,費工、費時,不宜大規模捕鼠。而置鼠夾法則操作簡單,可進行大範圍、大規模捕鼠。但由於該鼠警惕性很高,鼠夾易被其識別,故捕鼠率不高。特別需指出的是,若捕鼠夾有油膩、鐵鏽、血腥或是新夾子,是很難捕到達烏爾黃鼠的。長尾黃鼠在自然條件下,拒食人工投放的任何餌料,故不能使用毒餌殺滅。而用熏殺法,滅洞率只有50%左右。用弓形夾置於洞口捕殺,不需特別偽裝,可收到良好的捕殺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