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觀念

道德觀念

道德觀念(moral idea),道德的主觀方面。反映歷史上變化著和發展著的道德關係,即人們在道德活動中產生的各種關係以及如何處理這些關係的行為準則。與一般的反映不同。它包含特殊的道德論證,反映的並不只是行為的本身,而是包含著行為的品格和價值。其形成不僅意味著人們要了解社會上公認的道德行為準則是什麼,而且更意味著人們對它們的承認,即切實體會到它們的正確性,並內化為自己的道德需要,從而才能用來評價別人和自己的行為。它使人們的道德行為變成了真正的自覺行為,保證了人們在是非、善惡之間能夠進行正確的選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德觀念
  • 意義:善與惡、榮與辱、正義與非正義
  • 性質:道德意識最基本的形式
  • 目的:對人們的道德行為起指導作用
整體含義,道德,觀念,培養過程,作用,中外相同點,中外差異,關於幫助等,面子問題,道德名言,

整體含義

它指善與惡、榮與辱、正義與非正義等觀念。它是道德意識最基本的形式,對人們的道德行為起指導作用。

道德

以善惡評價為標準,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貫串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社會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等。它通過確立一定的善惡標準和行為準則,來約束人們的相互關係和個人行為,調節社會關係,並與法一起對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時專指道德品質或道德行為

觀念

思想意識:破除舊的傳統~。 ②客觀事物在人腦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有時指表象)。

培養過程

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的活動。內容包括提高道德覺悟和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鍊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中國社會主義時期實施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

作用

規範作為當然之則,具有普遍的、無人格的特點:它並非內在或限定於特定個體,而是外在並超越於不同的個體。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規範與個體及其意識彼此懸隔。無論是外在規範的實際作用,抑或內在意識的活動過程,都可以看到二者的相互制約。從中國哲學的視域看,規範可以視為“理”的具體形態,人的意識則屬“心”之域,從而,規範與內在意識之間的互動,同時涉及“心”與“理”的互動作用。如前所述,規範系統的發生、存在都離不開入,其作用也基於人的接受、認同、選擇。與人的意願、態度、立場相聯繫,對規範的接受、認同、選擇內在地涉及人的意識過程及精神話動或精神形態。接受、認同以理解為前提,後者不僅是指了解規範的具體規定、要求,而且包括對規範的必要性、正當性的判斷;選擇則出於人的意願,當規範與人的意願相衝突時,即使其意義得到了充分的理解,也往往難以擔保它在實踐中被遵循。這裡的理解、認同、接受、選擇,等等,都同時展開於意識過程,並包含心理的規定。

中外相同點

中外諺語表現出的道德規範是一樣的
老子老子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和英語中的A lazy youth, a lousy age.(少年懶惰,晚年糟糕)相對應。“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和英語中的A useful trade is a mine of gold.(有用的手藝是一座金礦)呼應。
英語諺語中表示節儉的,有Labour overcomes all things.(勤勞壓倒一切。)Thrift is philosopher's stone.(節儉是點金石。)Frugality is the mother of liberality.(節儉是慷慨之母。)等等。而在漢語中表示節儉的成語諺語就更多了,這裡不一一舉例。
·例 如,與“謙受益,滿招損”對應的英文中有“Humility often gains more than pride.”。與“人貴自知之明”相對應的有“He is not wise that is not wise for himself.(不自知者是不智的)”。另外漢語中有不少諺語對妄想在行家門前班門弄斧的人加以諷刺的,如“孔子面前讀經書”,“關公面前耍大刀”,英語中也有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決不要想教魚如何游泳)。
·中 英諺語對於名譽的重要性都各自珍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願折骨頭,不願敗名聲”。Take away my good name and take away my life.(取我好名聲等於取我生命--有點俠客劍士“劍在人在,劍毀人亡”的意味)。·Faith moves a mountain.(忠誠移山)和The cross on the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the heart.(十字架掛胸前,魔鬼在心中)是分別表示誠實意思的褒貶兩種諺語。漢語裡的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和“滿口仁義道德,滿腹男盜女娼”與之對應。這裡需要注意一點,西方諺語中的誠實是對主(“十字架”)的忠誠,而漢語中則提倡的是“仁義道德”。這也算是宗教和儒對西方和東方文化影響的印記。留心的話,在後面許多方面諺語的對比中,我們也可以發現或多或少這樣的痕跡。

中外差異

漢語中有這樣的說法,“交一個朋友千難萬易,得罪一個朋友三言兩語”和英語中的A friend is not so soon gotten as lost.(交一個朋友沒有失掉那么快)意思相同;“朋友易得,知己難求”就是A faithful friend is hard to find.最好的翻譯。  ·漢 語中,朋友這個詞本身就具有感情色彩(褒義),而在英語中似乎還有消極的意思,和許多用來形容朋友的消極的諺語。他們一邊說著A man without a friend is only half a man.(沒有朋友的人只算半個人),Friendships multiply joys and divide griefs.(友誼增添歡樂減輕痛苦)。朋友和個人利益衝突時,又有了新的說法。Love your friend, but look after yourself.(愛朋友,也要照顧自己。)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朋友是偷時間的賊)。不難看出,從正反兩種角度來看待朋友的利弊,有著辯證的味道。在西方的道德體系中,個人、自我永遠是第一位的。西方友情觀在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的衝擊下,友情是互惠互利的代名詞,蒙著一層厚厚的功利注意色彩。He that has a full purse never wants a friend.(錢包豐厚的人從來不需要朋友),Hungerknows no friend.(飢餓不識朋友,即人在飢餓時就顧不到朋友。),不僅如此,西方還講究朋友落難時,千萬不要伸出援手,以免殃及自身利益,如:Never catch at a falling knife or a falling friend.而中國文化傳統中,特別是在儒家學說中,自身利益與國家、集體、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起來是小利益,這種文化氛圍中,友情重於個人利益是公認的道德觀。君子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可以“士為知己者死”,這也是西方思維無法理解的原因吧。  西 方的友情觀和東方推崇的“士”和“君子”的友情觀完全相悖(“士”和“君子”本身也是儒的產物)。個人猜想會不會和中國自古有“連坐”一說有關--親朋關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而一人犯罪,株連九族。呵呵,瞎猜。  插 句題外話,一著名美國影評人,將一個“第一次被重視、被當做人看待的”殺手轉而為救人犧牲性命(典型的士為知己者死)看成是影片劇情的漏洞(曰:情感轉變突然),即是出於他不理解東方的文化吧。自詡看過200~300部中國電影就可以對中國電影妄加評論指手畫腳了?(呵呵,一肚子氣,敬請留意近期推出《為香港電影鳴不平--觀香港電影的秘密》。)

關於幫助等

中 國的傳統道德觀念,講究“禮、義、仁、至、信”。仁,就是要慈悲為懷,樂善好施;義,要仗義疏財,助人為樂。所以產生了“一人有難大家幫,一家有事百家忙”“互助互助,窮能變富”等無償奉獻的諺語。
·還 有一種是臨時借用,以解一時之須的情況,在漢語諺語中更是不求感激。雖然這一借一還的簡單行為,其實安暗藏許多玄機。英文的諺語中就把這“玄機”公諸於世,毫不避諱。如借出者的擔心,He that has but one eye must be afraid to lose it.(只有一隻眼的人當然怕失去它,隱義為 不借理所當然。)害怕借入者不能如約歸還,Lend your horse for a long journey, you may have him returned with his skin.(借馬給人去遠行,可能還你一張皮)。甚至因為借貸過程產生的矛盾都有預料。Lend your money,and lise your friend.(借出你的錢,失去你的朋友)。還有些諺語直截了當勸人不要借錢和物給他人。Lend and lose, so play fools.(借出等於失去,所以裝傻吧)。
當然,英語諺語中也不乏鄙視借債者的說法,He that borrows must pay with shame and loss.(借債的人必然要用恥辱或是損失償還)。
其 實在中國,借還過程中上述英語諺語中的問題也存在。只是中國的仁義教育中“黃金不為貴,仁義值千斤”直白的表達出借出者擔憂是“不仁”(其實感覺應該是不信)之舉,借出者的擔憂和常常遭受的損失又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所以,中國的諺語從借入者的角度強調“借債還錢,天經地義”“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甚至有些諺語還勸人還債要連本帶利,如:“借人家一隻鵝,還人家一峰駝”。個人感覺,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文化“義”字當先,寧可人負我,不可我負人,就算出借時也有擔心、猶豫,可深入骨髓的傳統精神和道德標準在左右著人們的行為。
·東西相較,說不上孰優孰劣,不過現代人的實際行為中傳統的已所剩不多,更西化,也被同化了。不論是否進步,至少說明,古代的信任體系比當代更有說服力。

面子問題

這 個面子和上面講到的名譽其實相似。名譽常常與道德連在一起,一個有道德的人也就會有好名聲,通常也會有好面子。只是不盡然。中國講的“面子”有受人尊重的意思,衣冠不整,行為不當等小節不影響名譽,可還是會失去面子。
·相 關的諺語有褒有貶。“人怕不要臉,樹怕剝掉皮”,“人不要臉,鬼都害怕”還有“死要面子活受罪”是說“打腫臉充胖子”型的。
·對於可能影響到面子的流言蜚語,國人害怕的心態也可以從諺語中見一斑。“謠言可以殺人”“棍棒傷皮肉,惡語傷人心”,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阮玲玉也以死回應“人言可畏”。
·西方的傳統道德觀念認為,名譽很重要,人應該檢點自己的行為,只要自己不危害社會和他人,不違犯法律,他人如何評價自己並不十分重要。所以在英語的諺語中,同樣的“棍棒”殺傷力驟減。Sticks and stones may break my bones,but words will never hurt me.(棍棒石頭可能打斷我的骨頭,話語決不會傷害我。),其實說白了就是難聽的話不回傷筋動骨Hard words break no bones.
·比 較來看,中國人要面子,而且很在乎周圍人的評價,追其根源可能因為“儒”的影響下,人和環境社會是一體的,人只有在社會中得到的評估(好與壞)才是判斷名譽面子的標準。同樣,對於西方諺語中不在乎他人看法、社會評價的特點,不難看出個人主義、個人至上的影子。
·另 外,在中國,社會輿論和評價有時還是一道捍衛道德的無形的牆,對違犯道德的壞人壞事起著抑制,警惕的作用。傳統文化中的“見義勇為,打抱不平、眼睛裡揉不得沙子”都是“人言”正面作用的例證。
西 方文化中,按照基督教的說法,人人都有罪。一個人想要抨擊別人的罪,首先要想到自己也有罪。“不要評斷別人,上帝就不審斷你們”。體現在諺語中,Physician, heal thyself.(醫生,先治治你自己。)。而且,英語文化中把搬弄是非的人看得比賊還壞。A tattler is worse than a thief.對你說是非的人也會說你的是非。Who chatters to you, will chatter of you.
其 實換一個角度來看,他們“不說是非”,不只是虔誠於上帝,更多的是出於尊重隱私。在西方,隱私是凌駕於道德之上的,個人隱私神聖不可侵犯。(注意,還是強調“個人”隱私)。而中國傳統文化中,規矩的、有道德的人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明人不做暗事”。做了見不得人的事,它是無需隱瞞也瞞不住的“肚裡沒邪事,不怕冷風吹”“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總體上來說,中國和西方諺語在傳統道德觀念上存在的同異有以下幾點:
1. 表達傳統道德的基礎(真善美)的諺語基本相同,這也是全人類共同追求的道德標準;
2. 中國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並在漢語諺語中體現出來的傳統道德觀念上留下烙印;而西方諺語同樣無可避免的受到西方宗教(如基督教)的影響,例如在表示忠誠的諺語中The cross on the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the heart.(十字架掛胸前,魔鬼在心中。),十字架代表主,忠誠的對象也指向了“上帝”。
3. 漢語的諺語中體現了以“仁義”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並以此潛意識的規範著人們的觀念和行為。西方的傳統道德無法避及的受到了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的衝擊。在諺語中體現出來的是自己最重要,不要幫助別人和朋友,以免禍及自身,這種自私自利的觀念是中國傳統道德所不恥的。
4. 很重要的一點,漢語諺語表現出來的人是社會人,他們在社會環境中於朋友,親人,周圍鄰人甚至幫助和需要幫助的人都產生關係,一榮俱榮,他們也受到環境的制約,如社會輿論,社會人的看法,議論,甚至流言蜚語。在這種社會環境中維護名譽和面子都必須“君子坦蕩蕩”不做見不得人的事,也沒有什麼好隱藏的私密。相對來看,西方諺語中的人是個人的人,是英雄的人,是隱私的人。他們不屑向周圍的別人求救(如借錢),也不願意幫助別人或借出錢物給別人,他們更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只要遵循自己的標準就可以了。西方諺語中的名譽和道德有關,可面子似乎就和道德無關了,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個人隱私,即隱私至上。
5. 不過,這樣不難發現,中國人活得有價值(在集體中體現價值),也活得累,生活在無數雙眼睛裡,無數張嘴下。西方名言曰“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或許有時不必太拘於所有細節反而容易成功。

道德名言

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 —— 孟德斯鳩
人不能象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 但丁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 劉備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 —— 張衡
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 李白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入於污泥而不染、不受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最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 —— 周恩來
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 —— 郭沫若
害羞是畏懼或害怕羞辱的情緒,這種情緒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為。 —— 斯賓諾莎
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 —— 德謨克利特
感情有著極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為的重要前提。 —— 凱洛夫
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 羅曼·羅蘭
理智要比心靈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 高爾基
共產主義不僅表現在田地里和汗水橫流的工廠,它也表現在家庭里、飯桌旁,在親戚之間,在相互的關係上。 —— 馬雅可夫斯基 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過受到的誘惑不足而已;這不是因為他們生活單調刻板,就是因為他們專心一意奔向一個目標而無暇旁顧。 —— 鄧肯
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 —— 列夫·托爾斯泰
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清潔的。 —— 契訶夫
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 —— 馬克思
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會偷竊,可是,即使把百萬金元給了盜賊,也沒法兒指望他從此不偷不盜。 —— 克雷洛夫
精神上的道德力量發揮了它的潛能,舉起了它的旗幟,於是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正義感在現實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 黑格爾
把“德性”教給你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在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以外也是道德。 —— 貝多芬
如果道德敗壞了,趣味也必然會墮落。——狄德羅
我願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 —— 貝多芬
裝飾對於德行也同樣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德行是靈魂的力量和生氣。 —— 盧梭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國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禮。 —— 盧梭
讓我們把不名譽作為刑罰最重的部分吧! —— 孟德斯鳩
對於事實問題的健全的判斷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礎。 —— 夸美紐斯
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不是由文字。 —— 夸美紐斯
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 —— 赫爾巴特
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 —— 培根
陰謀陷害別人的人,自己會首先遭到不幸。 —— 伊索
智者寧可防病於未然,不可治病於已發;寧可勉勵克服痛苦,免得為了痛苦而追求慰藉。 —— 托馬斯·莫爾
我們有力的道德就是通過奮鬥取得物質上的成功;這種道德既適用於國家,也適用於個人。 —— 羅素
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 —— 魯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