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雲木冰記

《過雲木冰記》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的一篇遊記。作品描敘了四明山過雲地區的“木冰”奇觀,並借山中老僧對“木冰”奇觀成因的解說引出一番深沉感嘆與深刻議論。這是唐宋以來古文的傳統寫法。行文顯然受到歐陽修秋聲賦》的影響,飄逸靈動,但同時又深得韓愈散文的奇偉險峻之髓。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過雲木冰記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出處:《南雷文集》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黃宗羲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過雲1木冰記
歲在壬午2,余與晦木、澤望入四明3,自雪竇返至過雲4。雰靄淟濁,蒸滿山谷5,雲亂不飛,瀑危弗落,遐路窈然6。夜行撤燭,霧露沾衣7,嵐寒折骨,相視褫氣,呼嗟咽續8
忽爾,冥霽地表9,雲斂天末,萬物改觀,浩然目奪。小草珠圓,長條玉潔。瓏松插於幽篁10,纓絡纏於蘿闕11,琤琮俯仰12,金奏石搏13,雖一葉一莖之微,亦莫不冰纏而霧結。
余愕眙而嘆曰14:“此非所謂木冰乎?《春秋》書之,五行志之15,奈何當吾地而有此異也?16
言未卒17,有居僧18笑於旁曰:“是奚足異19?山中苦寒20,才入冬月21,風起雲落,即凍[冫各]飄山22,以故霜雪常積也23。蓋其地當萬山之中,囂塵沸響24,扃鐍人間25,村煙佛26照,無殊陰火之潛27,故為愆陽之所不入28。去平原一萬八丈29,剛風疾輪30,侵鑠心骨31。南箕哆口32,飛廉弭節33。土囊大隧所在而是34,故為勃鬱煩冤之所不散35。溪回壑轉,蛟螭蠖蟄36,山鬼窈窕37。腥風之衝動,震瀑之敲嗑38,天呵地吼,陰崖沍穴39,聚雹堆冰,故為玄冥之所長駕40。群峰灌頂,北斗墮脅41,藜蓬臭蔚42,雖焦原竭澤43,巫吁魃舞44,常如夜行秋爽,故為曜靈之所割匿45。且其怪松人楓46,礜石罔草47,碎碑埋磚,枯胔碧骨48,皆足以興吐雲雨。而仙宮神治49,山嶽炳靈50,高僧懸記51,冶鳥木客52,窅崒幽深53,其氣皆斂而不揚,故恆寒而無燠54。”
余乃喟然55曰:“嗟乎56!同一寒暑,有不聽命於造化之地57;同一過忒58,有無關係于吉凶之占59。居其間者,亦豈無凌峰掘藥60,高言畸行61,無與於人世治亂之數者乎62?余方齟齬世度63,將欲過而問之64。”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過云:浙江四明山內的一個地段。據唐代陸龜蒙《四明山詩序》云:“山中有雲不絕者二十里,民皆家雲之南北,每相徙,謂之過雲。”木冰:一種自然現象,雨著木即凝結成冰。又稱“木介”。
[2]壬午: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
[3]晦木:黃宗羲的弟弟,名宗炎,世稱立溪先生。澤望:亦作者弟弟,名宗曾,號縮齋,人稱石田先生。四明:山名,在浙江省寧波市西南,屬天台山支脈。
[4]雪竇(dòu):山名,在浙江省奉化縣西,為四明山分支。返至,回到。
[5]雰(fēn):一作“霧”,意為霧氣。靄:雲氣。淟(diǎn)濁:混濁,污垢。蒸滿,瀰漫。
[6]遐路窈然:形容遠處的道路在雲霧中幽深難明。遐,遠、長;窈然:深遠的樣子。
[7]撤燭:撤去燭火。沾衣,沾濕了衣裳。
[8]嵐:山林的霧氣。禠(chǐ):剝,奪。褫氣,被奪了精氣,這裡形容摒住呼吸、倒吸涼氣的樣子。呼嗟,呼吸。
[9]忽爾,忽然,形容極短的時間。冥:晦暗。霽(jì):本指雨止,這裡指雲霧散。
[10]瓏松:同“瓏璁(lóngcōng)”,即玉簪。篁:竹林,竹叢。
[11]纓絡:串珠玉而成的裝飾物,多用為頸飾。闕:通“缺”,空隙處。
[12]琤琮(chēngcóng):象聲詞,形容玉石碰擊聲。俯仰:高低。
[13]金:金屬樂器,如鐘、鈸。石:石制的樂器,如磬。
[14]愕眙(chì):驚視。眙,直視、盯著。
[15]《春秋》成王十六年:“春王正月,雨(下)木冰。”;書:寫,書寫。五行:指劉向《五行傳》。其書曰:“木先寒,故得雨而冰也。”;志:記載、記錄。之,代詞,指“木冰”奇觀。
[16]奈何:怎么,表示疑問語氣。
[17]卒:完,結束
[18]居僧:本地的,當地的僧人。
[19]是:這。奚:疑問代詞,什麼、怎么。足:值得。異:奇怪,驚奇。
[20]苦:極。
[21]冬月:十一月。
[22][冫各](luò):冰凍。
[23]以故:因此。常:常年。
[24]囂塵:喧鬧多塵埃,借指喧囂塵世。
[25]扃鐍(jiōngjué):關鎖,引申為隔絕。
[26]佛照:寺廟的燈火。
[27]陰火:磷火,野地夜間常見的青色火焰,俗稱鬼火,實際是磷的氧化現象。
[28]愆(qiān)陽:陽氣過盛,多指天旱或酷熱。愆,超過。
[29]去:離,距離。
[30]剛風:強大的風。疾輪:像疾馳的車輪猛烈旋轉。
[31]侵鑠(shuò):侵蝕、銷解。
[32]南箕:星宿名,古人認為南箕主風。哆(chǐ):張口貌。
[33]飛廉:風神。弭節:駐車。弭,止。節,策,馬鞭。
[34]土囊:土穴。隧:洞。
[35]勃鬱:蘊積,壅塞。煩冤:風迴旋貌。宋玉《風賦》:“勃鬱煩冤,沖孔襲門。”
[36]蛟:傳說的動物,龍類,能發洪水。螭(chī):傳說的動物,龍類。蠖(huò)蟄:像蠖一樣伏藏。蠖,一種昆蟲。
[37]窈窕:女子儀態美好的樣子。也形容山水景致幽深的樣子。
[38]腥風:狂風。衝動:衝擊震盪。嗑(kè):碰,敲擊。
[39]沍(hù):閉塞。
[40]玄冥:北方玄冥,冬天之神,水神。《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其神玄冥。”駕:騎,乘,這裡引申為駕馭、控制。
[41]灌頂:直上天際。脅:腰肋之間。
[42]藜蓬:指各種雜草。臭(xiù)蔚:氣味濃郁。
[43]焦原竭澤:“原焦澤竭”的倒裝。
[44]吁(yù):呼喊,呼唱。魃(bá):神話中的旱神。
[45]曜(yào)靈:太陽。割匿:割捨和藏匿。
[46]人楓:即“楓人”,楓樹上生成的人形癭瘤。晉嵇含《南方草木狀》曾有記載。
[47]礜(yù)石:《山海經》中記載的有毒的礦石。罔草:糾結的叢草。
[48]胔(zì):腐爛的肉或帶腐肉的屍骨。
[49]而,表遞進,關聯詞。
[50]炳靈:顯赫的魂靈。
[51]懸記:佛教用語,原指佛遙記修行者未來證果、成佛的預言。此處借指高處的題記碑刻等。
[52]冶鳥:乾寶搜神記》中所載的鳥名。木客:山中的精怪。
[53]窅(yǎo):深遠。崒:通“萃”,聚集。
[54]燠(yù):暖。
[55]喟(kuì)然:形容嘆息的樣子。
[56]嗟乎(jiēhū):亦作“嗟呼”。亦作“嗟虖”。嘆詞。表示感嘆。
[57]造化:創造化育,指天地、自然界。
[58]過忒(tè):此處猶言“變更”。
[59]關係:關聯、牽涉。
[60]亦:又,也。凌峰:登上高峰。
[61]畸(jī)行:異行。
[62]與(yù):參與。數:氣數,命運。
[63]方:正。齟齬(jǔyǔ):不合,不融洽。世度:世上的法度、世道。
[64]將欲:正想、將要。

白話譯文

那年是壬午年,我和晦木、澤望兩個弟弟進入四明山,從雪竇山回到過雲。這裡雲霧繚繞,充滿了整個山谷,亂雲並不飛散,高高的瀑布因雲霧遮蔽,好像停止了下落,蜿蜒曲折的山路向遠處延伸。我們撤去燭火夜行,霧和露水沾濕了衣裳。山間寒氣徹骨,大家相互看著對方呼吸的白氣,只能聽到彼此斷斷續續的喘氣聲和嘆息聲。忽然,霧散雲收,天地都出現在眼前,萬物改換了樣子,眼前一片光亮。小草上結著圓圓的冰珠,樹上長長的枝條鑲著白玉般晶瑩的冰衣。幽靜的竹林像插滿美人頭上的銀色玉簪,柔軟的藤蔓像綴滿美人頸上的成串珠飾。風吹草木,發出錚錚琮琮玉石般的的聲響,就像樂器奏擊的聲音,即使是微小的一葉一莖,也沒有不被冰霧纏繞的。
我驚奇地看著並感嘆道:“這不是人們所說的木冰嗎?《春秋》上寫過它,《五行》上記載過它,怎么我們家鄉也有這種奇異之景呢?”話還未說完,有一個當地的僧人在旁邊笑著說:“這有什麼值得詫異?山中極冷,剛進入十一月,就風起雲湧,冰凌滿山,所以常年積滿霜雪。因為這裡地處萬山之中,沒有塵俗的紛爭,隔絕人世,既無鄉村和寺廟的煙火,也沒有特殊的地熱潛入,所以酷熱的太陽的熱量也到不了這裡。這裡距離平地有一萬八千丈,強勁的風像急轉的車輪,侵人心骨。像南箕星張著大口,風神在這裡停車,到處都是土洞和長長的隧道,所以大風迴旋不散。溪流迂迴,山谷遞轉,蛟螭潛伏,山鬼妖媚。暴風強勁有力,瀑布震天作響,天地怒吼,背陽的山崖封閉了洞穴,堆聚著冰雪,所以這裡常年被北方玄冥所控制。群峰直上雲霄,北斗星都似乎墮入她的腰際,雜草的氣味濃郁,即使是原野枯焦,沼澤乾涸,巫師呼唱著旱魃狂舞,這裡也常年如秋夜般涼爽陰濕,這裡好像被太陽分割藏匿起來。況且這裡怪異的松樹和楓樹上的人形癭瘤、毒石雜草、破碎的古碑、殘埋的磚塊、腐肉枯骨,都可以興雲吐雨。更有仙宮裡治理此間的仙靈,山嶽間顯赫的精魂,高僧大德在山崖上刻下的文字,還有妖鳥和山怪,(這一切神異)匯集在這裡,幽邃難明,他們的氣息都收斂著而不散發,所以總是那么寒冷而不溫暖。”
我於是喟然長嘆說:“哎!同是一樣的寒來暑往,但仍有不聽命於自然的地方;同是一樣的變化無常,就有與占卜吉凶無關之處。住在這裡的人,難道就沒有翻越山峰挖掘藥材,說著有高深道理的話語,做著與世不同的行為的人,就沒有能參與決定人間治亂命運的人嗎?我正難容於世間的法度,正想過去向他們求教一番。”

創作背景

崇禎十五年(1642年),明王朝內憂外患交熾,國內民不聊生,李自成、張獻忠等攻城破州,境外清軍已經攻下黑龍江地區,準備入關奪取中原;而此時明朝朝廷內黨爭卻愈演愈烈。已聲名顯揚的黃宗羲滿懷為國為民之志,卻被排斥在廟堂之外。這一年,黃宗羲北京科舉名落孫山。十一月初十,黃宗羲回到餘姚家中。從“歲在壬午,余與晦木澤望入四明”推斷,當是這次回鄉期間,黃氏三兄弟一起親見了“木冰”奇景,寫下此文。

作品鑑賞

文學鑑賞

此文是黃宗羲在四明山區,見到冬天樹木上結成冰衣冰花而寫成的一篇遊記。作者由木冰而有感而發,提出大自然與社會千變萬化,指出“同一寒暑有不聽命於造化之地,同一過忒,有無關係于吉凶之占”,由此得出結論,人世治亂之數,也應認識並遵循這一規律。
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從“歲在壬午”到“雖一葉一莖之微,亦莫不冰纏而霧結”。這一段描寫過雲木凍的奇異及其由此引起作者的驚異。
文章開頭便說:“歲在壬午,余與晦木、澤望入四明”,說明入四明山的時間以及同行人員。然後直逼主旨,寫道:“自雪竇返至過雲,霧靄滇濁,蒸滿山谷”,說明來到過雲,便見到奇異的山間景物。霧氣迷濛,蒸滿山谷,作者用霧靄形容雲霧,用一“蒸”字,描繪出霧氣之盛與瀰漫之狀,使人有霧氣撲面迎人之感。接著作者便用華美的詞句,濃墨重彩地工筆細描山間木冰形成的氣候條件:濃霧滿山,驟遇寒氣。作者形容霧濃,用“雲亂不飛,瀑危弗落,遐路窈然,夜行撤燭。霧露沾衣”來加以摹寫。霧濃到亂雲不飛,瀑布高懸不落,將動態之物寫成靜態之物,在動與靜的對比中,造成反差,使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說到天寒,作者用“嵐寒折骨,相視褫氣,呼嗟咽續”,寥寥數語,使人頓生山高苦寒之感。濃霧加上天寒,作者展現出來的山間冬景,一片迷濛仿佛置身於神秘王國之中一般。作者寫到此處。忽而輕輕一轉,讓人進入了一個更加令人眼花繚亂的神奇天地里:“忽爾冥霽地表,雲歙天末。萬物改觀,浩然目奪。小草珠圓,長條玉潔;瓏松插於幽篁,纓絡纏於蘿闕;琤琮俯仰,金奏石搏,雖一葉一莖之微,莫不冰纏而霧結。”整個山區,就像神秘的幕布突然拉開,出現的則是瓊樓玉宇,玉樹瓊花,人們如同生活在仙境天宮中了。作者形容木凍的千姿百態,小草的葉上用“珠圓”二字來形容,長長的樹枝用“玉潔”來描繪。珠圓與玉潔可說是佳妙的對仗之詞。抬頭遠看玉玲瓏蓬鬆插在竹林叢竹之上,珠光寶氣的纓絡纏結於松蘿蔓草之中.最後總括為“一葉一莖”,“莫不冰纏而霧結”。作者用優美的詞語.細細描摹過雲木冰之美之奇,這種奇妙的景色,不得不使作者驚愕而感嘆了。
從“余愕眙而嘆日”至全文的結束,是第二大段。這一大段用作者同僧人的問答來探索木冰形成的原因以及由此對人生社會的感悟。
作者在驚異之餘,問道:“此非所謂木冰乎?《春秋》書之,《五行》志之,奈何當吾地而有此異也?”作者在驚嘆中點出“木冰”,可說是篇中點題,但忽有一問:為何在南方四明山地而有木冰?此一問問得有理?啟人深思。接著突然“有居僧笑於旁”而答,這一笑一答,來得突然,來得神秘,使文章波瀾起伏.耐人尋味。僧人首先答以“山中苦寒,才入冬月,風起雲落,即凍[冫各]飄山,以故霜雪常積也。”山中苦寒,積雪常存,是形成木凍的原因之一。其次又答以四明山“去平原一萬八千丈,剛風疾輪,侵鑠心骨。南箕哆口,飛簾弭節。土囊大隧所在而是。故為勃鬱煩冤而不散”,這是造成木冰形成的第二個原因。再加上“山鬼窈窕,腥風衝動”,“怪松人楓,謦石罔草”之類的山魅木客“興吐雲雨”。使“奮皋幽深其氣,皆斂而不揚,故恆寒而無燠”,這是造成木冰形成的第三個原因。原因種種,說明世間萬物複雜多變,不能用一個模式去說明、去限定,人對社會人世的見解就不能僵化凝固。由此,作者推論出“同一寒暑,有不聽命於造化之地;同一過忒,有無關係于吉凶之占”的哲理,便是順理成章。為人所接受的了。
這篇文章在寫作上也很獨特,它不同於一般的遊記。它的第一個特點是將敘事、描寫以及議論三者巧妙地結合起來,其中敘事所占的文字不多,而以描寫與議論占絕大部分。我們可以說,前半描寫,後半議論。描寫為議論作鋪墊,為議論提供形象的論據,而結論是描寫的自然歸宿與結果,兩者妙合無間,天衣無縫。在議論時,作者也不是抽象發議論,而是借用形象描寫去暗示、去說明,這就使議論不空洞,而是以形象感人,使人愛讀。結尾的結論也絕不羅嗦,也是恰到好處,戛然而止,餘味無窮;而又富有哲理性,因此使感性與理性融匯在一起,給作者以美的享受,又給予理性的淨化,受益無窮。
在語言方面,作者吸收了六朝以來的賦體語言的特點,多採用四六句.並將對仗運用到文章中來,既使文章語言優美,同時又使文章所描繪的山間景物意境化,使全文猶如一幅幅的畫卷,使讀者面對此文,猶如置身於神奇的美境之中。例如:“冥霽地表.雲斂天末;萬物改觀,浩然目奪;小草珠圓。長條玉潔”。作者在運用駢儷文的語言之時.也借用了駢儷文善於描摹情景與營造氣氛的特點,用語不多,意境如現讀者之前,如:“山鬼窈窕,腥風之行動;震瀑之敲嗑.天呵地吼;陰崖冱穴,聚雹堆冰,故為玄冥之所長駕;群峰灌頂,北斗墮脅;藜蓬臭蔚,雖焦原竭澤,巫吁魃舞,常如夜行秋爽。”這些描寫,使文章形象生動,感人至深;叉加上文字優美,氣勢雄渾,讓人讀起來愛不釋手。

名家點評

近代學者王文濡續古文觀止》:似六朝人手筆,小草數句,描寫盡致,不涉雕琢,故佳。奇境必有奇人,自當作此推想。

作者簡介

黃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字太沖,一字德冰,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藍水漁人、魚澄洞主、雙瀑院長、古藏室史臣等,學者稱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東林七君子黃尊素長子。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
過雲木冰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