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大學

過去的大學

過去的大學》是同心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鐘叔河。本書主要講述了民國時期他們如何辦大學,過去的校長、過去的教授,還有過去的學生。講的是清末維新變法至民國這段時間。

基本介紹

  • 書名:過去的大學
  • ISBN:9787547702727
  •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 開本:16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作者簡介

鐘叔河,湖南平江人。原來在出版社當編輯,業餘也做點研究,寫點文章。現已離休,但有時也寫一點。主要著作有《走向世界--近代知識分子考察兩方的歷史》、《從東方到西方》、《念樓集》、《天窗》、《鐘叔河散文》、《念樓學短》、《學其短》等。編輯作品有《走向世界叢書》、《鳳凰叢書》、《知堂書話》、《兒童雜事詩圖箋釋》等。所編訂的《周作人散文全集》即將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皈社出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由鐘叔河、朱純編著的《過去的大學》。《過去的大學》的內容提要如下:
過去的大學,是蔡元培、蔣夢麟、胡適當校長的北京大學,是梅貽琦當校長的清華大學,是羅家倫當校長的中央大學,是竺可楨當校長的浙江大學……
過去的大學,不是現代人在做總結,談經驗,作評論,而是當時的校長、當時的教師、當時的學生親身經歷的回憶。是茅盾講他考大學,林語堂講他讀大學,端木蕻良講他讀中學,錢穆講他從教國小到教大學的經過……
發現問題後,如果總是解決不了,人們肯定會用這兩種方法:一是回顧過去,藉助歷史的經驗,看看以前怎么做。二是探出窗外,對照別人的經驗,看人家怎么做。《過去的大學》屬於前者,是一本借鑑過去的書。
這本《過去的大學》收有40篇文章,寫的是民國時期他們如何辦大學,寫的人有過去的校長、過去的教授,還有過去的學生。作者有蔡元培、蔣夢麟、胡適、羅家倫、梅貽琦、陶行知、沈尹默、錢穆、馮友蘭、林語堂、茅盾、梁實秋、張申府等名家。書中所寫的過去,是指清末維新變法至民國這段時間,下限止於1949年。
大學是乾什麼的?蔡元培說:我到北大後的第一次演說,就說明,“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胡適在北大五十周年時撰文說,美國的許多大學歷史比美國的立國歷史還長,北大歷史卻相對較短,因為大家不願意將兩千年前漢武帝的太學當成自己的前身,而是認定自己是戊戌新政的產兒。被譽為清華“終身校長”的梅貽琦說:“所謂大學,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他認為,辦大學,目的無非兩個:一是研究學術,二是造就人才。他說,“清華向來有一種儉樸好學的風氣,這種良好的校風,我希望今後仍然保持著。清華從前在外間有一個貴族學校的名聲,但是這是外界不明真相的結果,實際的清華,是非常儉樸的。從前的清華,只有少數的學生,是富家子弟,而大多數的學生,卻都是非常儉樸的。平日在校,多是布衣、布服、棉布鞋,毫無紈絝習氣。我希望清華今後仍然保持這種良好的校風。”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是陳寅恪提出的。羅家倫在擔任中央大學校長期間,提出了“安定、充實、發展”六字治校方略,實行“誠、朴、雄、偉”新學風。誠,就是對學問要有誠意,不把學問當作升官發財的途徑和獲取文憑的工具;對於使命,更要有誠意,應向著認定的目標義無反顧地走去;朴,就是質樸和樸實的意思,不以學問當門面、作裝飾,不能尚纖巧、重浮華,讓青春光陰虛耗在時髦的小冊子、短文章上面,而是要埋頭用功,不計名利,在學問上作長期艱苦的努力,因為“惟崇實而用笨功,才能樹立起樸厚的學術氣象”;雄,是大無畏的雄,以糾正中華民族自宋朝南渡以後的柔弱萎靡之風。而要挽轉一切纖細文弱的頹風,就必須從善養吾浩然正氣入手,以大雄無畏相尚,男子要有丈夫氣,女子亦無病態;偉,是偉大崇高的意思,要集中精力,放開眼界,努力做出幾件大的事業來,既不可偏狹小巧,存門戶之見,又不能固步自封,怡然自滿。本著這樣的思想,羅家倫在中央大學進行了一系列積極而卓有成效的改革。
抗戰時期,北大清華南開等大學南遷,組成西南聯合大學。儘管物質條件非常艱苦,但是,所有師生都能安貧樂道。這個道,就是思想自由,學術自由,勇於探索,敢於批判,是“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是“生活樸素,思想高超”。正如書中趙瑞蕻先生《紀念西南聯大六十周年》中所言,“這也都是西南聯大的精神。”
教授治校,學術自由,精神獨立……這些曾經的大學舊模樣,因為有了這本書,我們得以重窺當年的風采。歷史是當時的現實,也是現實的觀照。所以,人們在感嘆為什麼我們沒有了創新,為什麼錢學森之問一時難解時,從中也不難找出自己的答案的。
在書的修訂本序言中,編者鐘叔河說:“唯願現今的大學校長、大學教授和大學生,趕快用事實來證明,他們也是值得載諸筆墨的,這樣才好。”要實現這樣的美好願望,可能還要蠻長的時間呢。

媒體評論

讓我們回到當年的校園,感受那逝去的氛圍,仰望曾經的精神高度。
——歷史學者 傅國涌
重溫我們的教育傳統,啟示我們去思考什麼是學校、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好的學校,什麼是好的教育,它追問的是每一個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應不斷反省和叩問的“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哪裡去”這樣重大而根本的問題。
——學者 楊東平
讀《過去的大學》,關於民國教育的影像漸漸清晰起來,書中很多人都是那個時代的風骨。在批量化產生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的今天,知識和品行早已分家,在這個時候,看到這樣的書,自然會熱血澎湃、熱淚盈眶。
——豆瓣讀者 棘蜥

目錄

修訂本序
再版序言
初版序言
第一輯 過去的校長
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
北京大學和學生運動
北京大學五十周年
蔡元培先生與北京大學
蔡元培先生與五四運動
我們建設新清華
所謂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
燕京大學創校的艱辛
李登輝辦復旦大學
羅家倫重建中大
我父張伯苓辦南開
回憶金陵大學
陳嘉庚廈門辦學
立信會計學校的創辦和發展
試驗鄉村師範學校答客問
第二輯 過去的教授
我和北大
我到北大任教
北京大學雜憶
張、梅兩校長印象記
“五四”後的清華
我在清華教體育
劉仙洲與清華
閒話燕大老師
回憶我在北洋大學
憶中央大學柏溪分校
無錫國專雜憶
抗戰期間的浙江大學
第三輯 過去的學生
聖約翰大學
報考北大前後
回想北大當年
北大與北大人
燕大學生生活
清華初期的學生生活
六十年前的清華
問學清華
憶清華
西南聯大始末記
紀念西南聯大六十周年
北洋大學回憶片斷
北洋的學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