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夯歌

運河夯歌是勞動人民民眾在新築或修復湖堤河堤、夯實地基時所唱的鏗鏘有力、抑揚頓挫的勞動號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運河夯歌
  • 特點:鏗鏘有力、抑揚頓挫
  • 重量:60斤到80斤
  • 原因:開挖大運河,役使大量河工
起源,介紹,

起源

元、明兩代為了開挖大運河,役使大量河工,使用十分原始的勞動工具,經過曠日持久的奮戰,終於完成了這一舉世公認的人間奇蹟。元末明初濟寧段的運河開通以後,由於需要修築大堤、修築塘壩,慢慢形成了一個地方文化,船舶文化。夯歌,就是在任城區段的運河兩岸,勞動人民創作的一種文學藝術。廣大河工在戰天鬥地的勞動過程中,創造了許多勞動歌謠,流傳在任城一帶的勞動號子主要包括夯歌,硪歌,打樁號子這幾類。其中以夯歌、硪號子、縴夫謠等最具代表性。這些歌謠生動地反映了當時濟寧運河兩岸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當時的生產、生活狀況,再現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社會面貌。
建築房屋打地基的工具稱之為“夯”,而築堤打地基用的夯具在長溝叫“石硪”,硪用青石製成,形狀像燈台,高三十多厘米,上圓下平,上面直徑四十多厘米,下面直徑60多厘米底平面特別光滑,腰部較細,有栓繩子的索扣,重量在60斤到80斤。打硪時需要用十人,拉起來必須齊心協力,動作一致,配合得體,這樣才能拉的穩,砸的實。

介紹

夯歌鮮活、樸實、詼諧、激情,是大運河的主題歌,很多是勞動者自編自創的:“唉---水流來呀,紅臉大漢屬關王,殺人放火屬孟良;還有遼東蓋叔文,白臉大漢屬羅成,南唐報號高懷德,長坂坡前屬趙雲”,“甲馬營中傳太子,一母所生兩條龍。大龍名諱趙匡胤,二龍就叫趙匡生。匡胤匡生弟兄倆,打罷關西闖關東。關東關西都打到,木林關上打韓童,一打韓童來進寶,二打韓童來進鳳,三打韓童無寶進, 進來銅頭鐵耙工。文官一見心害怕,武官一見戰兢兢。”那時候唱夯歌,不光是流傳的曲調和跟老人們學的歷史故事,傳說人物,還有古典詩詞,毛澤東的詩詞。“山外青山樓外樓,鐘山風雨起滄黃。”現在已不再喊夯了,大規模的集體勞動也漸漸少了。現代化的機械設備取代了原始的勞動工具,這也是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取代辛勞的一大幸事。同時,也使這種歡快、純樸的民俗文化遺產正離我們漸行漸遠。
在“打夯”或“打硪”中有號官,即領唱者,號官領唱,眾人應和,號子主要協調動作、助興提神的作用。在打硪中,需要四門六叉,拉四門的人需要有經驗有技能的人擔當,拉六叉的人可隨著拉四門的人齊心拉起即可,整個過程由號官一人指揮。這樣就形成了一些曲調,如《對十花調》、《梳油頭調》、《風擺荷花調》、《大實話調》以及很多的順口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