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諫

進諫

進諫,漢語辭彙。

拼音:jìn jiàn,

釋義:對君主、尊長或朋友進言規勸;同樣指下級對上級臣子對君主年幼者對長者進行的勸告建議的方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進諫
  • 拼音:jìn jiàn
  • 釋義:對君主、尊長或朋友進言規勸
  • 出處:《東周列國志》
詞目,拼音,引證解釋,忠臣進諫,進諫技巧,古代諫臣,魏徵,史料,影響,弦章,總結,

詞目

進諫

拼音

jìn jiàn

引證解釋

向君主或尊長直言規勸。
《荀子·成相》:“﹝ 伍子胥 ﹞進諫不聽,剄而獨鹿棄之江。”
南史·江淹傳》:“ 淹 每從容進諫, 景素 不納。”
《舊唐書·韋溫獨孤郁傳贊》:“伏蒲進諫,染翰為文。”
《新唐書·于志寧等傳贊》:“ 季輔 、 行成 數進諫,然雍容有禮,皆長厚君子也。”
明 馮夢龍 清 蔡元放《東周列國志》第一回:“料民者,將本地戶口,按籍查閱,觀其人數之多少,車馬粟芻之饒乏,好做準備,徵調出征。太宰仲山甫進諫不聽。”
東周列國志》第二回 :“卻說大夫褒珦,自褒城來,聞趙叔帶被逐,急忙入朝進諫:‘吾王不畏天變,黜逐賢臣,恐國家空虛,社稷不保。’”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杜甫的門閥觀念》:“ 高宗 李治 都屢次告戒他,但不改故態,臣下進諫更要遭受到打罵。”

忠臣進諫

進諫需要置生死於肚外的勇氣以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正因為有了這種勇氣與責任感,燭之武才能“夜縋而出”,救鄭國於水火之中。
進諫需要捫心自問,深思熟慮的意識以及相提並論的方法,正因為有了這種意識和方法,鄒忌才能得出“王之蔽甚矣”,使齊國門庭若市,“戰勝於朝廷”。

進諫技巧

進諫需要避免開門見山,循循深入的技巧,正因為有了這一技巧,觸龍才能令長安君為質,使齊國出兵相救。
進諫在中國歷史上的主要意思是向君王提出意見或建議,當然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行為,君王的威嚴不容侵犯,敢於進諫的臣子在史書中多被大肆稱讚,
因為他們本著為國為君為民的初衷勇敢的提出自己認為正確的意見,這是要冒著生命危險的。

古代諫臣

魏徵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初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學家河北巨鹿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由於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於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徵問道:“何謂明君、闇君?”魏徵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闇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後,自己還被蒙在鼓裡;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對這番話深表贊同。貞觀元年(627),魏徵被升任尚書左丞。這時,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親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溫彥博調查此事。結果,查無證據,純屬誣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轉告魏徵說:“今後要遠避嫌疑,不要再惹出這樣的麻煩。”魏徵當即面奏說:“我聽說君臣之間,相互協助,義同一體。如果不講秉公辦事,只講遠避嫌疑,那么國家興亡,或未可知。”並請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詢問忠臣和良臣有何區別,魏徵答道:“使自己身獲美名,使君主成為明君,子孫相繼,福祿無疆,是為良臣;使自己身受殺戮,使君主淪為暴君,家國並喪,空有其名,是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遠。”太宗點頭稱是。

史料

貞觀二年(628),魏徵被授秘書監,並參掌朝政。不久,長孫皇后聽說一位姓鄭的官員有一位年僅十六七歲的女兒,才貌出眾,京城之內,絕無僅有。便告訴了太宗,請求將其納入宮中,備為嬪妃。太宗便下詔將這一女子聘為妃子。魏徵聽說這位女子已經許配陸家,便立即入宮進諫:“陛下為人父母,撫愛百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居住在宮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著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無饑寒之患;嬪妃滿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歡。現在鄭民之女,早已許配陸家,陛下未加詳細查問,便將她納入宮中,如果傳聞出去,難道是為民父母的道理嗎?”太宗聽後大驚,當即深表內疚,並決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齡等人卻認為鄭氏許人之事,子虛烏有,堅持詔令有效。陸家也派人遞上表章,聲明以前雖有資財往來,並無訂親之事。這時、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來魏徵詢問。魏徵直截了當地說:“陸家其所以否認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後藉此加害於他。其中緣故十分清楚。不足為怪。”太宗這才恍然大悟,便堅決地收回了詔令。

影響

由於魏徵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又打消了這個念頭。”還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鳥藏在懷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子悶死在懷中。
貞觀六年,群臣都請求太宗去泰山封禪。藉以炫耀功德和國家富強,只有魏徵表示反對。唐太宗覺得奇怪,便向魏徵問道:“你不主張進行封禪,是不是認為我的功勞不高、德行不尊、中國未安、四夷末服、年穀未豐、祥瑞末至嗎?”魏徵回答說:“陛下雖有以上六德,但自從隋末天下大亂以來,直到現在,戶口並未恢復,倉庫尚為空虛,而車駕東巡,千騎萬乘,耗費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況且陛下封禪,必然萬國鹹集,遠夷君長也要扈從。而如今中原一帶,人煙稀少,灌木叢生,萬國使者和遠夷君長看到中國如此虛弱,豈不產生輕視之心?如果賞賜不周,就不會滿足這些遠人的欲望;免除賦役,也遠遠不能報償百姓的破費。如此僅圖虛名而受實害的事,陛下為什麼要乾呢?”不久,正逢中原數州暴發了洪水,封禪之事從此停止。
貞觀七年(633),魏徵代王珪為侍中。同年底,中牟縣丞皇甫德參向太宗上書說:“修建洛陽宮,勞弊百姓;收取地租,數量太多;婦女喜梳高髻,宮中所化。”太宗接書大怒,對宰相們說:“德參想讓國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無發,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參誹謗之罪。魏徵諫道:“自古上書不偏激,不能觸動人主之心。所謂狂夫之言,聖人擇善而從。請陛下想想這個道理。”最後還強調說:“陛下最近不愛聽直言,雖勉強包涵,已不像從前那樣豁達自然。”唐太宗覺得魏徵說得入情入理,便轉怒為喜,不但沒有對皇甫德參治罪,還把他提升為監察御史
鄒忌
鄒忌,《史記》作騶忌子,齊人。田齊桓公(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那個公子小白,是田氏代齊之後的齊國君主)時就任大臣,威王時為相,封於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號成侯。後又事齊宣王
齊威王立志改革,思賢若渴。他鼓琴自薦,被任為相國,封於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稱成侯。勸說威王獎勵群臣吏民進諫,主張修訂法律,監督官吏,嚴明賞罰,並選薦得力大臣堅守四境。推行的改革,使齊國力漸強。時勢造就英雄,鄒忌有才華有才幹,大度頗有君子風範.是齊威王的得力助手,幫助他持政,出謀劃策。此外,鄒忌還以相貌著稱,品德也十分的受人誇讚。鄒忌修八尺有餘,(今185cm)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插圖插圖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插圖插圖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聞之,皆朝於。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弦章

齊景公愛喝酒,連喝七天七夜不停止。大臣弦章上諫說:“君王已經連喝七天七夜了,請您以國事為重,趕快戒酒;否則就請先賜我死了。”另一個大臣晏子後來覲見齊景公,齊景公向他訴苦說:“弦章勸我戒酒,要不然就賜死他;我如果聽他的話,以後恐怕就得不到喝酒的樂趣了;不聽的話,他又不想活,這可怎么辦才好?”晏子聽了便說:“弦章遇到您這樣寬厚的國君,真是幸運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紂王,不是早就沒命了嗎?”於是齊景公果真戒酒了。
【原文】
齊有得罪於景公者,公大怒,縛置殿下,召左右肢解之:“敢諫者誅。”晏子左手持頭,右手磨刀,仰而問曰:“古者明王聖主肢解人,不知從何處始?”公離席曰:“縱之,罪在寡人。”
時景公煩於刑,有鬻踴者。〔踴,刖者所用。〕公問晏子曰:“子之居近市,知孰貴賤?”對曰:“踴貴履賤。”公悟,為之省刑。
【譯文】
有人得罪齊景公,景公非常生氣,命人把他綁在大殿,準備處以分屍的極刑,並且說如果有人膽敢勸阻,一律格殺勿論。晏子(即晏嬰)左手抓著人犯的頭,右手拿著刀,抬頭問景公:“古時聖王明君肢解人犯時,不知先從人犯的哪個部位下刀?”景公立刻站起身說:“放了他吧,這是寡人的錯。”
景公時,刑律條文繁多。有一天景公出遊見有賣踴(被砍去一腳的罪犯所穿的鞋)的,踴,是受過刖刑的人用的鞋子。景公就問晏子:“賢卿住的地方靠近市集,可知道踴貴還是普通鞋子貴?”晏子答:“踴貴。”
景公突然有所領悟,於是下令廢除刖刑(砍去罪犯一腳的刑法)。

總結

這些赤膽忠心的臣子,一顆顆碧血丹心,讓人震撼。在古代敢於給君王提意見,其實也可以稱之為“死諫”以自己的性命作賭注,為了國家的強盛,敢於進諫的臣子無一不是忠臣,千古名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