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不讀《史記》

原文:

宋荔裳方伯在塾讀書時,有岸然而來者,則一老甲榜也。問:“小兒讀何書?”以《史記》對。問:“何人所作?”曰:“太史公。”問:“太史公是何科進士?”曰:“漢太史,非今進士也。”遂取書閱之,不數行,輒棄去,曰:“亦不見佳,讀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進士不讀《史記》
  • 作者:王士禎
  • 性質:古文
  • 意義:反映八股文對人的毒害
注釋 :,譯文:,評價:,作者:,

注釋 :

1.塾:學堂。
2.遂:於是。
3.亦:也。
4.佳:好的;美的。
5.益:好處。
6.岸然:嚴肅的樣子 。
7.對:讀。
(1) 以《史記》對:(對)
<回答>
(2)遂取書閱之:(隧)
<於是>
(3)不數行輒棄去:(數)
<幾>
2.用現代文說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亦不見佳,讀之何益?
<也不見得有什麼好,讀它有什麼用處呢?
3.本文刻畫的老甲榜形象和我們課本中學到的哪一人物相似?請舉一例,簡要說明理由。
<范進(或“孔乙己”),深受科舉制度毒害。
補充說明 :
(1)關於“太史公”:
《史記》約成書於前104年至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後贈送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
(2)關於“甲榜”:
清朝科舉,鄉試即舉人試,考取舉人的榜為乙榜;會試即進士會試,考取進士的榜為甲榜,分別為甲榜、乙榜,合稱“兩榜”。甲榜,是清朝科舉制度中進士的別稱。
(3)宋荔裳:宋琬,號荔裳,清代初散文學家。方伯:明清時對布政使(官職)的稱呼。

譯文:

宋荔裳(方伯):清朝時對布政使{官名}的稱呼)在學堂里讀書的時候,(某一天)有一個表情嚴肅的人走了進來,(一看)原來是一位老甲榜。老甲榜問他:“(你這個)小孩子在讀什麼書啊?”宋荔裳恭恭敬敬地回答說在讀《史記》。老甲榜(又)問他:“什麼人所寫的呢?”宋荔裳恭恭敬敬地回答說:“是太史公寫的。”老甲榜(奇怪地)問道:“太史公是哪一科(中的)進士?”宋荔裳說:“太史公是漢朝時候的太史,不是現在的進士啊。”老甲榜於是(裝腔作勢地)取過《史記》來看,看了沒幾行,就丟下書,說:“也不見得好,你讀它又有什麼好處呢?”(說完)就仰著頭走出去了。

評價:

明清兩朝統治者規定,科舉考試中必須用八股文體作文章,文章題目都從四書中來,並且要求文義必須以朱熹的集注作為準繩。一些讀書人終其一生只在欽定的幾部書里討生活,以割裂經義為能事,不知《史記》為何書,不知太史公為何人,就毫不奇怪了。然而,這樣愚妄無知的人偏能金榜題名,這真是對科舉制度的莫大諷刺。

作者:

王士禎(1634—1710),原名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諡文簡。漢族,新城(今山東桓台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傑出詩人。博學好古,能鑑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並稱。書法高秀似晉人。康熙時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論詩創神韻說。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以後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但未能擺脫明七子摹古余習,時人誚之為“清秀李於麟”(李攀龍),然傳其衣缽者不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