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出來的抑鬱(外一篇)

進化出來的抑鬱(外一篇)》是2010年《環球科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保羅·W·安德魯斯〔美國〕、小J·安德森·湯姆森〔美國〕。

基本介紹

  • 書名:進化出來的抑鬱(外一篇)
  • 作者:保羅·W·安德魯斯
  • 譯者:王乃弋 劉睿哲
  • 類別:非虛構 / 中短篇集
  • 出版社:《環球科學》2010年第五期
  • 出版時間:2010年第五期
  • 裝幀:平裝
導言,譯者簡介,

導言

《進化出來的抑鬱》
抑鬱到底是心理疾病還是神經疾病?為什麼有研究顯示全世界多達30%~50%的人都曾出現過符合當前重度抑鬱臨床診斷標準的症狀?最新研究認為,抑鬱是一種進化適應性:抑鬱的人往往能夠更專注、更持續地思考問題,這種更具分析能力的思考模式有助於他們更好地解決複雜的社會問題。
實際上,抑鬱是通過一種自然的方式告訴人們,他們正面臨著複雜的社會問題,他們的思維正專注於解決這個問題。治療人員應該鼓勵這種抑鬱性沉思,而不是試圖阻止它,同時他們還應該努力幫助人們解決引起抑鬱的難題。了解了抑鬱背後的真正含義,數百萬深受抑鬱困擾的人就會明白他們痛苦產生的根源,並能夠及時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
《心理疾病的神經根源》
長期以來,面對那些檢查不出生理病因的精神或行為障礙,醫生們只能推測,這些疾病是單純的“心理問題”,並據此為患者展開心理治療。如今,以現代生物學、神經科學和基因組學為基礎的科學方法,正在替代存在了近一個世紀的心理學理論,並產生了一些治療精神疾病的新方法。
科學家現已知道,以前認為的很多“精神疾病”都能找到生理病因:自閉症源於神經元間的連線異常,通常由基因突變導致;精神分裂症則被認為是一種發育性大腦疾病。然而,對於普通大眾甚至臨床醫生,要他們接受抑鬱症、強迫症、創傷後應激障礙等特定心理疾病可能也是大腦生理疾病的觀點,仍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與帕金森病、中風等會造成明顯大腦損傷的疾病不同,心理障礙患者並沒有這些損傷,生理病因仍不明確。不過,利用最新的大腦成像技術,科學家可以觀測活體大腦的功能,即使在沒有可見的細胞缺損的情況下,也可以檢查出各個腦區的活動水平或腦區間的信息交流是否存在問題。神經科學家研究指出,每種“心理疾病”都對應著一種功能不正常的神經迴路,只要準確找到這些迴路,使它們恢復正常,“心理疾病”將立即消失。
從愛迪生到比爾·蓋茨,全球數千萬人從《科學美國人》汲取知識和智慧。1845年創刊的《科學美國人》是享譽世界的科普品牌,162年來,它見證了世界科學每一次重大進步。該刊是頂級科學家向公眾傳播自己的理念和成果的首選平台。到2008年,已有13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科學美國人》上發表了228篇文章。
本文作者:保羅·W·安德魯斯是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的博士後研究員。他的研究領域主要是人類心理健康特質,尤其是從進化的觀點對抑鬱與自殺行為進行研究。
小J·安德森·湯姆森是美國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市的一位私人精神病學家,同時還是維吉尼亞大學學生健康中心與心理服務部門及該校法律、精神病學與公共策略研究所的精神病醫生。

譯者簡介

劉睿哲,北京師範大學心理系碩士研究生,師從周仁來教授,研究方向為社會認知神經科學,積極情緒的產生及其相關領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