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理巷

連理巷在泉州市東北街譙樓左畔,巷口舊有小廟叫“生韓宮”,是北宋連理生韓琦的遺址,巷為連理母子居住的地方,故名連理巷。

連理巷在泉州市東北街譙樓左畔,巷口舊有小廟叫“生韓宮”,是北宋連理生韓琦的遺址,巷為連理母子居住的地方,故名連理巷。按北宋真宗景德年間,河南湘州人韓國華,以太常少卿的官來任泉州太守。年老無子,忽一日,署中榕樹開了斑枝花,侍婢連理取獻,國華以為吉兆,遂私通連理。連理懷孕,為嫡夫人逐出,避於署前城隍廟,即在廟中生了韓琦。國華欲接入署,被夫人所拒,因在廟旁巷中賃屋為連理母子居住。後該城隍廟即改為生韓宮,宮前有明大學士張瑞圖手書的“生韓古廟”石刻額於門上。
曾經的“連理巷”就在福醫二院正大門通往縣后街的一條道上。
連理巷始於北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最後一戶是連理巷4號王壽資先生家,位於現正大門右側。
最終,連理巷最後一戶人家在2001年間北門街、威遠樓改造期間拆除。
據泉州史學界吳幼雄先生回憶,上個世紀50年代,泉州那條宋朝年間流傳下來的名巷——連理巷還在。巷的一邊是空地,一邊有不多的幾戶人家。不遠有一“尖厝山”,長滿了龍舌蘭。
泉州郵政部門的李先生說,在他印象中,很久以前連理巷似乎曾還有2戶人家,為連理巷2號和4號。另有一位知情的婦女告訴記者,她是王家媳婦,她家門牌號曾是連理巷4號,他們是最後一戶離開的。過去古厝有數百年歷史,面積很大,大約2001年拆除。她說,原來的連理巷從二院大門一直通到現在的二院後門。
家住附近的一位林老先生曾回憶,他以前看到的連理巷,是一條略傾斜的土路,巷口一個小宮裡,裡面有一塊石頭,是連理生韓琦石頭。
這塊石頭連在土裡,有一米長,由於當年浸了血污,深深漬了進去,石頭表面是紅色的,用水洗它,則越洗越紅。後來宮拆了,生韓石也就被移到了開元寺裡面去了。
後來,老先生還特意跑到開元寺裡面去看那塊生韓石,可是裡面的人告訴他,石頭沒什麼用了,因為失去了血色。
1984年,泉州市文管會在福醫二院(鯉城院區)大門左側立石碑“韓琦出生地”即為生韓宮舊址。這條出名的連理巷也被稱為情人巷,其傳說經久不衰,名揚海內外。福醫二院所在地就為當年連理巷舊址,醫院仍保存有當年連理巷的相關契書單據。
如今,泉州千年連理巷的方位,只停留在了少數人的記憶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