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州鎮(廣東省連州市轄鎮)

連州鎮(廣東省連州市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連州鎮位於廣東省連州市西南部,東接龍坪鎮,南鄰九陂鎮,東南接西江鎮,北連保全鎮,西北接西岸鎮,西與連南縣相連。是連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粵、湘、桂三省區的物流中心和交通樞紐。國道G107線、G313線、清連高速公路以及省道S114線貫通全鎮,轄區總面積175.65平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145636人(2017年),下轄19個村、9個社區。民間通用多種語言,以白話(粵語)、河村話、四會話、客家話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連州鎮
  • 外文名稱:Lianzhou Town
  • 別名:連州
  • 行政區類別:建制鎮
  • 所屬地區:廣東省清遠市連州市
  • 下轄地區:19個村、9個社區
  • 政府駐地:北湖洞村
  • 電話區號:0763
  • 郵政區碼:513400
  • 地理位置:中國華南
  • 面積:175.65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145636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慧光斜塔
  • 車牌代碼:粵R
人口民族,人口統計,民族統計,語言文字,國語,粵語方言,客家方言,連州地方土話,西南官話,少數民族語,歷史沿革,地域位置,氣候,水文,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農業土地,歷史文化,經濟概況,經濟收入,特產收入,交通,行政區劃,社會事業,名勝風景,慧光塔,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重要文物,

人口民族

人口統計

2014年末,連州市戶籍人口為518113人,比上年末增加3698人,人口密度為194人/平方公里,全市出生人口4553人,人口出生率為8.8‰,死亡人口2084人,死亡率為4.0‰。在總人口中,男性人口有267933人,女性人口有250180人,性別比為107.1。從戶籍性質分類看,全市總人口中,非農業人口為79154人,同比下降1.4%,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5.3%,比去年略有下降。農業人口438959人,同比增長1.1%,占全市總人口的84.7%,比去年略有增長。60歲以上人口為74577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4.4%,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18歲以下人口為92714人,占總人口的17.9%,與去年持平。2014年省內遷入1665人,省外遷入880人,遷出省內2731人,遷往省外683人。(註:以上數據均來源於公安局戶籍人口數)
145636人(2017年)。

民族統計

連州市現有民族29個,漢族為主要民族,占總人口的98.7%,其餘有瑤族、壯族、畲族、回族、滿族等28個少數民族7600餘人。少數民族以瑤族為主,有5560餘人,主要分布在瑤安瑤族鄉和三水瑤族鄉,其餘各少數民族均以零星遷入為主。
連州市瑤安瑤族鄉總戶數2403戶,總人口11817多人,其中瑤族人數3897人,占總口數的32.98%,瑤族居住地主要分布在新九、田心、瑤安、九龍等4個瑤族村委會。三水瑤族鄉總戶數1030戶,總人口4309人,其中瑤族人數1659人,占總人口的38.5%,瑤族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左里和雲霧兩個村委會。

語言文字

連州的語言多種多樣,有“鄰村不同聲,十里不通話”之說。據有關部門統計連州使用的語言達26種。目前使用的語言有:

國語

以北京語音為標準語音,以北京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語言;是市內學校教學、重要會議使用的主要語言,對外交往中廣泛使用。

粵語方言

共有八種類型,分述如下:
(一)廣州話,為連州、連州鎮、市場、商場等廣泛使用,是連州市的公眾語言。其中連州北山村400多人歷來使用。
(二)四會話:主要分布在清水、西岸、東陂、附城、麻步、龍坪、西江等鎮,其它鎮鄉也有零星分布,使用人口10萬人左右。
(三)惠州話:保全的北嶺、嶺嘴、良塘、黃村,清江的西聯等一些村民使用,使用人口5000多人。
(四)南海白話:西岸黃家洞、溪塘村使用,使用人口1000人左右。
(五)潮州話:九陂風衝口村及保全程下坪村部分人使用,使用人口500多人。
(六)河源話:九陂新塘基、樟木墩村等使用,使用人口400人左右。
(七)龍川話:九陂田澄村使用,使用人口300人左右。
(八)東陂鎮區還有謝屋話(東莞南社)、關屋話(南海九江)、單屋話(東莞石龍),是明清從東莞等地遷來的廣商後裔使用的語言。

客家方言

連州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與連南、陽山交接的地區,即九陂、龍潭、朝天等鄉鎮的大部份地區。另外連州、附城、星子、龍坪、西江、保全、清水、東陂、瑤安,也有程度不同的分布。民國38年《連縣誌》云:“凡來自本省惠(州)、潮(州)、嘉(應州)、南(雄)、始(興)及粵贛邊境各屬者,稱客家話,全邑計之,客家人約占五成以上。”現在調查表明連州客家人約12萬人,使用客家語的占總人口的25%左右。連州各地客家方言差異不大,與連南、陽山等地的客家方言大同小異。

連州地方土話

連州地方土話是一個內部差異較大的土話群,20世紀80年代末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把它歸屬末明的韶州土話。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連州土話可分為星子話、保全話、連州話、西岸話和豐陽話等10種類型,分述如下:
(一)星子話:分布在市東北部的星子、清江、山塘、潭嶺、大路邊、龍坪6鎮鄉以及麻步、瑤安2鎮鄉的部分地區。以星子鎮為中心,使用人口13萬左右。各地星子話有不少差別,但大同小異、基本可通話。
(二)連州話:或者稱之為“附城話”,當地人稱“阿B 聲”,分布在連州鎮、附城鎮、保全鎮、龍坪鎮和西岸鎮,使用人口5萬人左右,是早期連州城的主要語言。
(三)保全話:分布在中部的保全鎮和龍坪鎮的部分地區,使用人口3.5萬左右。保全話與星子話比較接近。
(四)豐陽話:當地人稱為“小蠻聲”,分布在豐陽鎮及朱崗、東陂、瑤安等鎮鄉的部分地區,使用人口5萬左右,豐陽話與西岸話較接近。
(五)西岸話:當地人稱“大蠻聲”,主要分布在西岸鎮,使用人口3萬人左右。
(六)松柏話:朝天的大圍、李屋兩個村委會使用,使用人口3000人左右。
(七)城村話:東陂城村使用,使用人口2000人左右 。
(八)沙坊話:是一種比較複雜的語言,附城沙坊村等使用,使用人口2000多人。
(九)吾州話:近似連山壯族語言,清水龍池村使用,使用人口約1000人。
(十)煙廠話(切了話):西江寶山田莊、九陂龍潭三松、白石(原千樹嶺村)等使用,使用人口500人。上述10種土話之間基本上都無法通話,差異性比較顯著。

西南官話

共有三種類型,分述如下:
(一)“湖南正字”,是對湖南、江西語言的統稱。在連州的鸕鶿嘴、翠仙、煤龍等村使用。
(二)邵陽話,上置村、朱屋,西岸的黃花坪、潭屋、西江的馬頭崗,三水的沙木 、水王沖,大路邊的源潭等村使用。
(三)臨武話,與湖南省宜章、江華、蘭山、臨武各縣交界的一些山村附帶講該類方言,另外,還有江西及湖南的寧遠、耒陽、常寧、祁陽、永州、新田、嘉和、安仁、衡陽等語言在部份市民中使用。他們多是楚商江西藥材商在連州的後裔,西南官話可以相互通話。

少數民族語

連州境內有少數民族26個,使用少數民族語言主要是瑤話。分布在瑤安瑤族自治鄉3900人左右,三水瑤族自治鄉1660人左右,市區及部分鄉鎮1000人左右。

歷史沿革

地域位置

連州鎮為一千五百多年州治和縣治所在。民國20年(1931年)縣城劃分為聯璧、德政、興賢、升餘4個鎮,民國29年並為升德、聯興2個鎮,民國34年合併為聯德鎮。1950年5月改稱連州鎮。1953年初,與連縣第六區合併為城關區,1954年4月從城關區分出復稱連州鎮,同年9月省批准為區級鎮。1958年9月建立連州鎮人民公社,1967年4月恢復為連州鎮。2001年,被認定為廣東省的中心鎮。2003年5月,原附城鎮行政區域併入連州鎮。

氣候

連州鎮年平均氣溫22°C,全年無霜期345天,平均降雨量1450毫米。

水文

泗綸河、連州河、新榕河流經鎮境。

地理環境

連州鎮位於連州市西南部,東接龍坪鎮,南鄰九陂鎮,東南接西江鎮,北連保全鎮,西北接西岸鎮,西與連南縣相連。鎮政府駐市區內原北湖洞村。全鎮屬石灰岩山區,地貌為丘陵、沖積盆地,以紅、黃壤為主。屬亞熱帶氣候類型,年均氣溫19.50攝氏度,年均降雨量1600毫米。鎮內天子山海拔616米,獅子頭海拔667米。星子河自東北而來、東陂河從西北而來,在鸕鶿嘴村匯合,南流通過市區,三江河由西向東在城南雙溪注入。三河匯成湟川,經小北江三峽南去。
小北江小北江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鎮境內是連州市重要的水稻產區,農產品以水稻為主,水果蔬菜生產有相當規模。青瓜、辣椒、黑皮冬瓜、花生,質優量多。主要工業園區有巾峰科技工業走廊、城北工業園區,生產成衣、玩具、矽灰石、碳酸鈣、電子科技材料。鎮境內小北江、巾峰山、雙溪等列於湟川八景之中。

農業土地

(含耕地、園地、林地、草原、水面和其他共6項,本節以下同)總面積23.44萬畝,其中耕地3.21萬畝。林業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14.52萬畝,生態公益林7.45萬畝,商品林8.82萬畝,森林覆蓋率49%。

歷史文化

連州鎮是連州市人民政府駐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鎮境內已發掘多處古墓葬,出土了一級文物青銅“朱雀玄武”以及戰國青銅劍等珍貴文物。中山南路等老街古巷保留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慧光塔、燕喜園林、大雲洞石刻是連州市標誌性的歷史文化遺存。

經濟概況

經濟收入

全鎮 農村經濟總收入7.05億元,比上年增加0.947億元,增長13.42%。其中,第一產業收入2.19億元,第二產業2.406億元,第三產業2.4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3795元。全鎮財政收入992.60萬元。

特產收入

2013年,連州鎮水稻播種面積3046.2公頃,推廣種植“豐優系列”、“天優系列”、“二系雜交種”和油粘常規稻等優良品種,全鎮優質稻種植率達到95%。推廣水稻測土配方施肥的技術,全鎮推廣面積2533.33公頃,占播種面積的83.2%,新增協民村66.67公頃蔬菜種植基地。“一村一品”農業項目,鞏固巾峰冬瓜,城西辣椒,沙子崗食用菌,滿地綠色無公害蔬菜,石角西瓜項目,城東、龍口、城北山地養殖業基地,種植無公害蔬菜500公頃,年產1.5萬噸,黑皮冬瓜153.33公頃,年產1.1萬噸。引進青瓜、豆角、台灣404茄子、豐綠苦瓜、山羊、生豬等16個新品種進行試種和試養,有種養大戶148戶。

交通

主要公路有清連一級公路、國道107線、國道323線、省道114線。

行政區劃

2003年,全鎮(含市區)總面積174.30平方公里,轄24個村民委員會(以下簡稱“村委會”),142個自然村,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以下簡稱“居委會”),年末常住戶籍人口13.82萬人。

社會事業

2013年,連州鎮投入780萬元新建中心幼稚園已竣工並投入使用;連州鎮的第九國小、第十國小、半嶺國小、良江國小、龍口國小、龍咀國小、石角國小完成標準化學校擴建規劃,進入征地程式;西城國小、元潭國小、巾峰國小、協民國小、共和國小的標準化建設規劃根據實際情況逐個落實。鎮本級有初級中學2所,國小29所,醫院2家。
2013年,全鎮經濟社會平穩發展,基礎設施改善明顯,興連大道建成通車,城區道路黑底化加緊實施,巾峰山梯級道建設加快,農村村道基本實現硬底化,成功創建省宜居城鎮,全鎮基礎設施和環境面貌發生明顯變化。完成農業總產值4.7588億元,同比增長5.7%;工業總產值4.15746億元,同比增長-3.4%;固定資產投資3.9109億元,同比增長15.7%;財政自有收入1729.37萬元,同比增長11.04%;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2.3622億元,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逐步增強。全鎮出生人口1712人,出生率為10.86‰,死亡730人,自然增長人數982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23‰,政策內出生1391人,政策外出生321人,政策生育率為81.25%;落實四術1545例;徵收社會撫養費570萬元。
2013年,連州鎮完成國家種糧直補款種植面積的核查和登記造冊工作,涉及農戶13750戶、面積2001.49公頃。將國家種糧綜合直補資金款、能繁母豬補貼、中央農機購置補貼及時發放給關有農戶;投入48萬元完成32戶農村低收入住房困難戶住房改造;做好城鄉困難低保、五保、社會救濟、優撫工作,做到社會“兩保”人員應保盡保,全鎮辦理低保1449戶、人數2945人,五保戶296人,發放臨時救濟金和救濟物資51.983.46萬元,援助救濟(包括醫療援助)263人次、44.8654萬元。抓好村級衛生站標準化,完成了沙子崗、共和、昆陂、滿地及白雲等5個村級衛生站標準化建設。蓮花社區完成政務“一站式”服務點裝修,並申報省宜居社區。
投入資金54萬元修建高車墩和田崀硬底化村道1.8公里。投入資金180萬元修復三江河、東陂河、金坑河、大小龍河等沿線塌方河堤1.2公里。投資資金120萬元修復完成“6·23”(2012年)洪水摧毀河堤決口共17處530米。投入資金58萬元,冬修水利7宗。完成面積466.67公頃的農田基本建設高標準規劃設計工作,涉及龍口、協民、沙子崗、龍咀等四個村委會。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獎補項目,8個自然村的8個項目獲市財政獎補金額113萬元。

名勝風景

慧光塔

慧光塔位於廣東省連州市慧光路南端慧光公園內,始於南北朝宋泰始四年(公元468年)是我國最古老的磚塔之一,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該塔為樓閣式磚木塔,外牆為土紅色,塔高45.5米,建築是斗拱結構,平面六角九層、塔內空心,有梯道可登,可旋登至塔頂,鳥瞰連江景色和連州全貌。塔的每層用磚砌出角柱、椽枋、斗拱、平座和檐面,其中第一層斗拱中用人字形拱托鴛鴦交手拱。塔頂有一個用生鐵鑄造的古塔頂蓋。當年建塔時,因塔頂蓋太重,無法提升上去,只好擱置在塔的旁邊。因此,古有“惠州古塔無影,連州古塔無頂”之說。
慧光斜塔慧光斜塔

古遺址

虎頭腦遺址位於保全鎮逕頭村,屬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1982年發現石錛等石器和小方格紋陶器殘片30件。
陳巷遺址位於連州鎮陳巷村,屬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1985年出土石斧、石紡輪、石環等磨製石器和陶器碎片等。

古墓葬

龍口村六朝墓群位於龍口村下樹山。1963年省博物館考古人員挖掘13座古墓,出土文物有牛耕犁耙田、雞舍、馬羊牛圈等陶模型多件。牛耕犁耙田模型是研究我省犁耙田和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實物證據。
雷公山古墓群位於西岸鎮衝口前坪村南,為漢至南朝古墓群。1973年發現7座古墓,出土一批器物。1984年收得陶罐4件、兵馬俑1件及大量墓磚。
瓦窯崗漢墓群位於連州七星墩,1976年連縣氮肥廠基建工地發現。出土有東漢時期銅鼎、銅鏡等銅器和陶器片,附近發現大量漢磚。
良江漢墓位於連州城北良江村,1975年挖掘。出土文物25件及古錢幣數百枚,其中的2件銅壺,是廣東東漢晚期墓中首次發現。
東山街漢墓1982年發現。出土青銅朱雀玄武1件、銅三足釜1件和一些青銅器、陶器殘片,其中朱雀玄武屬一級文物,價值極高。
竹子墩漢代木槨墓位於龍嘴,1995年發現,找到1件青銅器。此墓較大的形制規模及青銅器,對研究廣東北部地區的漢代文化和連州歷史有重要意義,特別是探討兩漢前期南越國與長沙國的關係有重要價值。
鄧魯墓位於西岸鎮前塘村南雷公嶺。南朝鄧魯,任至宋安郡(今連州)郡守。是史料可查的連州最早的郡級行政職官。
劉瞻墓劉瞻,唐代連州人,官至兼刑部尚書,集賢殿大學士。唐懿宗九年(868年)被貶,僖宗即位,復原職,三月而亡。劉瞻族人在連州巾峰山麓建一衣冠冢,有碑。“文化大革命”期間,墓與碑俱毀。
石文德墓位於西岸鎮東村南雁塘。五代楚國(927—951年)石文德,連州鎮沙坊村人,官至水部員外郎。
孟賓於墓位於保全鎮靜福山虎頭腦。孟賓於,五代後晉時保全人,著名詩人,年少時曾在靜福山天衢書院研習。後晉高祖天福九年(944年)甲辰科進士,官至水部員外郎。
白祖六郎墓位於豐陽鎮夏湟村天鵝山下梓溷。

古建築

一、村落祠堂
卿罡古村位於保全鎮,相傳建於宋末元初。關於卿罡村,可查文字最早在明代永樂年間。到清代,卿罡村修築了高4米的城牆,全村成為一個城堡。
朱崗古村位於豐陽鎮,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吳氏族人由福建遷至朱崗已逾千年,村中2里多長卵石古道保留了粵湘通道的風貌,昔日城牆原貌依舊。
元璧古村位於龍坪鎮,始建於宋代,北宋刑部尚書李廷珙後裔居住地。村中有大量明清時期建築,李氏祠堂和白氏廟(祭奉李母白氏)、橫渠書室保存完好。
黃村(星子)位於星子鎮,始建於宋末。村中以麻石板鋪成的巷道縱橫交錯。村周8米高的城牆仍有留存。
東陂石板古街位於東陂鎮,始建於明末清初,為湘粵古道重鎮。青石板鋪成的主街道綿延3里多。
張魏國公祠位於連州中山南路白馬廟。清同治元年(1862年)建,祀南宋宰相張浚,張浚攜其子張栻於南宋紹興十六年(1146年)至紹興二十年貶居連州四年多。
黃損祠位於東陂鎮塘頭坪村,建於清代嘉慶年間。黃損,唐代進士、南漢尚書左僕射。祠曾為“桂香書院”。
陳氏宗祠位於西岸鎮衝口村,始建於宋代。構造古樸莊重,祀陳銓、陳鑄兄弟。
謝氏宗祠位於東陂古街,始建於明末清初。祠堂明顯展現東莞南社地區古建築風格,華彩渾厚。它和近旁的芝蘭學校印證了古道重鎮東陂昔日的商貿活躍以及東陂謝姓與東莞南社地區的族姓關係。
陳氏宗祠位於保全水口。建築物融入西方宗教文化元素,中西合璧,風格殊特。
新興鄧侯祠位於保全水口,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祀南北朝宋國宋安郡(連州)太守鄧魯。為鄧氏後人所建3個鄧侯祠之一。鄧魯是連州史籍記載的最早一個郡州級職官,連州古城牆始建人。現祠不存,建祠碑記由文物部門收藏保護。
二、塔亭寺廟宮
慧光塔位於連州原城隍廟旁,始建於南北朝劉宋泰始四年(468年),宋代重建。六角九層樓閣式磚塔,通高4987米,中空可登。結構較特殊,塔頂中心已向東南傾斜107米,已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待批覆。
興文塔又名白塔,位於洋湄村後蓮花峰頂,又稱蓮花塔。始建於明代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後毀於兵火。清雍正七年(1729年)於原址重建。民國30年(1941年)拆毀。現隱存塔基殘跡。
文峰塔位於夏湟村西,建於清道光年間。平面六角五層,高2010米。
回瀾塔位於瑤安瑤族鄉大營村前。
燕喜亭位於燕喜山,唐代貞元年間建。貞元二十年(804年),韓愈為之作《燕喜亭記》,亭因之揚名,為燕喜文化的代表建築。亭中《燕喜亭記》碑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廣東學政、書法家戴熙所書。
吏隱亭位於燕喜山,唐代元和十年(815年)連州刺史劉禹錫建。劉並為之作《吏隱亭述》。
雙溪亭位於連州城南湟川右岸,南宋紹興年間州牧王大寶建,原名雙溪閣。亭前曾有一浮橋直通東岸,為古代湟川上重要通道。每當春水漫江,雲波浩蕩,宋張南軒為之名“雙溪春漲”,為連州古八景之一。
流杯亭位於燕喜山,始建於北宋。因有甘泉而築,初稱“勿幕亭”。後人在亭前開渠引溪,仿晉人曲水流觴雅興,詩酒為樂。是連州依井泉而形成的水文化知名景觀。清代改現名。
臥龍亭位於燕喜山。南宋紹興年間建。因亭畔立崖酷似盤龍而得名。
覽翠亭位於東陂鎮大塘坪村,清乾隆年間建。是東陂至西岸段古道上的一個風景亭。
長安亭位於西岸鎮紅行嶺,建於清光緒年間。是粵湘古道上一個路亭。
進士亭位於西岸鎮衝口村,清代乾隆年間。為紀念北宋時該村陳銓、陳鑄兄弟同登進士而建。
廣蔭亭位於順頭嶺荊楚古道上,是古道的標誌建築。亭由大塊青石築成,南門門頂有“南天門”石匾。人們亦將此古道稱為南天門古道,唐宋以來多次重修。現亭為民國34年(1945年)所建。
懷清亭位於荊楚古道南天門以南800米,始建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重修,亭由大塊青石築成。
福山寺位於保全鎮抱福山(靜福山)。抱福山在道家天下七十二福地中列第四十九,景色翠麗。為連州古八景之一“靜福寒林”。南北朝時,梁國的保全人廖清虛于山中結廬隱居38年。後道佛兩教共存,發展成為連州文化一處勝境。抗日戰爭時,曾作廣東省兒童教養院第四分院駐地。
豐溪古廟位於豐陽鎮,始建於宋。豐陽吳氏家廟,渾重深厚,是研究連州道教傳統文化和建築發展史的重要實物。
東嶽行宮位於西江鎮東嶽山主峰之巔,海拔1452米,建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民國35年(1946年)重修。東嶽山上有東嶽行宮和五嶽聖帝殿(俗稱東嶽廟)等3處古建築遺址。是廣東省海拔最高的古宗教建築群,山因而名。
三、道橋井坊堡
東陂古道清代重修的古道,從界山關至東陂,長約10公里。中分兩路:北路經東陂、豐陽、三水、南風坳往湖南藍山縣,西路經西岸、清水、廣東坳往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
星子古道為荊楚古道遺址,連州境內長約50公里。唐韓愈、劉禹錫,先後貶官嶺南,皆經此道。今存古道曾於清代重修,從連州向東北經麻步、星子,一路經山塘南天門,從茅結嶺通往湖南臨武縣,另一路經大路邊鳳頭嶺通往湖南宜章縣。
翠仙橋位於城北良江,縣城近郊第一座跨江大橋。清宣統三年(1911年)始建,經兩年建成。料石砌築橋墩,木樑橋面。橋面兩側建瓦頂行人走廊,橋頭建成牌坊形。民國19年(1930年)連州至東陂公路通車,該橋經改造可通行中型汽車。1954年和1964年兩度維修改建,1972年停止使用。現存青石砌建的橋台橋墩遺蹟。
臨江橋位於東陂,始建於南宋。清乾隆七年(1742年)改建為石拱橋,清代和民國兩次被衝垮,又兩次重建。第二次重建時加蓋瓦頂成風雨景觀橋。抗日戰爭時期,廣東省政府撤到連縣時,省政府主席李漢魂題書“臨江橋”,廣東省文理學院教授吳三立撰碑文。1978年,橋第三次被洪水沖毀,因已另建有公路橋,該橋未再重建。現仍存橋墩和西頭橋台、東頭橋樓遺蹟。
新村五拱橋亦稱東頭五拱橋,位於星子新村荊楚古道上,建於明代。橋體由紅頁岩砌成。橋頭有“伴橋亭”,亭壁存清代碑記。
西岸五拱橋位於西岸鎮,清代乾隆年間始建。以當地特產西岸石建造。現改為縣道388線連州往湖南江華公路橋樑。
東陂塘聯龍泉井開鑿於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原稱金龜井,因出水處有石狀如烏龜,後改現名。井口平地面,方形,邊長120米。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起,康有為祖父任連州學政,在西溪講學。少年康有為隨祖父住東陂,客居9年。每逢暑天,康有為都到該井汲水供祖父沏茶。井側有碑記其事。
保全卿罡龍泉井建於清代,井口平地面八角形,每邊長約3米,井身磚砌直筒形。中央有柱形石雕,高於水面約120米。井旁立兩塊一人多高的碑記,分別記乾隆年間和道光年間修建事。
龍坪元璧龍泉井建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井口平面六角形,每邊長約3米,中央有石質壇形塔,塔高於水面約1米。
三眼井位於城南瓦窯崗村,始建年份失考。三眼古井,井口平地面,均為方形,邊長近2米,其中兩井的井壁四角以磚砌成凹入的圓角,水面狀如四環的如意圖案。三井各相距數米,列成一線,呼應相映。
曾氏坊位於連州榕樹坪東。明代河南道僉都御史馬象乾(曾氏,原名曾本良,連州人)墓地牌坊。
燕喜牌坊位於燕喜山。牌坊形制獨有特色,上塑民國時期書法家楊芝泉所書門額及對聯。背面亦塑門額和對聯。
石角潭村清代軍事古堡位於西岸鎮石角潭大寨村後山岡頂。為大型石砌構築,石牆高逾4米,堡內占地數百平方米。要塞扼守朱崗水咽喉要地,與對岸石蘭寨岳家軍駐地隔江相望。
清風樓位於連州鎮愛民路原舊連州衙署內。明代弘治十年(1497年)重修州署時建。
大成殿連州於宋鹹平年間(998—1003年)始建學宮,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遷至城中,大成殿為其主要建築。結構精偉,氣度恢宏,為連縣建築極品之作。民國19年(1930年)將此周圍闢為中山公園,除保留大成殿外,其餘建築先後拆去。60年代,大成殿終被拆毀,僅保留台基。現仍存大量柱礎等石構件於中山公園內。
燕喜書院位於燕喜山。清乾隆年間將燕喜亭移建於原址下首,在亭址興建燕會之堂。光緒八年(1882年),將該堂始建為巾峰書院。光緒二十年(1894年),易名為燕喜書院,1952年拆除。現存書院石額和旗桿石、石柱構件等。
摩崖石刻 大雲洞摩崖石刻位於連州鎮龍潭寺後。大雲洞奇岩秀石,是連州古八景之一“秀岩滴翠”之所在。洞中石刻為宋至民國期間所留,書體各異,內容豐富,在學術上具有研究價值。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巾峰山摩崖石刻位於連州鎮半嶺村。有宋代理學家周敦頤手跡“廉泉之源”,單字高約070米,落款“濂溪書”,刻於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結體樸拙,筆筆不苟,穆然有道學氣象。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燕喜山摩崖石刻燕喜山風景殊麗,在林莽石叢間,存宋、明、清、民國石刻四十餘方。現可考者三十餘方,其中,南宋宰相張浚題名,記攜子張栻等人游燕喜亭事一方,具有較高文史價值。
龍宮灘摩崖石刻位於九陂鎮龍潭連江左岸。有清代石刻“雲濤九派”和韓愈《宿龍宮灘》詩,旁有小字附文。此為光緒二十年(1894年)廣東督學使者徐琪手書並主持鐫刻。
楞伽峽摩崖石刻楞伽峽又名貞女峽,古稱大理峽,位於小北江中段。東岸石壁上有宋代石刻“楞伽古峽”和宋代、明代兩方石刻,記錄了連江古航道的疏浚事件等。
岳榮嶺摩崖石刻位於西岸鎮石蘭寨。岳榮嶺上有“岳榮嶺”及岳飛駐石蘭寨的記事石刻“大宋紹興二年夏四月岳飛大元帥由桂嶺遣扎岳榮嶺”。
大口岩摩崖石刻位於東陂鎮地下河旅遊景區洞穴內。有明代村民抗禦土匪的記錄。現代在景區內增加了數十題風景區題刻。
湟本洞石刻位於連州鎮協民村。抗日戰爭期間,廣東省政府撤到連縣。省政府主席吳鐵城在連縣境內有數處題刻,其中一方“眾志成城”於該洞內。
近現代史跡與紀念建築 一、近現代史跡
紅七軍傷病員治療處1931年1月,鄧小平、張雲逸、李明瑞率百色起義的紅七軍經過連縣,駐紮5天,200餘名傷病員留在連縣醫治。當時雙喜山的惠愛醫院收治這批傷病員,痊癒後返回中央蘇區。原惠愛醫院為傷病員治療的其中一幢樓房成為歷史紀念建築。
中共連陽特支舊址連州鎮西城腳8號,是中共地下黨員鄧如淼家祖屋。1938年10月在此建立中共連陽特支。
中共連陽中心縣委婦女支部舊址位於連州古屋巷的黃家祠堂,亦是國民黨連縣政府婦女工作委員會舊址。
中共連陽中心縣委舊址1939年9月成立中共連(縣)連(山)陽(山)乳(源)四屬工作委員會。四屬工委在連州菜園壩鄧官發居屋舉行黨員訓練班。1940年4月在此成立中共連陽中心縣委婦女支部。1945—1949年,連續三屆中共連陽中心縣委駐此。
燕喜四角樓抗日戰爭時期,廣東省政府撤駐連縣,省政府主席吳鐵城等曾住四角樓。1947年,連州中學的地下黨組織曾以四角樓作為秘密活動場所。
中山紀念堂在東校場北面正中位置,建於民國32年(1943年)。1991年因屬危房而被拆除。
鐵城亭位於燕喜山,建於民國28年(1939年)。抗日戰爭時,廣東省政府主席吳鐵城住燕喜國小,撥款維修燕喜山名勝,後建亭以記。吳親題“多難興邦”,勒石立於亭中。
慕黃堂位於燕喜山,建於民國32年(1943年)。民國時,連州黃姓人氏為紀念連州歷史上兩位黃姓先人黃損、黃匪躬而建。黃損,唐代進士;黃匪躬,後唐進士。
崇岳堂位於燕喜山,建於民國33年(1944年)。抗日戰爭期間,廣東省政府駐連縣,省軍政界多名要人捐資而建該堂。堂以紀念宋將岳飛剿賊駐連州之史,鼓舞抗日鬥志。堂中嵌岳飛手跡“還我河山”石匾。
劉公祠位於燕喜山,建於民國34年(1945年)。門額塑“唐相劉公幾之堂”,紀念唐代宰相連州人劉瞻。
張栗原墓位於連州鎮城西雙喜山。張栗原,民國著名教育家、社會科學家、中國早期馬列主義哲學有影響的傳播者之一。抗日戰爭時,張在廣東省文理學院任教,隨校遷至連縣東陂。1941年逝於連縣惠愛醫院,葬於醫院外一墓園中,延安《新華日報》發表了董必武等人的悼念文章和輓聯。
坭潭張氏宗祠民國27年(1938年)廣州淪陷,廣東省高等法院隨廣東省政府遷來連縣,該法院曾駐此。
基督教堂位於城西雙喜山,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建。堂設座位五百,南、北、東三面有圓門,經廊廳再入會堂。赭紅磚牆,旁有鐘樓。50年代拆去無存。
天主教堂位於城區東山街,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建。民國24年(1935年)重建,擴大為一組義大利式建築群。主樓臨街,雙塔高峙,前有圍牆。60年代陸續拆去。80年代,坐西一幢木質大型會堂建築毀於火災。現存原后座少量建築,風貌依然保留。
昂掌塘鐵路橋遺蹟1958年,成立連陽礦務局,意在開發九陂至寨崗一線煤炭資源,同時開始建設坪(石)連(縣)鐵路,由湖南梅田支線連線至連州。不久,連陽煤礦撤銷,鐵路停工。昂掌塘鐵路橋墩和大路邊鎮太和以下沿線未完工橋隧成為這一段歷史的遺址。
二、紀念建築
馮達飛故居位於東陂鎮達飛巷。是一座建於清代光緒年間的磚木房屋,三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連州革命烈士紀念碑位於連州烈士陵園內。原碑1958年建於現文化廣場東側山坡上,碑正麵塑“連縣革命先烈紀念碑”,背麵塑“人民英雄永垂不朽”。1996年因文化廣場建設需要,重新設計遷建於現址,碑正面鑲“連州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及廣場為清遠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大路邊革命烈士紀念碑位於大路邊鎮,1958年建成。紀念1949年11月大路邊戰鬥中犧牲的55名解放軍戰士和2名游擊隊戰士。
梁家水革命烈士紀念碑位於豐陽鎮梁家水村。紀念1949年12月梁家水戰鬥中犧牲的22名解放軍戰士。
大嶺革命烈士紀念碑位於西江鎮大嶺村,1958年建成。紀念1948年8月大嶺南坪村戰鬥中犧牲的6名連江縱隊戰士。
豐陽革命烈士紀念碑位於豐陽鎮,2000年建成。紀念東陂地區的革命烈士。陵園中碑刻記錄烈士82人,有姓名記錄者61人,其中52人的籍貫在連州的東陂、豐陽、朱崗、西岸、清水等。名單中包括有40年代的革命烈士,以及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的烈士,也有新中國成立後在部隊和軍工建設中犧牲的烈士。
東陂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位於東陂,1944年建。原碑不存,碑文石刻件由文物部門收藏保護。
“毋忘國恥”警世碑位於燕喜山現連州中學內。1938年日軍飛機轟炸連州,造成平民生命財產巨大損失。燕喜中學立碑以警後人。此碑為連州重要的抗日戰爭紀念建築物。原碑不存,2003年就近擇址另建。
文物保護單位 80年代將燕喜文化亭堂石刻分批次全部維修,對全縣歷史文化遺蹟進行保護。開展全縣性文物普查,確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豎立保護標誌。組織申報省級和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文化部撥給慧光塔維修經費12萬元。1997年7月,省撥給馮達飛故居維修經費3萬元。
1996年,連州市重新審定公布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12月,連州市有文物保護單位共21處(另有2處因危房拆除,待易址重建),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慧光塔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紅七軍傷病員治療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正在申報審批中。
馮達飛故居清連州市東陂鎮
東陂街達飛巷省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20020717巾峰山摩崖石刻宋連州市連州鎮巾峰山省石窟寺及石刻20020717紅七軍傷病員治療
處舊址——惠愛醫院清連州市連州鎮
城西雙喜山市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19960808連州革命
烈士紀念碑1958年連州市連州鎮巾峰
山麓革命烈士陵園內市革命紀念建築19960808大路邊革命
烈士紀念碑1958年連州市大路邊鎮市革命紀念建築19960808梁家水革命
烈士紀念碑1958年連州市豐陽鎮
梁家水村市革命紀念建築19960808大嶺革命
烈士紀念碑1958年連州市西江鎮
大嶺村市革命紀念建築19960808福山寺遺址南朝連州市保全鎮抱福山內市古遺址19960808清風樓明連州市連州鎮
愛民路市農業局內市古建築19960808臥龍亭南宋連州市連州鎮
燕喜山連州中學內市古建築19960808半嶺牌坊
(包括馬象乾墓)明連州市連州鎮
巾峰山麓半嶺處市古建築19960808雙溪亭宋連州市連州鎮城南市古建築19960808燕喜亭唐連州市連州鎮
燕喜山連州中學內市古建築19960808崇岳堂1943年連州市連州鎮
燕喜山連州中學內市古建築19960808鐵城亭1939年連州市連州鎮
燕喜山連州中學內市古建築19960808續上表
名稱年代地點級別類別公布登記日期流杯亭北宋連州市連州鎮
燕喜山連州中學內市古建築19960808燕喜山摩崖石刻宋至民國連州市連州鎮
燕喜山連州中學內市石窟及石刻19960808龍宮灘摩崖石刻清連州市九陂鎮龍潭村市石窟及石刻19960808新村五拱橋
(包括伴橋亭)明連州市星子鎮新村市古建築19960808註:劉幾之堂和慕黃堂已作規劃,易址重建。
館藏文物
連州市博物館成立於1983年,正股級事業單位。1999年在文化廣場新建4層大樓落成,建築面積2560平方米。館藏文物24941件(套),其中一級文物5件,二級文物28件,三級文物177件。至2003年,共接待國內外觀眾12萬人次。

重要文物

野牛牙化石。高山鎮灶君岩出土。
石斧,石器。連州鎮協民獅子嶺出土。
滑石豬,南朝石器。1964年連州鎮龍口M1墓出土。三級文物。
陶紡輪,陶器。1987年西岸鎮林下村出土。
漢青釉方格紋帶蓋大罐,陶器。連州氮肥廠工地出土。一級文物。
漢青釉弦紋雙耳蓋罐。連州鎮鸕鶿嘴後崗山M3墓出土。一級文物。
東晉青釉點褐彩蓋罐,瓷器。連州鎮龍口村出土。一級文物。
東晉青釉六耳罐,瓷器。連州鎮城西磚廠出土。一級文物。
東漢青釉弦紋三人形足奩,瓷器。連州鎮鸕鶿嘴後崗山出土。二級文物。
晉青釉四耳廣口罐,瓷器。二級文物。
南朝青釉杯,瓷器。連州鎮龍口村出土。二級文物。
東漢青釉弦紋雙耳帶蓋壺,瓷器。連州氮肥廠工地出土。二級文物。
東漢青黃釉單柄蓋杯,陶器。連州氮肥廠工地出土。二級文物。
東漢陶灶,陶器。麻步鎮出土。三級文物。
漢方格紋通花曲尺陶屋,陶器。連州鎮鸕鶿嘴後崗山出土。三級文物。
西晉牛耕犁耙田模型,陶器。連州鎮龍口古墓群出土。是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耖耙類實物模型之一。
漢代朱雀玄武,青銅器。連州市東山街出土。一級文物。在全國屬首次發現。
戰國“王”字青銅矛,青銅器。西岸鎮出土。二級文物。
戰國青銅劍,青銅器。連州鎮香雲街出土。二級文物。
西漢銅罍蓋托,木器。連州鎮龍嘴竹子墩漢墓出土。二級文物。
宋抄手長方石硯,石器。連州中學後山出土。二級文物。是廣東省首例發現同類文物。
徐悲鴻蘆葦野鴨圖。淡彩水墨畫。民國23年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