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州市博物館

連州市博物館

連州博物館,位於廣東省連州市文化廣場,建築面積2500多平方米。收藏了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得各類文物1000多件和當代書畫、近代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及民間工藝品。連州博物館是一座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廣東歷史文化名城連州古今風采的綜合性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連州市博物館
  • 類別:綜合性博物館
  • 地點:廣東省連州市文化廣場
  • 館藏精品:東晉青釉點褐彩蓋罐
  • 開館時間:1999年9月28日
  • 票價:免費
發展歷史,館藏文物,

發展歷史

連州市博物館館內設有連州古風、連州風連州博物館位於廣東省連州市文化廣場,建築面積2500多平方米。收藏了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得各類文物1000多件和當代書畫、近代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及民間工藝品。
連州市博物館連州市博物館
連州博物館是一座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廣東歷史文化名城——連州古今風采的綜合性博物館,館內設有連州古風、連州風骨、連州風情等專題展覽。系統地展示了館藏文物精品、連州歷史文化發展沿革、連州人民的革命鬥爭史、連州鄉土民俗風情、連州文化藝術作品和連州兩個文明建設成果等。史料詳實、內容豐富。
連州市博物館位於燕喜路34號側,於1997年7月8日奠基動工,1999年9月28日竣工投入使用。建築風格為仿宋四層,面積2560平方米。

館藏文物

館藏一級文物5件,二級文物28件,三級文物178件,一般文物700件。設有連州市改革開放十周年成就展,連州風情,光輝的歷程——連州人民革命史展覽,連州古風——館藏文物等陳列。
東晉青釉點褐彩蓋罐
瓷器。通高11.6 cm、腹圍57.8 cm、口徑10.6 cm、底徑6.9 cm。重595克。斜方唇、斂口、半球狀器體、大平底。傘狀蓋,蓋頂接一個乳釘狀鈕。灰色胎、整個罐體施青色釉、蓋面有9點黑釉斑點,蓋面飾有數條周淺凹弦紋。
明青釉開片燈籠瓶
瓷器。高29 cm、腹圍52.3 cm、口徑8.3 cm、底徑10.4 cm。重3615克。圓唇,圓口,束頸,溜肩,鼓腹向下斜收,圈足底;灰色胎,施青色釉,釉飾開裂紋。
清嘉慶青花秋菊紋瓣口盤
瓷器。高3.2 cm、腹圍59.8 cm、口徑19 cm、底徑11.5 cm。重270克。圓唇,唇口菱角,侈口,弧腹向下圓收,圈足底;盤內飾有青花菊花紋、勾圈紋、弦紋;壁外飾有青花纏枝蓮花紋、弦紋;底部飾青花大清嘉慶年制銘紋,白色胎,施白色釉。
清光緒礬紅雲龍紋杯
瓷器。高4.8 cm、腹圍15.4 cm、口徑5.8 cm、底徑2.6 cm。重39克。圓唇、侈口、喇叭形向下斜收,唇外飾兩周礬紅色弦紋,杯體飾有礬紅色兩條龍、火、火球、水珠、海浪等紋飾,矮足、足飾一周礬紅色弦紋,底部凹進去一小圈、圈裡飾青花大清光緒年制銘文款。杯以白色胎,施白色釉。
漢青釉方格紋帶蓋大罐
陶器。通高32.1 cm、腹圍121.5 cm、口徑19 cm、底徑18.8 cm。重6560克。圓唇、溜肩、腹略鼓、最大腹徑靠上、向下斜收、平底、罐帶有蓋、蓋頂凸起一個小乳釘狀鈕;灰色胎,施青黃色釉,蓋有一周凹弦紋和雙波浪紋,罐肩部飾一周凹弦紋,外壁拍印細方格紋,口沿有裂縫。
拍格網紋陶皿
據悉,這批出土的西漢文物約有16件,基本上是成對出現,如陶皿、青銅器皿、四方陶觚等,“這些陶皿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一對四方陶觚和一對有拍格網紋的陶皿”。連州市博物館工作人員昨天向記者介紹,這兩種工藝別致的陶皿均在連州首次被發現。
拍格網紋陶皿拍格網紋陶皿
博物館負責人稱,平時連州發現的古代拍格網紋陶皿都比較常見,但此次發現的拍格網紋陶皿特別之處在於它上邊除了有拍格網紋外,還有規格一致的圓形圖案。這究竟是顯示當代工藝技術的成熟進步,還是反映了當時主人的顯赫?這些謎團都有待進一步的考證。而另一件四方陶觚,也是首次在連州被發現。博物館負責人稱,以往被發現的漢代陶皿,基本上都是圓形,而四方陶觚形制的陶皿則極為罕見。
西漢酒皿和炊皿
連州文物工作者初步鑑定後認為這批西漢的陶皿大多是酒皿和炊皿,釀造燒酒,一要有較充裕的可供發展造酒業的糧食;二要有先進的釀造技術。從被發現的文物來看,陶皿的主人在當時應該是個身份或地位顯赫的人。
連州市博物館位置連州市博物館位置
連州文化源於中原,開化於兩漢,也就是說,在西漢時期,中原的先進耕作技術在連州得到了相當程度的開發,“先進農耕技術的傳播,奠定了連州豐厚的物質基礎,人們具備技術和條件進行蒸酒”。連州博物館負責人稱。
專家認為,這次發現的釀造器具,再次證明連州所在的河谷盆地在東漢以後,中原南越文化融合加劇,從連州北上柳州入湖江的陸路交通大為改善,修建了方便貨運和行旅的官道,使當時連州與內地的聯繫比廣東其他地方更優越。
東漢末年,中原地區政局動盪,迫使大批官民南遷,地處湘粵之交而無戰禍之擾的連州(時稱桂陽)則成了北人入粵的首選之地。這批遷民中,不乏有文化有技術、有財力的人,他們對東漢末年以後連州經濟的繁榮起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目前,當地文物管理部門已對古墓現場進行了保護,等待省文物專家到來進行進一步的考古研究。
甑三缶覃
1964年,連州龍口的一座西晉古墓中出土了一套我國最早的釀造燒酒的器具——一甑三缶覃,甑為灰色陶,表飾方格紋,與灶連成一體,上面的蓋作覆盆狀,頂頭中央有一個圓形氣孔;三個缶覃子的陶質、紋飾與甑一致,蓋與口部接合緊密,密封的性能頗好。 這套器具與廣州白酒廠保留的舊式燒酒蒸餾器雷同,故可斷定為舊式燒酒蒸餾器具,從而成了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釀造燒酒的證據。龍口燒酒釀造器具及配套設施、設備模型的發現,說明晉代連州在當時是一個經濟繁榮、商貿活躍的文明城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