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話機器人

通話機器人

日本發明手持通話機器人互感對方存在。在日本東京由日本京都“國際電氣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等單位共同開發的一款手機大小的通話機器人“Elfoid”試製品3日亮相。Elfoid全長約20厘米,可握在手中。表面包裹了一層乳白色的人造橡膠,質感如同肌膚般柔軟。其頭部可以發出較大音量,人們可以將它握在手中,看著Elfoid的臉通話。

簡介,機器人,自動控制機器,詞源,當代套用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焊接機器人,寵物 玩偶類機器人,動漫與遊戲中的機器人,仿真和社交機器人,

簡介

環球網信息,據日本共同社3月4訊息,由日本京都“國際電氣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等單位共同開發的一款手機大小的通話機器人“Elfoid”試製品3日亮相東京。據稱,它主要針對獨居老人與孫輩通話等場景開發,能讓人感覺到通話對象的存在。Elfoid全長約20厘米,可握在手中。表面包裹了一層乳白色的人造橡膠,質感如同肌膚般柔軟。其頭部可以發出較大音量,人們可以將它握在手中,看著Elfoid的臉通話。Elfoid是去年8月發布的一款機器人的縮小版,今後科研人員還將進一步研發,讓機器人能根據通話對象的聲音及圖像轉動手、頸等部位。該研究所的大阪大學教授石黑浩表示,希望對那些想實際感受通話對象的存在的人來說,Elfoid的利用價值能比智慧型手機或普通手機更高。

機器人

自動控制機器 機器人(Robot)是自動控制機器(Robot)的俗稱,是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它既可以接受人類指揮,又可以運行預先編排的程式,還可以根據人工智慧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機器人是高級整合控制論、機械電子、計算機、材料和仿生學技術的產物,用來協助或代替人類工作。機器人可用於生產製造業,可以替代人從事危險的工作。它在製造業、醫學、農業、建築業甚至軍事等領域中均有重要用途。理想中的高仿真機器人是高級整合控制論、機械電子、計算機與人工智慧、材料學和仿生學的產物,目前科學界正在向此方向研究開發。有關機器人的話題,常見於科幻作品中。

自動控制機器

詞源 機器人(自動控制機器)一詞,最早出現在1920年捷克科幻作家恰配克的《羅索姆的萬能機器人》中,原文作“Robota”,後來成為西文中通行的“Robot”。1967年日本科學家森政弘與合田周平提出:“機器人是一種具有移動性、個體性、智慧型性、通用性、半機械半人性、自動性、奴隸性等7個特徵的柔性機器。”

詞源

當代套用機器人 工業機器人今天,對人類來說,太髒太累、太危險、太精細、太粗重或太反覆無聊的工作,常常由機器人代勞。從事製造業的工廠里的生產線就套用了很多工業機器人,其他套用領域還包括:建築業、石油鑽探、礦石開採、太空探索、水下探索、毒害物質清理、搜救、醫學、軍事領域等。

當代套用機器人

工業機器人 指由操作機(機械本體)、控制器、伺服驅動系統和感測裝置構成的一種仿人操作、自動控制、可重複編程、能在三維空間完成各種作業的光機電一體化生產設備,特別適合於多品種、變批量的柔性生產。一個工業機器人可以僅包括一個感覺與動作之間的連結,而且這個連結不是由人手動操控的。機器人的動作也許是電動機或是驅動器(也稱效應器)移動一隻手臂,張開或關閉一個夾子的動作。此種直接而詳盡的控制跟回饋也許是由在外部或是嵌入式的電子計算機或是微控制器上運行的程式提供。根據這個定義,所有的自動裝置都算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可直接接受人類指令,也可以執行預先編排的程式,也可以根據以人工智慧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工業機器人現狀2007年全球共新安裝工業機器人114,365台,較2006年新安裝的111,052台,上升了3%。截至2007年底,全球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已達到了995,000台。2007年,亞洲及美洲工業機器人的裝配量明顯上升,汽車工業以及電子電器行業的發展是上述地區工業機器人裝配量強勁增長的主要因素。此外,化工領域用工業機器人的需求量也迅速上升。

工業機器人

焊接機器人 焊接機器人是工業機器人的最常見類型,常用於汽車製造機械流水線的規模化製造中,汽車車身和其他採用焊接工藝的部件的焊接。

焊接機器人

寵物 玩偶類機器人 寵物機器狗機器人也可以僅作玩具用途,甚至成為人類生活的寵物和伴侶。日本Sony公司推出的“Aibo”機器寵物就是一個實例。

寵物 玩偶類機器人

動漫與遊戲中的機器人 動漫、遊戲等流行文化中的機器人。ACG中的機器人。在青少年流行文化中,機器人題材自幾十年前就開始在世界範圍內盛行。《原子小金剛》、《變形金剛》、《機動戰士鋼彈》等機器人動畫將此題材推向高峰。這些作品通常將機器人描畫為具有人類軀幹特徵(甚至感情)的金屬人,並以其強勁的能力作戰。

動漫與遊戲中的機器人

仿真和社交機器人 2005年日本世界博覽會愛知縣展出的女性仿真機器人。仿生人。有些機器人被開發出來純粹是以模仿真人作為目的的,這些模仿既可以是外觀與動作行為上的,又可以是思想感情上的。理論上講,要做出外觀、行為、思想都非常接近真人的機器人,在目前還有不可跨越的技術難度,但在未來並不是不可能的事。而如何利用及控制那類高仿真機器人,它們與人類關係又將如何,早已成為科幻界一個長期話題。在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打破歷史傳統,研發了世界上第一個有模擬感情的機器人Kismet。理想中的高仿真機器人是高級整合控制論、機械電子、計算機與人工智慧、材料學和仿生學的產物,目前科學界正在向此方向研究開發。

仿真和社交機器人

艾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
機器人三定律。科幻小說中對機器人行為的描述,以科幻小說家以撒·艾西莫夫在小說《我,機器人》中所訂立的“機器人三定律”最為著名。艾西莫夫為機器人提出的三條“定律”(law),程式上規定所有機器人必須遵守:
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且確保人類不受傷害;
第二法則:在不違背第一法則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第三法則: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機器人三定律”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人類不受傷害,但艾西莫夫在小說中也探討了在不違反三定律的前提下傷害人類的可能性,甚至在小說中不斷地挑戰這三定律,在看起來完美的定律中找到許多漏洞。在現實中,“三定律”成為機械倫理學的基礎,目前的機械製造業都遵循這三條定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