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教

通教

天台宗的智者大師把佛法的內容分成藏、通、別、圓四教。

通教的義理類屬於中觀的學者,中觀為何說是“通”呢?智者大師說,“通”是指通前通後,通前藏教,通後別圓。佛法不論修大乘或小乘,內心皆以空為基礎,“三乘共坐解脫床”,所以空義的教理是大、小乘皆要學習的,故稱為“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教
緣由,簡介,疏解,

緣由

天台宗智者大師把佛法的內容分成藏、通、別、圓四教。

簡介

通道品名大乘初門,三乘共稟,同居淨土多說之。
’通教,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都要修學的。可見得它是一個普通的課程,是個共修的科目。同居淨土的眾生,是帶業往生去的,也就是說我們的見思煩惱沒有斷,只是念佛的功夫得力,把煩惱伏住,帶業往生的。因此通道品有修學的必要,能幫助我們了解這些理論與方法。
通教的義理類屬於中觀的學者,中觀為何說是“通”呢?智者大師說,“通”是指通前通後,通前藏教,通後別圓。佛法不論修大乘或小乘,內心皆以空為基礎,“三乘共坐解脫床”,所以空義的教理是大、小乘皆要學習的,故稱為“通”。

疏解

通教,鈍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後別、圓,通前通後,所以叫做通教。
鈍根的人,依通教修行,但能見到真空理性,不能從空中見到不空的道理,結果,還只是灰身泯智,和藏教人證同樣的真諦涅槃,所以說通前藏教。利根的人,依通教修行,非但見到空理,而且還能見到不空的道理,這不空的道理,便是中道佛性。這中道佛性,又分兩種:一種叫但中,一種叫不但中。但中是超出於空、有二邊的中道,生死是有一邊,涅槃是空一邊,但中是超出生死、涅槃的二邊,獨顯一中,如離卻虛空,別指一月,這樣見到但中,使被接入別教;不但中是即空、有二邊的中道,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生死、涅槃當體便是中道佛性,譬如食蜜,中邊皆甜,這樣見到不但中,便被接入圓教。這種但中、不但中的被接,便是通後別、圓的道理,所以說通後別、圓。
智者大師的《四念處》中說通教有三種意義:
一、因果俱通,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同稟此教;如《涅槃經》所說三獸渡河,謂象、馬、兔,河喻真空理性;菩薩喻象,菩薩親見真空理性,斷惑時煩惱習氣俱盡,如象渡河,深入河底;辟支佛喻馬,辟支佛也見真空理性,既斷煩惱,更侵習氣,然不能令習氣淨盡,如馬渡河,不及象深;聲聞喻兔,聲聞也見真空理性,僅斷煩惱,不除習氣,如兔渡河,浮於水面。這三乘雖然有斷習氣、不斷習氣等差別,但終是同稟通教,同見空理,同斷見思,同證真諦涅槃,這是因果俱通。
二、因通果不通,就是接入別教的一類人,他們是依通教修行的,這是因通;而能於空中見到不空——但中佛性,結果,卻證到了別教的位次,這是果不通。
三、通別通圓,別、圓二教所修的因和所證的果,都與通教不同,但借通教幻有即空的道理,從空悟入不空,見中道佛性,得入別、圓二教,所以說通教是摩訶衍之初門,這便是通別通圓。
又教、理、智、斷、行、位、因、果八法皆通,所以叫做通教。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同稟此教,是教通;同見真諦理性,是理通;同得一切智,是智通;同斷見、思惑,是斷通;同乘摩訶衍,是行通;同是乾慧地乃至佛地,是位通;同學般若波羅蜜,是因通;同到薩婆若海,是果通。八法俱通,所以叫做通教。
通教的經典,不比三藏教,有阿含、毗尼、阿毗曇等別部可指;凡是方等、般若部中的經典,有明三乘人共稟共行的,便是屬於通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