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完美的一天

這完美的一天

《這完美的一天》是201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 艾拉·萊文,譯者是吳建國。

基本介紹

  • 書名:這完美的一天
  • 作者:[美] 艾拉·萊文
  • 原版名稱:This Perfect Day
  • 譯者吳建國 
  • ISBN:9787020089789
  • 類別圖書>小說>外國小說>美國 
  • 頁數:440 
  • 定價:32.00元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04月0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版次:第一版
  • 字數:297千字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評價,

內容簡介

這完美的一天》以嶄新的視角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科技治國論下的烏托邦”的社會生活圖景:大家說同一種語言,吃一樣的食物,喝一樣的飲料,穿一樣的衣服。沒有名字,每個人都靠一個由九個字母數字組成的代碼來區分彼此。人們被告知在哪兒住,吃什麼,和誰結婚,什麼時候生育,從事什麼工作。所有人都會在62歲時死去。整個社會由一台電腦控制。人們每天都得接受注射,麻木是所有人的基本狀態。大家都很滿意這種生活。
數年後,由於一次未能預測到的大地震,“大家庭”成員們的常規性治療被耽擱了數日,有些成員的知覺力得到復甦,頭腦變得清醒,思維也活躍起來,開始質疑起這種制度的合理性,並策劃逃離了“統一電腦”的束縛,奔向自由的馬霍卡島。然而,這座“自由之島”並非真正的“天堂”,它是“統一電腦”專門為那些“無可救藥的人”安排的……

作者簡介

艾拉·萊文(Ira Levin,1929~2007),美國當代著名小說家、劇作家。畢業於紐約大學,曾在美軍通訊部隊服役。出道作《死前之吻》(A Kiss Before Dying)獲得成功後,曾改行編寫舞台劇。1967年根據妻子懷孕經驗寫成《失嬰記》(Rosemary’s Baby),被波蘭大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搬上銀幕,帶給美國文壇與好萊塢影業難以抹滅的影響。1976年的驚世之作《巴西來的男孩》(The Boys From Brazil)提前預告了世紀末崛起的高科技基因工程,兼具科幻與間諜兩種類型小說特色。1980年以《死亡陷阱》(Death Trap)拿下“美國最佳劇作獎”。1997年出版《失嬰記續集》(Son of Rosemary)後宣告封筆。萊文一生作品不多,除了9部劇作之外,他只創作了7部長篇小說,然而每一部小說都膾炙人口,一經出版便名列美國暢銷書榜首,並被改編、拍攝成了電影或電視劇。他曾數次榮獲埃德加·愛倫·坡小說獎和其他文學大獎,為當今美國文壇頗具影響力的一位作家。2003年美國推理作家協會授予他“推理大師獎”,是對其畢生創作經歷的充分肯定。驚悚小說之王史蒂芬·金對萊文有超高肯定:“他是技藝超群的瑞士制表巨匠,我們這些人看來像打工的三流貨。”2007年11月12日,萊文因心臟病病逝於曼哈頓自家公寓,享年78歲。
《這完美的一天》創作於1970年,小說通過白描的手法不加渲染地向我們展現了一個高科技占主導地位、精神世界卻是一片荒蕪的社會畫卷,深刻反映了當代知識分子對“烏托邦”理想產生的幻滅感和悲觀情緒,堪與扎米亞京的《我們》、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奧威爾的《一九八四》並稱四大反烏托邦小說。

目錄

第一部 成長
第二部 覺醒
第三部 逃離
第四部 反擊

評價

“作者以層層遞進的故事情節、匠心獨運的人物刻畫和話語藝術張力,描寫了在一個高度同質化的世界裡,人是怎樣在現代高科技的‘統一’操控下而喪失了個體精神和自然屬性、被‘馴化’或異化得泯滅了人性、變成了非人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小說所具有的藝術特質和思想深度已經遠遠超越了‘反面烏托邦’的疆域,其新穎之處不僅表現在對未來的高科技時代(計算機時代)的場景富有前瞻性的生動描繪上,作者對未來幾十年人類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意識、倫理道德和價值判斷體系所作的富含哲理性的推斷或展望更是令人嘆服。”
——吳建國(譯者序:《烏托邦理想的“終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