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鹿

逃鹿

“掏鹿”與“逃鹿”都流傳是西豐縣城的別名,但各自的出處都有說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逃鹿
  • :西豐縣
  • 別名:掏鹿
  • 地理位置:遼寧東北
西豐縣地處遼寧東北,周邊與本省的開原市、昌圖縣,吉林省的東遼縣、東豐縣、梨樹縣相鄰。西豐這塊地方雖然開發較晚,然而歷史卻稱的上是源遠流長。1938年版《西豐縣誌》記載:商周之前縣境屬肅慎;由漢至隋,部落紛爭,或為扶餘,或為挹婁,或為新羅;唐時隸於渤海,歸化中原,至宋又脫離焉。在遼則屬長嶺,在金則屬會寧,在元則屬鹹平。自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起屬葉赫。
明神宗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後金天命四年),努兒哈赤揮師遼北,下開原,破鐵嶺,八月十九日滅葉赫。清雍正四年(1726年),縣境隸永吉州之西南界。因此地山嶺起伏林深草密,人煙絕少,鳥獸棲集,遂連同海龍、輝南、東遼、東豐等地一起封禁為滿清王朝搜狩逐獵之圍場。委派官員兵丁嚴加看管,使得“附近居民無復者”(《奉天西豐縣鄉土志》)。
清時定製,每年“霜降”之後,趁秋高氣爽,草木扶疏時節,盛京將軍率領將士兵丁,會同圍長、翼長,離開盛京,浩蕩北行,出威遠門,過松樹嘴子山,到神樹屯(在當時的扎克丹圍內,現西豐縣郜家店鎮立新屯),殺牲祭祀“班達瑪法”(滿語意為打獵人供的神),然後可開始捕獵。是時,車徒旗幟,槍械弓矢,策馬驅犬,前呼後擁,蔚為壯觀。清高宗弘曆(乾隆)在承德秋獵時所賦詩句中有“深戒武備弛,於焉習獫狩”之句,可見皇家行圍捕獵亦寓居安思危、講武演兵、強化兵備之意。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7年),盛京將軍依克唐阿奏請朝廷解除封禁,實行開墾,經戶部逸準議準,招民墾荒,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招墾結束。歷經約十年的招墾,官府共收價銀一百一十八萬餘兩,也使得西豐這塊地方人煙空前稠密。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全縣已有居民二萬七千多戶,一十七萬六千多人(據《奉天通志》)。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秋設縣治,因地處圍場西流水,又物產豐富,故名西豐,沿用至今。西豐,曾稱“掏鹿”。據1938年版《西豐縣誌》記載,縣城東南有元寶溝,即今西豐縣更刻鄉忠信村,在圍荒未辟時,有獵人從山上鹿洞中掏獲仔鹿,人們便稱當地為掏鹿。後建成縣城,離元寶溝僅五里遠近,就也把縣城稱為掏鹿城,同時成為縣城的別稱。
至於西豐又名“逃鹿”似乎緣起一則民間故事:康熙皇帝萬曆率人出威遠門,到柳條邊外圍場打獵,行至半路驕陽似火,在一大樹蔭下納涼,不覺進入夢鄉。隨行人員不得不隨著日蔭的移動,移動睡榻。康熙醒來,見濃蔭依舊遮蔽自己,便稱大樹為“神樹”;首站宿於今郜家店,因之郜家店又名“頭營”。圍獵時,康熙皇帝親自射中一鹿,追到猴石山下,傷鹿逃逸,皇帝脫口嘆道:此地逃鹿也!
查閱《清史稿》、《盛京通志》等資料,未見康、乾二帝來西豐的有關記載,想來或許據“掏鹿”二字諧音杜撰也未可知。即便如此,康熙射鹿的故事仍不失為民間口頭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一則極富想像的美麗傳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