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牛

送春牛

春牛,是古代用土製成的象徵農事的土牛。後改作葦或紙紮成。舊時風俗,立春前一日有迎春儀式:地方官行香主禮,由人扮“句芒”鞭土牛,表示催耕迎春。句芒是傳說中的人面鳥身的司命之神,“司祿益食而民不飢,司金益富而國家實,司命益年而民不夭”(《玉函山房輯佚書》輯《隨巢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送春牛
  • 外文名:Song Chunniu
  •  : 
  •  : 
送春牛,民俗,客家風俗,侗族的習俗,唱詞,

送春牛

送春牛的民俗,源於這種古老的迎春儀式。但在歷史的長河中,已演繹成送春牛圖的形式,即在立春前後,由“春倌”(送春牛的人)拿著木刻版印的春牛圖逐村逐戶唱送。

民俗

客家風俗

送春牛,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組成一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吶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稻草龍 一截一截,插滿香火,由小孩抬著到各戶灶前和豬舍牛欄去舞,祝賀合家平安、六畜興旺,各戶要給紅包,小孩得歡樂,主人求吉利。 蝙蝠燈也由小孩逐戶去舞,“火龍進屋,要你蠟燭”、“恭喜發財,買田建屋”,蝙蝠燈不收紅包,只要蠟燭。

侗族的習俗

在農曆立春日,家家修整、打掃牛欄,用嫩草、飯、糯米酒餵牛。晚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面糊紙,做成牛頭,用灰布綴以棉絨做牛身,上掛一朵大紅花。兩人提著寫有“立春”二字的大燈籠引路,二人合舞“春牛”,緊隨後面是一群挑擔荷鋤的青壯年,邊走邊表演各種耕耘動作,如驅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蟲等,舞姿簡樸粗獷,很有生活氣息。

唱詞

春倌吟唱的徒歌,既有勸耕之意,又有對主人的良好祝福:
走了一程又一程,不覺來到貴府門。
送春牛
來到貴府把門進,我為主家送牛神。
牛角彎彎兩邊分,我說話來主人聽。
這張牛圖送主人,抓緊時光搞備耕。
修好農具換好種,陽雀一叫鬧春耕。
這張牛圖送主人,秋來滿壩是黃金。
大倉小倉裝不下,囤子冒尖齊屋頂。
這張牛圖送主人,招財進寶滿堂春。
六畜興旺百事順,家業鴻發有名聲。
春倌唱到這裡,便把春牛圖送給主人。然後接著吟唱:
恭喜恭喜三恭喜,我把牛圖來壓起。
牛圖壓在桌子頭,一股銀水往屋流。
牛圖壓在神位旁,牛王慈尊主吉祥。
牛王慈尊到你家,金銀財寶用鋤挖。
牛王慈尊進你門,東倉西庫盡堆銀。
不是我今來奉承,招財進寶遇貴人。
自從我今送過後,春滿乾坤福滿門。
牛是農家之寶,是勤勞、善良、憨厚的象徵。幾千年來,它默默地為人類耕耘,而從不過問索取,因此,人們把它奉為“牛王慈尊”。為了啟迪人們愛護耕牛,有的春倌還用下面的唱詞構成線條(從牛鼻子開始到牛尾巴結束)組成一幅春牛圖:
世人聽我說原由,不要刻薄好耕牛。
它是人間大力神,醜宿星中排在頭。
原為上界金牛獸,私與仙女把婚求。
王母娘娘動了怒,才把金牛貶凡域。
金牛下凡把善行,犁田耕土救黎民。
膀上枷擔千斤重,吃苦耐勞往前奔。
走得快來不要緊,走得慢來打上身。
冬夏拉車忙推磨,春秋又把田來耕。
不管天氣冷和熱,水深泥爛都要行。
抬頭望見鞭子晃,肚中無草淚長傾。
口渴喝口田中水,叫聲快犁莫站停。
肚餓啃把田邊草,聲聲罵它疲踏瘟。
一年四季都辛苦,做出糧食歸主人。
白米細面主人吃,耕牛隻有穀草吞。
種田之人聽我講,吃飯不要把牛忘。
耕田全靠牛力壯,早栽秧子谷先黃。
不怕年中雨水廣,牛強總要多打糧。
人力強來牛力壯,搶水打田也不慌。
滿栽滿插滿壩綠,秋天糧食堆滿倉。
牛是農家寶中寶,餵養不好要遭殃。
這段組合成春牛圖的文字,春倌也要唱給主人聽。
主人收下春牛圖,贈給春倌一些錢物,春倌便到下一戶農家唱送去了。
送春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