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棲

《退棲》是唐代詩人司空圖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描寫的是作者退隱的心境,詩中故作曠達的語氣體現出詩人懷才不遇的牢騷以及未曾銷歇的壯心,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處於衰世的封建士大夫退隱的原因。此詩屬對精工,用典精切,涵蘊豐富。字裡行間透露出磊落不平之氣,所以雖消沉但不頹廢。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退棲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司空圖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退棲
宦遊蕭索為無能,移住中條最上層
得劍乍如添健仆,亡書久似失良朋。
燕昭不是空憐馬,支遁何妨亦愛鷹
自此致身繩檢外,肯教世路日兢兢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宦遊蕭索:仕途失意、不得志。
②中條:即中條山。
③燕昭:戰國燕昭王。《戰國策·燕策》載,燕照王為了增強國力,廣攬人才,臣子郭隗向燕昭王講了一個千金買死馬的故事,並以死馬自比而請求重用。郭隗真的得到了重用,從而樹立了燕昭王求賢若渴的形象。之後人才紛紛來到燕昭王身邊,燕國國勢大增。
④支遁:東晉名佛,本姓關,名遁,字道林。支遁喜愛養鷹,有人詢問原因,他說他看重鷹的神駿。
⑤繩檢:約束,束縛。
⑥兢兢:謹慎小心。

白話譯文

宦遊落寞因為沒有才能,移居到中條山的最上層。
得劍如同新添了一名健仆,圖書丟失已久還似回憶良朋。
燕昭王買馬骨別有深意,高僧支遁何妨也愛鷹。
從此致身於約束之外,怎能在世路上奔波不停。

創作背景

唐光啟三年(887),僖宗去四川寶雞,司空圖沒有被批准隨駕,退回中條山王官谷。此詩是司空圖退隱中條山後寫下的,創作具體時間不明。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敘事,講詩人當時的處境。“宦遊蕭索”,是對自己五十歲前從宦經歷的一個總評。詩人少有俊才,品行也很有名。三十二歲中進士,一度做到禮部郎中。廣明元年(880年),黃巢進入長安,他的仕途隨之中斷。有人曾勸他入義軍,司空圖“不肯往”,輾轉回到河中中條山。後來僖宗次鳳翔,司空圖又出仕,僖宗去寶雞時,卻沒有要他隨行,他只好又回到中條山中。“為無能”,為,讀去聲,“由於”的意思。他自我感嘆沒有能力。詩人認為風雨飄搖的晚唐社會已不能給他提供一個安穩的位子,更不用說給他的發展提供寬綽的外部環境。所謂“為無能”只是無奈之嘆。於是“移住中條最上層”。中條山王官谷有他先人的田業,他又造了個“休休亭”,環壁畫上唐朝的節士文人。
頷聯既敘境況,也寫心情。書和劍是唐時文人兩件隨身物事,也是當時知識分子的身份標誌和情趣寄託。書自不可少,劍也成為防身健體的兵器與矜持名節的禮器相融合的飾物。以“健仆”、“良朋”寫失掉仕宦的文人生活中依然難得的情趣。“乍”和“久”表示的應該是一種盼望已久、喜出望外的喜悅心情,不失文人雅士的情趣。或許還有一種解嘲的、自我平衡的慰求。兩句一個意思,改為“亡劍久似失健仆,得書乍如添良朋”,除平仄、韻律不協外,意義並無差池。然若這樣寫則遠不如原句傳神。
頸聯借典發議,以議顯情。燕昭王以愛才名,“千金市骨”,並築黃金台招納賢才。但這個時候燕昭王已經不再了。並且司空圖這次回谷是皇帝不讓他跟隨,不免覺得才不為用,已有對李唐王朝的怨意。支道林是東晉高士,游心佛老,以談玄名。嗜養馬,有人說與他身分不符,他回答:“愛其神駿。”至於“愛鷹”,待考。或許馬、鷹同指騰盪不靜的物事。對句表明他要學支遁,才不為用也算了,隱居也可做大事,並非心如死灰。或者說:“愛鷹何妨作支遁?”這裡較之首聯,心境已有變化。該聯對仗工整,在全詩中起了很好的“轉”的作用。
尾聯表態度。“自此置身繩檢外”,“繩檢”義為約束。用約束來定義宦途,是有他的切身感受的,在這裡有自我寬慰的意思。可以想像,司空圖在念出這一句後是長噓了一口氣的。作出了一個決定,至少少了一份糾纏。然而,他的處境並沒有改變,只是自己已經屈就這個客觀現實,再來個追加的主觀認同。果然,“肯教世路日兢兢”,大有文章。世路和繩檢指的應該是同一個天地,一個不得不每日兢兢的世界。兢兢,小心謹慎、惶怖恐懼的樣子。第一,世路日兢兢是使他致身繩檢外的原因。第二,既說了置身繩檢外,還來感嘆世路日兢兢,就表明他並不能忘卻和脫身。第三,“肯教”一詞表示主動並且施動,其實,世路日兢兢已是事實,他本人也只能並且已經由它支配,詩里卻反客為主。這種強欲揮灑和強為不動心尤其無奈和悲哀。
此詩是司空圖隱居中條山後的述懷之作。由此詩可知其退隱原非本意,實因仕途艱險不測所致。全詩用典精切,用語鏗鏘,無隱居閒處的恬淡,唯見壯心未銷之人的慷慨。是詩人集中較具風骨的一篇。

名家點評

明末清初詩人尤侗《艮齋續說》卷八:“‘得劍乍如添健仆,亡書久似憶良朋。’皆能超詣為工,未可以晚唐貶之也”。
清代詩人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十六:“‘得劍’一聯,當時藝林傳誦”。

作者簡介

司空圖(837—908),晚唐詩人、詩論家。字表聖,自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河中(今山西永濟)人。鹹通十年(869)進士。官至中書舍人。知制誥。後歸中條山王官谷隱居。論詩重“韻外之致”、“味外之旨”。作詩多表現閒適意趣和自然風物,尤長絕句,唯多佳句而少完篇,明胡震亨稱“如爐金欠火未融”(《唐音癸簽》卷八)。著有《二十四詩品》、《司空表聖詩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