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津學習

迷津學習

是一種動作學習和空間定位學習。

將個體置於一種錯綜複雜的迷路情境(如迷津、迷宮)中,經由嘗試錯誤的方式,逐漸學會避免斷路而選擇通路,然後再逐漸分辨出迂徑和捷徑,最後學到自起點到終點完全無誤的地步。

托爾曼最早用迷津研究大鼠認知學習,發現了潛伏學習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迷津學習
  • 外文名:maze learning
  • 相關人物:托爾曼
  • 意思:一種動作學習和空間定位學習
定義,套用,

定義

迷津學習是一種動作學習和空間定位學習。
將個體置於一種錯綜複雜的迷路情境(如迷津、迷宮)中,經由嘗試錯誤的方式,逐漸學會避免斷路而選擇通路,然後再逐漸分辨出迂徑和捷徑,最後學到自起點到終點完全無誤的地步。

套用

迷津學習便於嚴格控制實驗條件,可用來研究動物及人類動作和空間定位學習過程的一般規律、特點和個體差異。
迷津或迷宮是由起點箱到目的箱的一條正確通路和一些盲巷構成的實驗裝置,從迷津起點走到終點算一遍學習,連續三遍不進盲巷才算學會。學習進度以正確走完迷津所需時間和錯誤(進入盲巷)的次數作為指標。主試記錄從開始到學會的遍數和每遍的時間和錯誤。主試要根據實驗目的和被試的能力水平,選擇難度(複雜程度)適當的迷津。
最早用迷津研究大鼠認知學習的是托爾曼(Edward Tolman)。在他看來,老鼠在複雜迷宮中跑來跑去學到的不是一連串左轉和右轉的反應,而是發展認知地圖(cognitive map)——一種迷宮布局的心理表征。學習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的的行為,是對“符號完型”的認知。他將學習和作業區分開,認為動物學到的知識不一定總會表現出來。實驗證明,大鼠沒有食物獎勵,僅僅通過對迷津的探索便能獲得有關迷津路徑的知識。因為當適當的動機條件在後來出現(如給動物提供終端目標的獎賞),動物完成迷津任務的正確率就會跟一開始就得到獎賞的對照組一樣。據此,托爾曼提出,外在強化並不是學習產生的必要因素,不強化也會出現學習。在此實驗中,動物在未獲得強化前學習已出現,只不過為表現出來,他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潛伏學習。潛伏學習的事實也證明學習並不是S-R之間的直接聯結,在未受獎勵的學習期間,認知結構也發生了變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