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贛語

近世贛語

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亦為漢藏語系漢語語族的一門聲調語言,主要通行於江西大部、湖南東部、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區。近世贛語(Late Middle Gan),是指贛語在元、明這一時期的古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近世贛語
  • 外文名:Late Middle Gan
  • 語系:漢藏語系
  • 代表方言南昌話
  • 分布區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
  • 使用人數:5000萬
  • 管理機構:無
贛語史,研究,贛語概況,

贛語史

贛語區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贛語必然的多元的歷史層次。上古時期“吳頭楚尾”的轄治給贛語打下了底層印記,歷史上中原漢民數次大規模遷徙更給贛語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宋朝以降,江右地區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贛語的歷史發展,自上古時期至現今,至少有1500年以上的主要發展史。近世贛語(Late Middle Gan),則是指贛語在元、明這一時期的古語。學術界對此階段的贛語進行了大量的構擬研究工作。

研究

近世贛語(Late Middle Gan),是指贛語在元、明這一時期的古語。學術界對此階段的贛語進行了大量的構擬研究工作。
丁邦新(1987)利用明末豫章新建(今南昌市新建縣)人張位所著的《問奇集》,研究明代時的贛語音韻。根據他的研究,當時的新建話是區分n、l的,如張位批評當時西蜀一帶“怒為路,弩為魯”,而如今的新建方言的泥、來母在洪音前則相混。
田業政通過對江西四位詩人1129首古體詩的系聯以考察元代江西贛語的一些特點。如大量文人詩作歌麻相押,這是贛語以及大多數南方漢語的共同特徵。其他還有魚模部押入支微部、支微部與灰咍部相押、蕭豪與尤侯通葉,現今都還是贛語比較顯著的語音特點。
古屋昭弘(1992)則利用明末宜春人張自烈的《正字通》所注反切,考察十七世紀贛語的語音特點,其結論如下:
全濁聲母不論平仄都與次清聲母合併;
臻梗(曾)深三攝合併,山鹹兩攝合併;
五個聲調,平分陰陽,上去入不分陰陽。
這些都與現今的部分贛語方言完全一致,如萍鄉、上栗等地。其第一點可以覆蓋整個贛語區
但據顏森(1996)對江西境內的64個贛語方言所作調查,11點鹹深兩攝仍保留閉口韻尾-m。另有31點去聲分陰陽,31點入聲分陰陽。由此可以看出贛語方言之間的差異早在明朝就已經存在。
古屋昭弘通過系聯法,考定《正字通》有二十四聲類,其中第8類為“力盧”類,“來自中古來母”;第9類為“尼乃”類,“來自中古泥娘倆母”。可見當時的宜春話是泥來不混性方言。而現代宜春話也已演變為泥來母在洪音前相混得半混性方言。從以上事實可見,贛語中泥來母在洪音前相混的變化應該是明末以後才發生的。
古屋昭弘查證出《正字通》反切系統見組有“古居”、“苦渠”、“魚吾”三類,“古居”類即見母,“魚吾”類即疑母,“苦渠”類為次清溪母與全濁群母合流所形成的類,這仍然是現代贛語的重要特點。上面三個聲類都不同其他聲類交涉,各類都包括一二三四各等字,可見當時的宜春話見組字還沒有齶化。現代宜春話見組三四等字已經齶化,與知三和章組混同。從《正字通》反映的情況以及現代贛語仍有部分方言尚未齶化來看,贛語的齶化應不會早於十七世紀。

贛語概況

是漢族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亦為漢藏語系漢語語族的一門聲調語言,主要通行於江西大部、湖南東部、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