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案

“迎案”民俗是浙江縉雲民間一項大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迎案”活動遍及城鄉,貫穿一年四季。它產生於公元759年(唐乾元二年),經過長期發展演變,既包涵著大量的歷史文化、崇拜信仰、民風民俗等信息,又匯集著豐富多彩的民間絕活絕技和民間工藝美術、音樂、舞蹈、戲曲、造型等藝術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迎案
  • 流行地區:浙江縉雲
  • 性質:非物質文化遺產
  • 起源時間:公元759年(唐乾元二年)
簡介,起源,傳承與發展,主要習俗和程式,前奏,祭旗游案,請神起案,代天巡守,會案祈福,謝案賜福,

簡介

迎案是浙江縉雲縣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迎案是民間百姓自發組織,自發參與,恭抬著供奉有各自地域內所最敬仰神靈的香亭,在威嚴儀仗和許許多多傳統武術和藝術表演隊伍擁簇下,巡遊鄉里,盡情表演的,集民間信仰和傳統武術雜技舞蹈造型器樂為一體的娛神樂眾大型民俗展示活動。
縉雲壺鎮赤岩山迎案縉雲壺鎮赤岩山迎案
迎案是一種較為古老的民族民間娛樂活動,且與當地的民間習俗和信仰息息相關。活動以民間傳統文化節目為主,以“迎案”的方式,祈神靈顯神威,為百姓消災降福。廟會之日,設壇祭拜,各村“迎案”隊競相獻演,各逞其技,神人皆娛,民眾樂此不疲。迎案隊伍以羅漢班為主,另有高蹺、三十六行、十八狐狸、蓮花、啞口背瘋、小唱班等。羅漢班組班前,設"大頭"主事。主事者視此為榮譽,大多率先出資,串連民眾,謂之"穿鼻"。然後設飯菜聚會,籌資聘請拳師等教練,事成後又設食慶賀。到時獻演,各逞其技,頗為精彩。

起源

縉雲的迎案活動起源於民間對神靈的崇拜,寓意是恭請神靈代天巡狩,消災祈福,保境安民。境內最早的迎案活動,可以追溯到1250多年前的乾元年間(758~760)。據鐫刻於唐乾元年間的李陽冰《城隍廟碑》載,公元759年(唐乾元二年),縉雲縣自七月初起到八月半無雨,大旱成災,百姓叫苦連天。八月十六日,縣令李陽冰親自祈禱於城隍,其實質就是縣令帶領官員、百姓“取龍求雨”,故“取龍求雨”是縉雲迎案活動最早的雛形。縣令李陽冰與城隍老爺約曰:“五日不雨,將焚其廟。”及期大雨,合境告足。為報答城隍靈驗,李陽冰將城隍廟由西谷遷至現在的城隍山上。落成開光時,又組織百姓抬著城隍神龕巡狩縣城,以相慶賀,為縣城迎城隍、也是縉雲迎案習俗的開始。以後相沿成俗,迎城隍活動規模越來越大,儀式也越來越隆重,直至解放以後被禁絕。

傳承與發展

在縉雲縣域內,受縣城迎城隍習俗的影響,素稱富庶之地、文化之區的壺鎮率先進行仿效,開展迎案活動。公元1119年(宋宣和元年),壺鎮畈內久旱無雨,於是各村求雨於岩山三將軍(唐宏、葛雍、周武),果真有應,於是在當年九月初九開迎三將軍案的酬神風俗,由此各地紛紛仿效。公元1570年(隆慶四年),金竹村因關公大帝驅除瘟疫有驗,開迎關公風俗;公元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二月初二,水口村集慶庵觀音殿落成開光,開迎觀音娘娘風俗。由福建遷入張山寨附近的氏族,把閩浙沿海的陳十四信仰帶到縉雲,公元1574年(明萬曆二年),為慶賀保境安民的陳十四誕辰,開迎陳十四娘娘風俗,縣內迎案民俗日益鼎盛。就如地處山區,生活相對貧乏的壺鎮岩背村,也在每年六月初六開迎朱相公風俗,其隆重盛況,康熙年間的縉雲貢生朱煥記之曰“岩上岩頭有廟屹立,神系朱公,六月六日誕。土人迎賽,掣旗鏘,發炮鳴鑼,巡繞其上。亦觀如天半星君,將六丁六甲,乘雲氣,冉冉空中游焉!”(見古《劉金氏宗譜》所載的“普通記”)。
千百年來,縉雲民間的迎案活動遍及東南兩鄉,貫穿一年四季。據不完全統計,縉雲縣域內主要有正月初八壺鎮鎮宮前村包公大洋鎮外前村迎白衣丞相,二月二前路鄉水口村迎觀音娘娘,五月十三壺鎮鎮金竹村、東方鎮靖岳村迎胡公大帝,六月六壺鎮鎮岩背村、桂村迎朱相公,七月七大洋鎮前村迎三太祖公,七月七和十月十五張山寨迎陳十四娘娘,七月十三東渡鎮倉山村迎楊三舍人,八月初九東方鎮臚膛、靖岳村迎胡則胡相公,九月十四橫塘岸迎胡則胡相公,九月初十壺鎮赤岩山迎三將軍,十月十五縣城迎城隍老爺等十五個“案會”。在古代,當屬縣城十月十五迎城隍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在當前,張山寨迎陳十四、臚膛靖岳迎胡公、金竹迎關公和赤岩山迎“三將軍”最為隆盛,鄉村紛紛組織案隊,自覺參與,各逞技藝,蔚為壯觀。
迎案主事村和傳統武術雜技、民俗歌舞表演隊主要分布在五雲鎮、壺鎮鎮、東方鎮、前路鄉、舒洪鎮、溶江鄉胡源鄉、大洋鎮、雙溪口鄉等地。參與以及前去觀賞的人員覆蓋全縣,外地民眾則以杭州溫州金華台州麗水等市縣為主,遠的有福建江西港澳台灣等地。

主要習俗和程式

前奏

迎案是民間信俗、武術、雜技、表演及演奏技藝的綜合盛典,更是敬神娛神的神聖活動,一點都馬虎不得。迎案的準備工作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案隊的技藝訓練。各村的案隊都要在一個月、甚至半年前就開始做好排練操演工作。如羅漢(武術)隊,紛紛聘請附近乃至永康等縣的高手前來教授拳、棍、刀、槍、劍、鞭等各種武功技藝,人人刻苦訓練。其他如疊羅漢、翻刀尖、倒行、空翻、旋碗、走高蹺、上刀山等雜技班隊和三十六行、銅錢鞭、十八狐狸、蓮花、秧歌等歌舞表演隊也都早早集中演練,以求自己的節目熟練精彩。第二類是輪值主事村繁多的迎案前習俗操作、祭禮置辦、來賓接待準備等事務。例如臚膛、靖岳村在“文革”前迎胡公時,一是主事村必須在上一年的古歷九月就約集村中骨幹商量迎案事宜。十月就要落實專人釀酒,以便來年八月初九迎案時免費施酒之用。二是要選擇黃道吉日,在案壇堆放10多擔乾燥的松枝(下層)和10多籮木炭(上層),師公(道士)三、四人在胡公神像前端坐,一手揮舞青煙裊裊的紙卷,口中念念有詞,待至神靈附體,身體自然抖動,轉到案壇點火燃燒松枝,至炭火通紅,師公繞著火堆旋者作法。煉火時,由一人在前左右搖擺大團基以扇去火焰,師公手舞鋼釵,赤腳露胸,衝進炭火,反覆踩踏。膽大青年甚至有些病人,也衝進火堆踩踏,延續數小時直至炭火熄滅方罷,俗稱“煉火”,意為淨潔案壇,恭候起案。三是要排出菜餚瓜果120種,待至八月初一日,用抓鬮的辦法落實到各戶進行準備,俗稱“撮花名”,除“三牲”等主要祭品外的120多種上供菜果,就這樣由各家各戶分別提供。四是在八月初七日,四個大漢敲著大鑼,到各村貼迎案海報,預定什麼時間迎到該村,以便村民祭拜胡公和準備茶水,俗稱“貼茶票”。又如金竹關公案,一是俗定輪值村在上一次輪值後出生男孩的家庭要集資買豬頭、出生女孩的家庭要集資買肥鵝,交給主事人員用以祭祀關公的供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一習俗後來演變成每一個新生男孩各買一個豬頭,新生女孩各買一隻肥鵝。近年又演變為每一個新生小孩,不管男女,都既買豬頭又買鵝。以至2010年金竹關公案祭旗時,作為祭禮的豬頭鵝,多達26付,蔚為大觀。二是金竹關公案的又一項重要而富有特色的準備工作是各家各戶都要編扎和糊製紙馬,並在迎案正日之前,各自都要抬著自己的紙馬,挑著供品,先行祭拜關公,這樣才能在正日下午抬去焚燒。第三類是輪值村要請戲班演戲,讓案神觀賞。一般要連演三到七天。
隆重而且有序的案會時間,一般都為三天,主要展演程式有祭旗游案、請神起案、代天巡狩、會案祈福、謝案賜福等項內容。

祭旗游案

正式起案的前天,各案隊都要在本村彩排游案,以檢驗案前操練活動的實效。很多案會活動在彩排游案前,還要舉行隆重的祭旗儀式。例如五月十三金竹關公案,在迎案正日的前天(即五月十一)凌晨,所有案隊都要到“關帝廟”關公大帝面前舉行古樸、壯觀的祭旗儀式。人們上三牲、供疏果,司儀點燭燃香,主事者恭拜、敬酒,長者誦祭文,祈求平安富足。接著,在鳴鑼放炮、搖旗吶喊,在聲威驚天動地聲中,只見一位彪形大漢手持肥大的活鵝,三拜關公神像,旋用口咬破鵝脖子,然後將鵝血塗抹在迎案的各種道具之上。血祭的用意為驅除邪氣,保佑案隊出迎平安。2010年祭旗時,有活鵝26隻,各由司儀人員咬破鵝脖子出血後,凌空拋起,非常壯觀。祭旗完畢後,各案隊沿街巡遊,並在村中空曠場地彩排試案。又如水口村的祭旗儀式,是由各案隊和村裡的男女老幼著盛裝、精打扮、佩道具、奉供品和香紙蠟燭,畢恭畢敬到集慶庵觀音殿舉行。案桌供素齋花果,點燃香燭,眾人上香跪拜。吉時一到,在司儀的主持下,主祭上高香、讀祭詞。隨著司儀“祭旗”號令,鞭炮、鑼鼓、號角齊鳴。副主祭口咬大紅公雞脖子出血,順次將雞血滴在旗幡、鑼鼓樂器、迎案道具上。接著各案隊在觀音殿前轉三圈,然後在長號引領、雙鑼開道下,到村中主要街道和操場彩排巡遊、試案。祭旗試案的當晚,各案會都有戲班演戲,戲台正對中的後面供奉著案神,燃香點燭,恭請案神賞戲。舊時,張山寨獻山廟正前並列五個戲台,首事村都要請戲班進寨斗台演戲,各個戲班各演三個“散出”(短劇),以放火銃為號:一炮準備,二炮開鑼,三炮定輸贏,以三炮響時台前觀眾最多者為勝。因此,“張山寨七七會”每年的斗台戲都是名角雲集,絕技紛呈,場面熱烈緊張。

請神起案

迎案正日清晨,隆重的請神(佛)起案儀式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臚膛靖岳八月初九迎胡相公當日凌晨零時許,主事村大擺儀仗,簇擁著胡相公香亭來到案壇,恭放在戲台上。期間號角陣陣,鑼鼓喧天,鞭炮震地。戲台下六張八仙桌,居中擺著豬羊鵝三牲,四周擺滿由各家各戶送來的、全無重複的各式各樣葷素菜餚、山珍海味、乾鮮果品,足足有120多盤。成千上萬善男信女恭拜於台下,請神起案儀式非常隆重和莊嚴。又如水口村在二月初二清晨,各案隊肅穆森嚴,列隊在觀音殿香案前,接著儀仗隊擁著香亭入場,當中排開。頭首三跪八拜觀音娘娘後,雙手敬奉觀音娘娘靈牌,請入香亭。這時,全場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聲沸騰。四個大漢抬起香亭,在全副儀仗的簇擁下起案。古時縣城十月十五迎城隍的請神起案,更可謂是驚天動地。凌晨不到寅時,知縣等大小官吏及善男信女就來到城隍廟門前點燃宮燈,靜候吉時。城隍廟門內則擺三牲,上供品,上百人忙碌著請城隍起案的各種準備工作。卯時一到,廟門徐徐開啟,知縣率領各級官吏、地方紳士和善男信女,虔誠地走到城隍像前,點燭燃香,行三跪九叩之禮,言明恭請城隍出巡因由。然後在鼓炮齊鳴中,把城隍老爺和夫人的神像抬入轎內,然後起案。

代天巡守

神靈代天巡守的案隊由香案隊(香亭和儀仗隊)、武術雜技表演隊和歌舞表演隊三大部分組成,各班隊都有鑼鼓樂隊伴隨。香案隊由四個大漢抬著的兩面大鑼開道,二支大號先鋒和“恭迎(某神某佛名稱)神案”的神幡前導,幡後 2~4個“衙役”扛著“肅靜”、“迴避”或者“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平安康泰”等虎頭牌,隨後是兩個大漢抬著內供神靈佛像或神靈牌位的香亭。有的案會除主迎案神外,還有分別供奉“文昌帝君”、“本堡大王”的等數抬香亭相隨出迎。香亭有的形似花轎,內設供桌;有的下部象八仙桌,上部為兩層四角亭閣。亭閣上下兩層八個角都游龍出檐,後壁彩繪各種圖案,左右為花雕護壁,前空上方置“香庭”或其它吉祥成語的匾額,香亭內供奉著案神金身或金字牌位,前設香爐,左右紅燭燈台;桌前下垂蓮花桌衣。香亭後高高地罩著黃羅傘,再後是鑼鼓班、花炮手相隨,整個香案隊伍充滿著人們對神靈的敬畏和尊崇。緊接著是刀槍劍戟森列的武術雜技表演隊和載歌載舞的歌舞表演隊。武術隊由陣頭旗、蜈蚣旗、刀、槍、叉、劍、鐧、棍、拳師、羅漢孫(化妝成戲劇人物的孩子)、高蹺等班隊組成。歌舞隊有台閣或彩車、十八狐狸、聯歡、三十六行、板龍、百葉龍、金獅、旱船、銅錢鞭、秧歌隊等民俗歌舞表演隊和近年新增加的軍鼓隊、腰鼓隊等等班隊組成,他們伴隨著鏗鏘的鑼鼓和優雅的曲調,邊走邊表演,浩浩蕩蕩地恭隨神(佛)前往各村代天巡守。迎到各戶門前,戶主人都要放鞭炮煙火接案,以示恭敬,並祈求吉祥如意。古時縣城十月十五的城隍出巡,更是不同凡響,尤其是城隍的香案隊,隊伍龐大、儀仗森嚴、威風凜凜。迎城隍的香案隊最前面由十六個精壯後生分別抬著八面大鑼,分成兩排,鳴鑼開道,“肅靜”、“迴避”等八面虎頭牌相繼,四支渾厚、深沉的先鋒(長號)和鏗鏘激昂鑼鼓班的後面,才是兩頂分別坐著城隍老爺和夫人的八抬大紅鑾轎。轎後二十八面分別是繡著青龍、白虎、雲鷹、熊羆、太極八卦、日月星辰等圖案的白底紅邊三角大旗。縉雲的城隍老爺宋朝時曾經封侯,故接著是斧鉞、金瓜、刀槍、劍戟、朝天鐙等六十四執事(半副鑾駕)。鑾駕後面是各鄉、各村組成的大鼓隊,數十抬大鼓,震天動地,氣勢極其雄壯。接著跟進的是各地百姓送的“秀山”、“秀塔”、“萬民傘”、“萬民旗”等等。至此香案隊方為結束。
赤岩山迎案活動赤岩山迎案活動

會案祈福

迎案隊伍所到之村,村主事人都要焚香放炮接案,並在大墊基(曬穀場)進行會案表演及祈福活動。香亭坐北朝南居中安放,儀仗左右排開。老百姓紛紛奉香燭紙錢,到香亭前上香跪拜祈福,並把自備紅燭在靈位前的燈台上點燃,敬請回家供奉中堂,以示接福到家,保佑平安康泰。古時,人們還會將粉乾、麵條、果品、紅包(古時用銅錢)等禮物贈送案隊。
各案隊則按順序在大墊基繞圈擺陣、竟獻技藝。武術表演,穩紮穩打,絕技紛呈;高蹺等民間雜技和三十六行、大蓮花、銅錢鞭等傳統歌舞表演,詼諧歡快,觀眾的喝彩聲此起彼落。參與表演的,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孩提稚童。每個會案的地方,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鞭炮聲、鑼鼓聲、喝彩聲連成一片,好不熱鬧。

謝案賜福

整個案隊按照既定路線巡遊和會案後,案隊簇擁著香亭回到原來廟宇,把分身神靈佛像或牌位恭恭敬敬地請回殿中,主事者再供牲禮,跪拜謝案。廣大善男信女燃香跪拜後,從案桌上的大紅燭點亮自家燈籠,意為接受案神賜福,然後領香燈回家。香燈將到門口,家人燃放煙花爆竹,以示接福。臚膛靖岳的胡公案,沒有專門的胡公殿,於是在歇案時還有一個隆重的交接儀式。次年的主事村頭面人物們,提著大紅燈籠,敲鑼打鼓,禮炮震天,跪接胡公香亭,恭送到自己村的“本保殿”安享香火,善男信女領香燈習俗如前。
歇案當晚或次日中午,案隊以禮神三牲和村民所贈送的財物置辦酒宴,集中聚餐,酒醇飯飽,盡歡而散,整個迎案活動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