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格攬

農格攬

這是太原話的一個特別詞語,專門形容素質低下的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格攬
  • 語種:太原話
  • 詞性:貶義詞
  • 相關:道德品質
定義,誤區,引申,各地稱呼,世界素質,

定義

在太原話中,“農格攬”一詞是指自私無敵、素質低下、道德敗壞、自由散漫、惡習成風的農村人,現泛指所有無素質的人。
農格攬

誤區

有一些人認為“農格攬”就是指“農民”,其實這是一個很嚴重的根本性錯誤。
在太原話里“農民”是對有素質、懂禮貌、講禮儀、憨厚淳樸的農村人的尊稱,表示太原人對農村人的尊重,在教科書中也出現過“要珍惜農民伯伯辛苦種下的每一粒糧食”之類的話,以表示對農村人的尊重。
也有人說“農格攬”應該改成“格攬”,因為“格攬”是指自私無敵、素質低下、道德敗壞、自由散漫、惡習成風的城裡人。但是“農格攬”一詞已經成為太原話的一部分,因為無素質的城裡人在人們心中已經不配做一個城裡人。
農格攬

引申

素質就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思想與行為的具體表現。在社會上,素質一般定義為:一個人文化水平的高低;身體的健康程度;以及家族遺傳於自己慣性思維能力和對事物的洞察能力,管理能力智商、情商層次高低以及與職業技能所達級別的綜合體現。
素質其本源為溝通的層次和傳達的印象品位,分專業素質和社會素質。
人與人溝通又分同層次溝通、跨層次溝通;單向交流、單對群交流;發展性交流、傾蓋之交、利益之交;泛泛而談,群起攻之;鴻儒之口、威逼利誘等更多 。
人的素質包括重量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素質只是人的心理發展的生理條件,不能決定人的心理內容與發展水平,人的心理活動是在遺傳素質與環境教育相結合中發展起來的。而人的素質一旦形成就具有內在的相對穩定的特徵,所以,人的素質是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質,在後天環境和教育影響下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組織結構及其質量水平。
定義1:《辭海》對素質一詞的定義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來的特點。②事物本來的性質。③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在高等教育領域中,素質應是第三個定義。那就是大學生從事社會實踐活動所具備的能力。
定義2:“素質”溝通的效率與層次可概括為素質。層次高低取決於人的單技術知識深度或多知識修養廣度(專家和博學、反面是八卦和膚淺)、溝通方式的豐富性和準確性(如以前不識字的人用畫畫來代替完成書信),人生觀價值取向(創造為樂或享受為樂),情商優劣等條件。
定義3:所謂素質,本來含義是指有機體與生俱來的生理解剖特點,即生理學上所說的“遺傳素質”,它是人的能力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礎。按此,定義素質為:當你將所學的一切知識與書本忘掉之後所剩下來的那種東西,想來就不無道理。
定義4:“素質”是指個人的才智、能力和內在涵養,即才幹和道德力量。⑧歷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就特彆強調作為英雄和偉人的素質方面。在他看來,“忠誠”和“識度”是識別英雄和偉人最為關鍵的標準。
定義5:“素質”是指人的體質、品質和素養.素質教育是一種旨在促進人的素質發展,提高人的素質發展質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動。一個有學識不具備教育能力的人可以從事別的職業,但不能從事教師職業。
定義6:"素質"又稱"能力"、“資質”、“才幹”等,是驅動員工產生優秀工作績效的各種個性特徵的集合,它反映的是可以通過不同方式表現出來的員工的知識、技能、個性與驅動力等。素質是判斷一個人能否勝任某項工作的起點,是決定並區別績效差異的個人特徵。
定義6:是指一個人在政治、思想、作風、道德品質和知識、技能等方面,經過長期鍛鍊、學習所達到的一定水平。它是人的一種較為穩定的屬性,能對人的各種行為起到長期的、持續的影響甚至決定作用。
定義7:素質,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礎之上,經過後天的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由知識內化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及其素養、修養和能力的總稱。

各地稱呼

“農格攬”是太原話中的叫法,在全國各地還有其他叫法:
北京人對低質素的人稱之為"WDB(王德彪)"
香港人稱低素質的內地人"蝗蟲"
廣州稱"撈佬";
蘇州稱"鄉比";
常熟人則直接稱之為"野人"
上海稱之為”硬碟“"YP".

世界素質

聯合國公布全球國民素質道德水平調查及排名
前十名國家
1 日本
2 美國
3 法國
4 荷蘭
5瑞士
6 加拿大
7澳大利亞
8德國
9 俄羅斯
10紐西蘭
後10名國家:
168印度
167 中國
166阿富汗
165剛果
164泰國
163烏克蘭
162 朝鮮
161 墨西哥
160斯里蘭卡
159東帝汶
精神面貌文化素質道德修養、禮儀素養、全民教育、經濟條件,身體素質、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等等總計118項指標都體現了國民素質。國民素質是綜合概念,包括思想修養禮儀文化政治體能道德教育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